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隧蜂属研究及新种新亚种记述(膜翅目:隧蜂科) 被引量:2
1
作者 尤.阿.皮森科 吴燕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2-206,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contains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of investigations on Chinese Halictus and an annotated list of 16 species. The following new taxa are described:Halictus (Monilapis) yunnanicus sp. nov. and Halict... The present paper contains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of investigations on Chinese Halictus and an annotated list of 16 species. The following new taxa are described:Halictus (Monilapis) yunnanicus sp. nov. and Halictus (Protohalictus ) hedini hebeiensis subsp. nov. Synonymies H. takulylkus Bluthgen, 1936 = H. pseudotakuiricus Fan, 1990= H.zadaensis Fan, 1990 and Halictus palustris Morawitz, 1876 = H. frost us Fan, 1990 are ascertained. Halictus maculatus Smith and Halictus compressus (Walkenaer) are new records for China. Holotypes and most of the paratype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e of Zoology,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a few paratypes-in the Zo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of the new taxa are given as fol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隧蜂科 隧蜂属 新种 新亚种
下载PDF
生物不对称性变异在研究胁迫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中的应用
2
作者 Dmitry Lajus 张学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和养殖导致的遗传变化是影响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会使生物种群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等健康指数降低。生物体发育的稳定性作为环境胁迫对生物健康指数的标志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发育... 化学污染,气候变化和养殖导致的遗传变化是影响水生生物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会使生物种群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等健康指数降低。生物体发育的稳定性作为环境胁迫对生物健康指数的标志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发育的稳定性通常以生物不对称变异(即:与生物对称性的偏差)表示。与不对称的生物相比,具有对称性的生物个体通常生长较快、繁殖力强、存活率也高;不适宜环境往往导致生物体不对称性变异程度增加。主要就生物不对称性变异的原理、实际测定中的问题及该方法在水生生物研究中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 生物不对称性变异 胁迫 稳定性 环境 基因控制
下载PDF
北极地区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
作者 史文阁 李一璇 +4 位作者 NAZAROVA Sophia A 赵磊 郭健 范士亮 徐勤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1-451,共11页
为了解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群体遗传特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CR)、NADH脱氢酶亚基2(nad 2)和NADH脱氢酶亚基6(nad 6)三个标记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为了解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群体遗传特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CR)、NADH脱氢酶亚基2(nad 2)和NADH脱氢酶亚基6(nad 6)三个标记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R、nad 2和nad 6三个分子标记经扩增后分别获得322、598 bp和449 bp的序列,并在59个个体中依次检测出15、27和24个单倍型。研究分析可知:①3个分子标记显示3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较高,表明该种类在北极海域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②nad 2与nad 6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明显高于控制区片段;③遗传分化分析(F st和AMOVA)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白令海与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分化不明显,而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群体形成明显不同的谱系,与上述两海域萨氏真蛇尾分化较为明显,显示了巴伦支海与白令海、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出现明显的分化。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北极海域萨氏真蛇尾的群体遗传结构,丰富了北极地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群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氏真蛇尾 蛇尾 群体遗传结构 白令海 楚科奇海 巴伦支海
下载PDF
中国角潜蝇属一新记录种
4
作者 陈小琳 Vladimir V. ZLOBIN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38,共2页
记述采自中国新疆的潜蝇科 Agromyzidae 角潜蝇属 Cerondontha Rondani, 1861,1 新记录种:缝角潜蝇 Cerondontha (Dizygomyza) suturalis (Hendel, 1931),并附形态特征图。
关键词 双翅目 潜蝇科 角潜蝇属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安氏白腹鼠的形态分化与分布范围修订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飞虹 杨奇森 +4 位作者 温知新 夏霖 张锋 Abramov Alexei 葛德燕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9-230,共22页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Thomas, 1911)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Thomas, 1911)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四纪晚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川黔地区中低海拔环境,然而国内外主要的数据库和专著均显示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分布区较为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本文通过检视国内外主要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结合课题组近十年来的野外采集,对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综合利用采集记录和博物馆馆藏数据对这一物种的分布范围进行修订。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一物种具有3个遗传支系。安氏白腹鼠指名亚种分布于四川盆地周边山脉与华中、华南地区,安氏白腹鼠哀牢山亚种分布于云南西南及藏东南地区。基于头骨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安氏白腹鼠不同地理种群已产生显著的分化。安氏白腹鼠现生种群从中国西藏东南地区到秦岭,甚至武陵山地区中高海拔森林环境均有分布,但与第四纪晚期这一物种的化石分布记录相比,现生种群分布海拔已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白腹鼠 武陵山 形态分化 系统发育 分布范围
