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夏玉米机械粒收适宜品种筛选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孔凡磊 赵波 +4 位作者 詹小旭 李小龙 陈祥 刘沁林 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5-842,共8页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碎率和落穗损失率高是四川夏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夏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平均为5.63%,杂质率平均为2.39%,落穗损失率平均为4.12%,籽粒总损失率平均为4.76%,其中落穗损失占籽粒总损失的86.55%。籽粒含水率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粒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落穗损失率、籽粒总损失率相关不显著。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导致籽粒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适当推迟收获时间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降低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种植行距与收获机械行距不匹配导致错行收获是落穗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保证收获机对行收获可显著降低落穗损失率,进而降低籽粒总损失率。本研究以玉米产量和机收时籽粒含水率为指标,筛选出产量高、籽粒含水率低的‘仲玉3号’‘渝单30’‘正红6号’‘延科288’ 4个玉米品种,可作为四川省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机械粒收 籽粒含水率 破碎率 落穗损失率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滴灌减氮对四川盆地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2
作者 刘凡 刘斌祥 +6 位作者 郭宗翔 崔世磊 刘举 杨云飞 李小龙 孔凡磊 袁继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5,194,共8页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 240)和减氮25%(180 kg·hm^(-2),N 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 0;375 m^(3)·hm^(-2),B_(1);... 为研究滴灌减氮对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特性、碳氮代谢及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正常施氮(240 kg·hm^(-2),N 240)和减氮25%(180 kg·hm^(-2),N 180)2个氮肥量和4个滴灌水平(0 m^(3)·hm^(-2),B 0;375 m^(3)·hm^(-2),B_(1);750 m^(3)·hm^(-2),B_(2);1125 m^(3)·hm^(-2),B_(3)),并以不施氮且不滴灌为对照组(CK),分析比较了不同氮肥水平下滴灌对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碳氮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保护酶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以及吐丝后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增加而增加,且二者间存在一定互作效应。N 180 B 0较N 240 B 0处理各测定时期的平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SS和GS活性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19.01%、19.71%、10.55%、7.32%、10.91%、19.91%和4.46%,但N 180 B_(3)处理的上述指标与N 240 B 0差异不显著甚至高于N 240 B 0,表明氮肥水平和滴灌量间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和互补效应,N 180 B_(3)处理能实现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较强的碳氮代谢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玉米水肥一体化减氮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滴灌 叶片衰老 碳氮代谢 物质积累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预测
3
作者 徐富贤 袁驰 +11 位作者 王学春 韩冬 廖爽 张志勇 陈琨 曾世清 孔晓谦 曾正明 张林 杨波 蒋鹏 周兴兵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7,102,共7页
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并为开花期耐低温冷害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制定相应的避(缓)高产稳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和2019年,以近几年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 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并为开花期耐低温冷害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制定相应的避(缓)高产稳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和2019年,以近几年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基于经度和海拔高度预测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的回归模型,F检验值为22.88^(**)~65.11^(**),决定系数高达0.9196~0.9702。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两年在6个生态点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91~0.8638,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93%~1.21%,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再生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预测≤22℃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强的生产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开花期 低温冷害 风险预测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祥 李小龙 +4 位作者 杜霞 刘佳媛 刘倩倩 袁继超 孔凡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24-1532,共9页
