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武仙竹 Drozdov NI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8-430,共13页
小哺乳动物种类及其数量,在哺乳动物中占据大多数。它们是自然界生态链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体质进化较快,大部分种类居住区域选择性强,种群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研究小哺乳动物种群面貌及其生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古... 小哺乳动物种类及其数量,在哺乳动物中占据大多数。它们是自然界生态链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体质进化较快,大部分种类居住区域选择性强,种群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研究小哺乳动物种群面貌及其生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古遗址相对时代,解析历史时期的生态演变。小哺乳动物的生态指示性,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复原和研究古遗址环境背景。它们的分布状况及很多生态规律,在帮助我们研究古遗址环境卫生及古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小哺乳动物种群变化与人类经济生产的互动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的伴栖关系、人类对小哺乳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均是动物考古工作中应该重视和积极开展研究的内容。开展小哺乳动物研究,需要必要的工作计划、专业技术和实验设备。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已取得丰硕成果,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尚有待加强。小哺乳动物研究工作的拓展,将会有力促进动物考古学进展,促使动物考古在考古学实践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哺乳动物 动物考古 古生态 资源价值
下载PDF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研究报告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重庆市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遗址位于29°33 ′13″N,106°34 ′46″E),通过使用筛选法、水洗法提取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的考古实践,成功提取到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贵州菊头蝠... 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重庆市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遗址位于29°33 ′13″N,106°34 ′46″E),通过使用筛选法、水洗法提取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的考古实践,成功提取到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等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在我国古代城市遗址考古中,第一次发现了四川短尾鼩骨骼.四川短尾鼩标本的发现和研究,确认该动物在宋代时期已进入西南地区城市环境中与人类伴栖,对研究该动物适应人类城市环境、分析古代城市生态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短尾鼩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工作,揭示出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古气候环境湿热;衙署庭院里具备有较大水源,有高大的阔叶树木遮荫,庭院地表面松软潮湿;衙署居室内采光偏少(光线较暗),可能有多种昆虫及软体动物会常进入人类居室活动;有多种小哺乳动物(如短尾鼩)伴栖于人类居室内、外,等等.该项研究工作,还从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提取、骨骼观测与鉴定方法等方面,为以后在动物考古中开展小哺乳动物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短尾鼩 骨骼 动物考古 古代城址 重庆
原文传递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Anser cygnoides)骨骼及其表面痕迹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1-641,共11页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 中国考古中发现有弋射活动图像、弋射专用平头箭镞,但一直未发现弋射所获飞禽遗骸.近期,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29°33′13″N,106°34′46″E)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了一批宋代时期的鸿雁骨骼和早期人类弋射痕迹.骨骼材料包括有胸骨、锁骨、肋骨、肱骨、尺骨、胫骨等,较多骨骼保存比较完整.骨骼测量数据包括:胸骨完整长度为145.2~ 148.8mm,肱骨完整长度为161.0mm,胫骨完整长度为144.0~ 147.0mm等.弋射,是中国先秦至宋元时期针对捕获飞禽而长期延续的专业射猎活动.通过对鸿雁骨骼表面进行显微观测分析,发现有些骨骼上保存有弋射用平头箭镞所造成的破损性孔洞.其破损特征为:箭镞入口处孔洞痕较小,痕迹边缘平滑,痕迹周缘局部呈现向内压入式破裂;箭镞出口处孔洞因受到撞击力放射性扩散,出口面积明显大于入口面积.从箭镞出口处观察,孔洞壁面因平头箭镞撞击,造成局部骨骼呈现碎屑性剥落,使洞壁形态为坡面状;部分碎屑因有骨质纤维与洞壁相连接,所以现在在洞壁坡面上,仍然可以观察到有部分保留的骨质碎屑.弋射用平头箭镞在鸿雁胸骨上留下的孔洞,其整体形态为人口小、出口大的“喇叭口状”.历史时期,鸿雁冬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避寒、觅食,夏季北迁至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栖息、繁殖,其规律性迁徙及集群性活动,成为中国古代先民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参照,并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载体.鸿雁在很早就被人工驯化为中国鹅,成为中国重要的肉蛋家禽品种.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鸿雁骨骼的批量出现,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第一次发现鸿雁骨骼.该批实物资料为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时期鸿雁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衙署遗址 鸿雁骨骼 宋代 弋射痕迹
原文传递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在古代城市考古中的发现 被引量:2
4
作者 武仙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4-786,共3页
自然界哺乳动物中,小哺乳动物种类(啮齿目、翼手目和食虫目)约占哺乳动物群总体70%左右.动物考古中的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主要了解人类历史时期家畜蓄养、肉食资源开发方式与规模,而小哺乳动物考古,则重在了解古代生态环境、人类与小... 自然界哺乳动物中,小哺乳动物种类(啮齿目、翼手目和食虫目)约占哺乳动物群总体70%左右.动物考古中的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主要了解人类历史时期家畜蓄养、肉食资源开发方式与规模,而小哺乳动物考古,则重在了解古代生态环境、人类与小哺乳动物互动关系以及小哺乳动物对人类肉食资源的补充,等等.近年,重庆巫山蓝家寨遗址、重庆涪陵槽沟洞遗址等考占中,均进行了小哺乳动物研究方面的探索.本文对重庆宋代老鼓楼衙署遗址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进行初步研究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城市 黄胸鼠 考古 骨骼 大型哺乳动物 小哺乳动物 人类历史 重庆涪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