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华英 杨洪波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13-213,共1页
关键词 手术 口腔 心理护理
下载PDF
L-选择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宏宇 李善昌 +4 位作者 仲琦 吴春和 姜炳华 闫磊 宁尚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53-957,共5页
目的:检测L-选择素(L-Selec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和涎腺恶性肿瘤(salivary gland malignant tumor)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L-选择素与口腔鳞癌和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相... 目的:检测L-选择素(L-Select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和涎腺恶性肿瘤(salivary gland malignant tumor)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L-选择素与口腔鳞癌和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口腔鳞癌石蜡标本48例,涎腺恶性肿瘤石蜡标本48例,另选择良性病变周围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各2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选择素的表达情况。结果:L-选择素在口腔鳞癌中和涎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各自的对照组(P<0.05)。L-选择素的表达与患者口腔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L-选择素的表达与患者涎腺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涎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分类、性别和年龄无关。L-选择素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P<0.05)。结论:L-选择素在口腔鳞癌组织和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均存在着高表达;L-选择素在口腔鳞癌和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L-选择素有望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选择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 涎腺恶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3
作者 薛本哲 李善昌 +2 位作者 杨绍威 董波 曲学延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Doxorubicin-loading Mesoporous Magnetic Silia Nanoparticles,DOX@M-MSN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OX@M... 目的:探讨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Doxorubicin-loading Mesoporous Magnetic Silia Nanoparticles,DOX@M-MSN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OX@M-MSNs对CAL-27的体外靶向抗肿瘤效果。结果:单纯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表现出非常好的生物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尽管浓度为100 mg/L时,细胞存活率仍超过80%。当浓度值有所提升及作用时间延长后,相较于单纯阿霉素原料组,DOX@M-MSNs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OX@M-MSNs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单纯阿霉素,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强,凋亡率增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外加磁场,磁性区域的DOX@M-MSN释放的DOX于肿瘤细胞的聚集优于非磁性区域。结论:DOX@M-MSNs纳米颗粒能够选择性进入肿瘤细胞内,从而使得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有所增强,进而使得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显著提高,外加磁场可以显著地提升输送DOX@M-MSNs进到肿瘤细胞内的效率,进而提高肿瘤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 外部磁场 靶向作用 肿瘤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璋 孟存芳 +2 位作者 张志全 李善昌 周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1期8815-8820,共6页
背景:有研究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三元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具有与人体骨相似的生物活性。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两侧下颌... 背景:有研究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三元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具有与人体骨相似的生物活性。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两侧下颌骨制作10 mm×5 mm×5 mm的缺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材料,对照组双侧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植入后4,8,12周,应用锥形束CT观察各组缺损区材料降解、骨痂生长及骨连接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生成。结果与结论:两组骨密度灰度值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相同时间点条件下,实验组大体观察、锥形束CT观察及CT灰度值,以及组织学观察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材料植入后第4-8周,两组植入材料均已逐渐降解,缺损区与骨组织相交接处模糊,有少量新骨生成,与受体骨组织结合紧密,其中以实验组较为明显;第8-12周,两组植入材料已经基本降解完全,与受体骨组织开始逐渐相融合,有新生骨组织进一步生成,骨缺损区域逐渐被修复,以实验组较为明显。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海藻酸钠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促进新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海藻酸钠 骨缺损 灰度值
下载PDF
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松 房殿吉 +3 位作者 王占义 翟璐璐 宁兆荣 郭延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小型猪建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RN)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源对24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 Gy和28 Gy一次性照射,于照射结束后2个月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通过... 目的探讨利用小型猪建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RN)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源对24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 Gy和28 Gy一次性照射,于照射结束后2个月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通过定期局部观察、X线、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诊断下颌骨ORN的发生。结果照射结束后3~4个月,拔牙后的小型猪先后全部发生了下颌骨ORN,28 Gy+拔牙组症状较重。结论 25 Gy单一剂量放射小型猪下颌骨+拔牙能建立有效的、可信的下颌骨ORN模型,可用于ORN病因学及治疗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 小型猪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对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志 关键 +6 位作者 段峰 侯玉一 侯玉泽 张国梁 王心彧 张秀静 徐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辛伐他汀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局部缺损,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s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复合BM...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辛伐他汀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局部缺损,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s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复合BMSCs的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等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骨质量明显优于B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材料吸收优于B组。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A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经BMSCs复合的辛伐他汀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缺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辛伐他汀 纳米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骨组织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松 房殿吉 +3 位作者 王占义 翟璐璐 宁兆荣 郭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 Gy和2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 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 Gy和2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