玉米茎秆强度下降是造成生理成熟后玉米倒伏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本试验以玉米品种‘正红6号’为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研究其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等变化规律,分析影响... 玉米茎秆强度下降是造成生理成熟后玉米倒伏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本试验以玉米品种‘正红6号’为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研究其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等变化规律,分析影响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的关键因素,为机械粒收技术推广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节间茎秆强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幅度逐渐减小;生理成熟后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逐渐降低,节间长粗比略有增加。不同密度间茎秆强度差异显著,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下降幅度不同,在4.5万~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强度下降幅度呈降低趋势,低密度茎秆强度下降幅度大于高密度处理。种植密度增加导致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显著降低,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加。本研究发现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单位长度干重降低是茎秆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了茎秆强度,同时随着站秆时间的延长,茎秆强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玉米倒伏风险。因此,合理密植、适期收获能降低因生理成熟后站秆能力下降而导致倒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理成熟 茎秆含水率 单位长度干重 茎秆强度 抗倒性能
下载PDF
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倩倩 陈祥 +2 位作者 刘佳媛 王燕丽 孔凡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3,67,共9页
【目的】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限制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及关系,以期为四川夏玉米机械化粒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和2020年,分别测定6个玉米品种的灌浆脱水特征参数。... 【目的】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限制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及关系,以期为四川夏玉米机械化粒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和2020年,分别测定6个玉米品种的灌浆脱水特征参数。【结果】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所需积温为1119.1~1754.9℃,平均1544.8℃;含水率降低到28%所需积温为1359.9~2133.1℃,平均为1612.6℃。【结论】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年际间差异不大,但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与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选择籽粒灌浆脱水快的品种是降低四川夏玉米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浆速率 脱水速率 Richards模型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6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基因型与高温环境互作对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7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9 位作者 吕强 李飞霞 张林 蒋鹏 刘茂 佘恒志 陈娇月 朱永川 熊洪 郭晓艺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6,52,共5页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干燥,研究杂交水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温度和稻谷干燥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2021年水稻灌浆期气温正常,其整精米率(平均48.92%)比2022年(平均17.39%,罕见高温年景)高181.00%,稻谷干燥温度40℃处理平均整精米率(45.94%)比80℃处理(20.37%)高125.00%;恢复系对整精米率影响次之,泸恢6150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恢复系所配组合高13.85%~25.34%;不育系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小,其中椰香A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不育系所配组合高8.97%~9.45%;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大,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显著高于不育系。种植季节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小,晚季种植比早季种植整精米率仅高2.97%。通过恢复系改良选择对整精米率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使其处于适宜灌浆期温度下,并采用适宜的温度干燥稻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精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基因型 高温环境 配合力 整精米率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品种和播种量互作对机械旱直播水稻与杂草养分竞争的影响
9
