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晚侏罗世两处兽脚类足迹组合与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英文) 被引量:5
1
作者 邢立达 Martin G. LOCKLEY +7 位作者 陈伟 Gerard D.GIERLINSKI 李建军 W.Scott PERSONS Ⅳ 松川正树 叶勇 Murray K.GINGRAS 王昌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30,共24页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兽脚类足迹 足迹分类学
下载PDF
记河北赤城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窄足龙-巨齿龙(兽脚类恐龙)足迹组合及其古生态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19
2
作者 邢立达 Jerald D.HARRIS Gerard D.GIERLINSKI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34,共12页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 记述了河北省赤城县落凤沟化石点163个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 isp.)。当该地区洪水泛滥时,同样的造迹者留下了5个游泳迹。一个异常大的足迹和一道疑似尾迹被归入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 isp.)。土城子组7个主要足迹化石点表明,兽脚类的似鹬龙足迹型(Grallator morphotype)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足迹型的大小在各个足迹化石点都有着特定的范围。如果这些大小不同的足迹属于同一种造迹者,则暗示着同年龄的成员在特定年龄时会共同栖息在一起,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一些蜥蜴和短吻鳄;如果这些足迹由不同的造迹者组成,则暗示着不同大小的种(主要表现在小型动物)可能拥有自己的领地,并特意避免与其他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相接触,在动物行为学上类似现生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赤城 侏罗-白垩纪界线 土城子组 窄足龙足迹 巨齿龙足迹 兽脚类游泳迹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盆地中侏罗统张北足迹(Changpeipus,兽脚类)的重新研究(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邢立达 Hendrik KLEIN +8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Andreas WETZEL 李忠东 李建军 Gerard D. GIERLINSKI 张建平 松川正树 Julien D. DIVAY 周隆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59,共27页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该足迹种常见于中国其他侏罗纪足迹点。前人的研究认为此地有两种不同的足迹形态,但研究表明这是由软且湿滑的基底造成的额外形态变化。足迹的结构特征亦不支持此地存在不同的足迹种。此外,对比了其他化石点类似的足迹,认为张北足迹为单型属,即模式种石炭张北足迹。鄯善足迹点的足迹长度从12.2 cm(几个孤立的样本)到47 cm,足迹应由不同年龄段的、小型至中型的同类造迹者或不同类的造迹者所留。奇异的足迹状态包括了一个滑动造成的足迹,足迹由三道平行条带构成,条带应为第II,III和IV趾所留。一个与其关联的"正常"足迹可能与该滑动足迹构成一个单步。与足迹共生的、丰富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支持该化石点的沉积环境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湖泊。前人的研究将此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归入洛克迹(Lockeia),新的研究将其归入福尔斯迹(Fuersichnus),这类遗迹被归于泥食性昆虫幼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所留。福尔斯迹指示的环境特征是在泥泞的河漫滩或湖泊边缘居住与/或觅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鄯善 中侏罗世 三间房组 张北足迹 福尔斯迹
下载PDF
河北赤城地区土城子组中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 被引量:8
4
作者 邢立达 杰勒德D.杰尔林斯基 +1 位作者 杰瑞德D.哈里斯 朱利安D.迪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描述了河北省赤城县寺梁山土城子(后城)组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及相关的足迹,该蹲伏迹也是该组地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虽然缺乏前足迹和尾迹,但因保存了左跖骨印、关联的坐骨及可能的耻骨胼胝印被定为蹲伏迹。该蹲伏... 描述了河北省赤城县寺梁山土城子(后城)组一例极可能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及相关的足迹,该蹲伏迹也是该组地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足迹。虽然缺乏前足迹和尾迹,但因保存了左跖骨印、关联的坐骨及可能的耻骨胼胝印被定为蹲伏迹。该蹲伏迹是世界上第三例非对称的兽脚类恐龙蹲伏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脚类蹲伏迹 窄足龙足迹未定种 似巨齿龙足迹未定种 土城子组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下载PDF
中国四川盆地南缘白垩纪中期的非鸟兽脚类行迹(英文) 被引量:10
5
作者 邢立达 杰瑞德 D 哈里斯 +3 位作者 杰勒德 D 杰尔林斯基 王伟铭 王智勇 李大庆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描述中国贵州赤水地区白垩纪中期窝头山组(夹关组)宝源足迹点的七道非鸟兽脚类行迹。尽管统计的样本不甚充足,但足迹所在岩层的孢粉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时代可新至晚白垩世(最晚可晚于Cenomanian阶)。这批足迹被归入似和平河足迹未定种(c... 描述中国贵州赤水地区白垩纪中期窝头山组(夹关组)宝源足迹点的七道非鸟兽脚类行迹。尽管统计的样本不甚充足,但足迹所在岩层的孢粉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时代可新至晚白垩世(最晚可晚于Cenomanian阶)。这批足迹被归入似和平河足迹未定种(cf.Irenesauripusisp.),大多数足迹的跖趾垫区域保存了不同大小的跖骨垫。一些延长的趾痕则可能暗示着其造迹者的第二趾拥有一个超过其它趾的长爪。足迹化石显示窝头山组(夹关组)所含动物群缺乏蜥脚类,而以兽脚类和鸟脚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和平河足迹未定种 窝头山组 中白垩世 赤水地区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