作者 杨永刚 袁晓娟 +9 位作者 曹云 陈雪芳 尹慧来 王志强 文艳芳 杨志远 孙园园 贾现文 马均 孙永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目的]明确机械旱直播水稻品种和播种量对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为实现机直播稻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系杂交稻川康优6308(C_(1))和两系杂交稻晶两优534(C_(2))为试材,设15kg/hm^(2)(S_(1))、22.5 kg/hm^(2)(S_(2)... [目的]明确机械旱直播水稻品种和播种量对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为实现机直播稻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系杂交稻川康优6308(C_(1))和两系杂交稻晶两优534(C_(2))为试材,设15kg/hm^(2)(S_(1))、22.5 kg/hm^(2)(S_(2))、37.5 kg/hm^(2)(S_(3))三个播种量,研究其对稻田主要杂草与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养分累积及转运的影响,并探讨品种和播种量互作下水稻与杂草养分竞争的关系。[结果]1)直播后29 d时,稻田杂草密度较水稻显著增加39.29%~47.16%,且杂草与水稻群体干质量比及养分累积比均高于1∶1,据此进行了一次必要性除草。2)除草前,品种C_(1)较C_(2)杂草密度显著降低91.34%~96.54%,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19.21%~30.24%,氮、磷、钾累积提高7.17%~34.59%;同一品种提高播种量,杂草量显著降低,相对S_(1),S_(2)和S_(3)处理杂草量显著降低21.95%~109.69%,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39.78%~94.52%,氮、磷、钾累积量提高10.11%~50.79%。3)除草后,直播43 d,杂草数量显著降低,品种C_(1)较C_(2)干物质累积量增加54.12%~66.97%,氮、磷、钾养分提高15.56%~47.45%;同一品种下,S_(2)和S_(3)较S_(1)处理水稻密度显著提高14.94%~32.34%,干物质累积量增加24.45%~85.07%,氮、磷、钾养分提高21.62%~98.34%;但随播种量的增加,结实期氮、磷、钾养分转运量与转运率,以及稻谷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S_(2)处理最高。[结论]综合抑制杂草生长和稻谷产量,机械旱直播水稻以选用川康优6308配套22.5 kg/hm^(2)播种量,并依据稻田杂草总密度高于水稻且杂草与水稻群体干质量比及养分比1∶1时为最佳除草时机,可发挥水稻品种与播种量互作的优势控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直播 水稻 品种 播种量 杂草竞争 养分
下载PDF
多元化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胡明明 丁峰 +6 位作者 彭志芸 向开宏 李郁 张宇杰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52,共17页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秸秆还田,裂区设置常规淹水灌溉(W_(0))和干湿交替灌溉(W_(1))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设置不施氮处理(N_(0))、常规施氮处理(N_(1))、精量减氮处理(N_(2))3个施氮水平,分析测定了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秸秆还田的腐解率、氮素释放率、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y的平均产量分别较Px、Pq增加2.55%、13.99%,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高;Py可促进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有利于干物质分配、提高茎鞘氮素贡献率和氮肥利用率,Py各时期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分别比Px和Pq增加5.25%、7.48%和14.60%、17.30%,Py的氮肥偏生产力较Pq显著增加24.90%,但Py的秸秆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较低。3种模式下W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W0处理增加5.10%(Py)、1.76%(Px)和4.80%(Pq),W1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有利于Py和Px模式下的干物质分配,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同一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下,N2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有利于干物质分配和氮素转运,提高了齐穗期、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N2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较N1处理略有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分析,油-稻种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配合干湿交替灌溉与精量减氮(120 kg hm^(-2))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转运,进而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并可节约20%氮肥投入,实现水稻稳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元化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 水氮管理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氮素穗肥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影响及其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关系
11
作者 吴子牛 何丽梅 +5 位作者 熊莹 陈凯瑞 杨志远 孙永健 吕旭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分别用CK、N1、N2、N3表示)研究氮素穗肥水平对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穗肥处理下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差异显著,且不同类型品种表现各异,其中氮素穗肥的施用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锦优1319的Gmax和Gmean随氮素穗肥水平的变化均表现为N2>CK>N1>N3,而蓉优702则表现为N3>N2>CK>N1;施用氮素穗肥显著增加了花后5~25 d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DPG)和淀粉分支酶(DBE)的活性,降低了花后5~15 d籽粒GBSS活性,降低了花后5~25 d籽粒淀粉合成酶(SSS)和SBE活性。【结论】高直链淀粉品种锦优1319籽粒灌浆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低于低直链淀粉品种蓉优702:其中锦优1319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为90 kg/hm^(2),蓉优702为120 kg/hm^(2)。施用氮素穗肥显著降低了GBSS、SSS的活性,加之SBE活性下降,DBE活性提高,最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条件下,籽粒ADPG活性未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穗肥 籽粒灌浆 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共性特征研究
12
作者 陈凯瑞 刘芳艳 +9 位作者 罗永恒 熊莹 陈雪芳 何咨霆 曹云 张正友 冯林 杨志远 马均 孙永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9,共11页
【目的】阐明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方法】以11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研究机直播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直播高产群体共性特征及其与产量... 【目的】阐明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方法】以11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研究机直播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直播高产群体共性特征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7%~9.63%和11.19%~18.31%。高产类型品种拔节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27.78%~58.62%、15.38%~32.35%及18.23%~34.32%,收获指数显著提高了24.25%~34.84%,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了37.92%~85.43%,上三叶片较长(剑叶34.17~42.17 cm、倒2叶46.23~50.30 cm、倒3叶55.17~59.23 cm),倒2叶(1.67~1.93 cm)、倒3叶(1.40~1.53 cm)较宽,N1、N2、N3(基部至穗顶第1、2、3节间)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12.06%~47.34%、14.02%~15.85%、1.97%~14.21%,而N4、N5(基部至穗顶第4、5节间)节间分别增加了6.86%~9.95%、6.68%~7.86%。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LAI、剑叶长和宽、倒2叶和倒3叶长,宽以及张角(茎秆和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与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尤其以齐穗期高效LAI、倒2叶宽、剑叶长与产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0^(**)~0.927^(**))。【结论】增加齐穗期高效LAI(6.04~7.19),并注重协同提高剑叶长(34.17~42.17 cm)与倒2叶宽(1.67~1.93 cm),是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共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直播 杂交籼稻 品种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13
作者 吴超 方小婷 +4 位作者 石鑫鑫 周鑫 罗超 达娃卓嘎 郑顺林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减少马铃薯采收后病虫害、块茎萌发等造成的损失,通常将马铃薯置于2~5℃低温环境贮存,但随马铃薯块茎贮存时间推移,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积累过多,发生“低温糖化”(Cold-induced sweetening,CIS)。过高含量的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在高... 为减少马铃薯采收后病虫害、块茎萌发等造成的损失,通常将马铃薯置于2~5℃低温环境贮存,但随马铃薯块茎贮存时间推移,葡萄糖、果糖等还原糖积累过多,发生“低温糖化”(Cold-induced sweetening,CIS)。过高含量的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在高温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褐色、味苦的物质,严重影响马铃薯加工质量。因此,控制马铃薯低温糖化是马铃薯加工产业链高效运转的关键。综述总结前人研究进展,从低温条件下淀粉-糖代谢响应和马铃薯块茎微观结构变化两个方面,解释低温糖化现象成因,概括马铃薯品种、贮藏条件、植物激素因素对低温糖化的影响,并从分子育种和外源施加植物激素两个方面对调控马铃薯低温糖化提出建议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低温糖化 淀粉-糖代谢 品种 贮藏条件 植物激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电动机喷直播技术要点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富贤 唐正文 +7 位作者 万有程 蒋鹏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周兴兵 熊洪 《中国稻米》 2020年第5期45-47,52,共4页
直播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08年以来,作者在四川盆地开展了不同茬口下直播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并形成了一项高效、省力、可操作性强的电动机喷直播技术。该电动抛撒器充一次电可工作8.0 h以上,每台每天可播种2.6 hm^2,并具有... 直播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08年以来,作者在四川盆地开展了不同茬口下直播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并形成了一项高效、省力、可操作性强的电动机喷直播技术。该电动抛撒器充一次电可工作8.0 h以上,每台每天可播种2.6 hm^2,并具有较好的均匀度。2012—2019在南充、遂宁、泸州、德阳等地累计示范7.0万余hm^2,比当地农户手插秧增产5%~10%,每hm^2节省劳动力45个、增收节支3 750元以上,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电动机喷直播技术的关键措施有:确保稻田排灌水方便、避免极端高低温危害、预防播后鸟取食种子、控制好播后田间草害、防止籽粒灌浆期倒伏。无论是冬水(闲)田还是麦(油菜或蔬菜)茬口的两熟稻田,只要水源有保障,前茬收获后均可分别直播早、中、迟熟水稻品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水稻 电动抛撒器 喷直播技术
下载PDF
优质稳产型杂交稻新品种内6优107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兴兵 熊洪 +5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徐富贤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2期222-224,共3页
内6优107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泸恢107与抗稻瘟病不育系内香6A配组育成的优质、稳产型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国标2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8.51 kg,比对照F优498增产3.35%,适应性广,耐热性强,... 内6优107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泸恢107与抗稻瘟病不育系内香6A配组育成的优质、稳产型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国标2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8.51 kg,比对照F优498增产3.35%,适应性广,耐热性强,分蘖力强,丰产稳产型好。文章根据该品种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香杯”品种晶两优534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孝玲 陶有凤 +1 位作者 陈勇 任万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11期9-10,共2页
文章针对“稻香杯”品种晶两优534在四川机插栽培条件下表现出的特征特性,依据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生产示范,提出了培育机插壮秧、减穴稳苗栽插、稳前攻中施肥、富氧灌溉延衰和综防病虫草害等机插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关键词 水稻 机插栽培 晶两优534 高产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
17
作者 徐富贤 袁驰 +11 位作者 王学春 韩冬 廖爽 张志勇 陈琨 曾世清 谢戎 周兴兵 曾正明 张林 杨波 蒋鹏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共6页
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 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杂交中稻开花期受自然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相关性不显著。建立的基于经度(x_(1))和海拔(x_(3))预测水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的回归模型,F值为13.25^(**)~13.56^(**),决定程度高达0.8688~0.8715。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2年在6个生态点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62~0.8641,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83%~1.18%,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x_(2)、海拔:x_(3))预测≥35℃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好的生产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杂交中稻 开花期 高温伤害 风险预测
下载PDF
丘陵区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应用效果
18
作者 黄红星 陈苇 +1 位作者 雷小龙 程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针对丘陵区油菜播种季节多雨、土壤含水率较高、承压低导致油菜播种机械化率不高的问题,结合广安市广安区实际条件提出了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并阐述了应用成效。本文根据近年广安市广安区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试验示... 针对丘陵区油菜播种季节多雨、土壤含水率较高、承压低导致油菜播种机械化率不高的问题,结合广安市广安区实际条件提出了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并阐述了应用成效。本文根据近年广安市广安区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成效,总结了油菜抗湿播种机械化技术要点,提出了“茬口衔接+开沟排湿+种肥同施”的油菜抗湿播种技术;并介绍了2BFY-6系列油菜联合播种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要点,实现一次性完成开厢沟、旋耕、播种、施肥等工序。广安市广安区油菜抗湿机播示范区油菜亩产180 kg以上,表明油菜抗湿机械化播种技术是提高油菜播种机械化率和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为丘陵区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机械化播种 联合播种机 抗湿播种
下载PDF
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鹏 杨志远 +3 位作者 李郁 林郸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9-1778,共10页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著(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著(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氮肥减量 氮肥运筹 产量 氮肥利用
下载PDF
四川丘陵旱地玉米穴灌覆膜施肥播种机设计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云 王小春 +4 位作者 陈诚 蔡金雄 蒲甜 张黎骅 杨文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四川丘陵地区冬干春旱,玉米播种时需浇水造墒、覆膜防旱,生产中常因缺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序繁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玉米生产。研究设计一款集开沟施肥、精量播种、精准穴灌、盖土覆膜于一体的穴灌覆膜施肥播种机。通过盆栽试验确定土... 四川丘陵地区冬干春旱,玉米播种时需浇水造墒、覆膜防旱,生产中常因缺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序繁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玉米生产。研究设计一款集开沟施肥、精量播种、精准穴灌、盖土覆膜于一体的穴灌覆膜施肥播种机。通过盆栽试验确定土壤水分含量为13%(±0.5%)、15%(±0.5%)和17%(±0.5%)时,最低穴灌量分别为0.20、0.16和0.14 L时玉米可获得较高出苗率并保证苗期正常生长。结合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确定水箱容积为0.4 m3,播种机主要由水箱、肥箱、穴播排肥器、种箱、精量玉米播种盘、开沟器、智能穴喷控制器、地膜轮等核心构件组成。播种时,智能穴喷控制器接受精量玉米播种盘排种红外传感信号,通过间歇性通电和通电时间精确控制灌水位置和灌水量。大田试验表明,样机播种符合农业部制定播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样机灌水量为每公顷4.5 m3,常规灌溉用水为每公顷22.5 m3。与常规灌溉不覆膜机播相比,样机水分利用率提高31.03%,产量提高30.13%。研究结果可为四川丘陵旱地播种机研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种机 穴灌量 智能喷灌器 覆膜 一体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