下载PDF
Avian orientation: multi-cue integr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compass systems
6
作者 刘小峰 尼基塔.切尼佐夫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Migratory birds are known to use a number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 cues to determine and mainta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movements. They are able to use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sources of compass information, includi... Migratory birds are known to use a number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 cues to determine and mainta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movements. They are able to use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sources of compass information, including solar, stellar and geomagnetic cu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cues are calibrated into uniform reference direction information, while the hierarchy of these cues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recent studies,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avian migrants calibrate their geomagnetic compass on sunset cues, whereas others fail to find such patterns and insist on the prevalence of the magnetic compass. We carefully reviewe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suggest that the conflicting results reported by different authors are due to genuine variation among species and propose hypotheses to explain this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DS ORIENTATION compass system geomagnetic field solar cues
下载PDF
欧亚大陆北极地区旅鼠(Lemmus)的形态变异
7
作者 Nataliya Abramson 周立志 《人类环境杂志》 1999年第3期256-260,294,共5页
本文通过头骨多形态变量的分析,研究整个欧亚北极地区旅鼠属(Lemmus)的形态变异。研究工作是在瑞典-俄罗斯94苔原生态考查队所收集的标本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标本都是在1994年一个夏季的野外考察中采集的,代表11个不同地点的种群。根据头... 本文通过头骨多形态变量的分析,研究整个欧亚北极地区旅鼠属(Lemmus)的形态变异。研究工作是在瑞典-俄罗斯94苔原生态考查队所收集的标本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标本都是在1994年一个夏季的野外考察中采集的,代表11个不同地点的种群。根据头骨的各项量度指标,通过多元判别函数分析,研究古北区旅鼠形态学特征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所有研究种群可分为4个组:2个岛屿组(新西伯利亚群岛和弗兰格尔岛)和2个大陆组(习惯上按勒拿河划分的东西两部分)。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组结果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遗传学系的V.Fedorov及其同事用同样材料所做的线粒体DNA变异分析的结果一致。用两种不同方法划分的种群组组间距离差异均显著。有些在两种分析方法中均可区分出来的组与目前的旅鼠分类情况相吻合,然而,为遗传学和形态学方法共同所揭示的东、西部大陆种群组间的显著差别迄今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的数据为重新确立北极大陆苔原地区西伯利亚旅鼠的亚种 L.sibiricus bungei Vinogr.,1925,的分类地位提供可靠的依据。该亚种原先是在没有掌握足够标本的情况下命名的,后来一未予承认。L.s.bungei的分布区包括勒拿河东岸一直到科雷马河西岸的广大苔原地区,因此,指名亚种 L.s.sibiricus的分布区应当仅包括自白海东部至勒拿河的苔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鼠 北极地区 形态变异
下载PDF
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A. AVERIANOV H.D.SUES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2-485,共24页
通过对前人建议的26个生物地层标志化石存在与否的简约分析,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的相对层位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此区最古老的组合是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的Khodzhakul组合(早塞诺曼期),其次为蒙古戈壁沙漠... 通过对前人建议的26个生物地层标志化石存在与否的简约分析,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的相对层位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此区最古老的组合是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的Khodzhakul组合(早塞诺曼期),其次为蒙古戈壁沙漠东部BaynShire组的下部和上部的组合(塞诺曼期至桑顿期)。中国内蒙古二连达布苏动物群与中亚的土伦期—桑顿期动物群属于同一类群,因为它们均具龟鳖类Khunnuchelys,前者时代可能为桑顿期。三个中亚的组合(Bissekty、Yalovach和Bostobe组合)中有两个地方性的鳄形类(Kansajsuchus和Tadzhikosuchus)和一个出现于戈壁沙漠的鳄形类(Shamosuchus)化石。戈壁沙漠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北美同期动物群为同一类群。Djadokhta组与BarunGoyot组的坎潘期脊椎动物组合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并反应了半干旱的古环境。产自Nemegt组的组合生存于比较潮湿的环境。在组成上,这一组合与其他河流相沉积环境(Bissekty、二连达布苏以及北美Judithian期和Lancian期的组合)相似。具顶饰的鸭嘴龙Saurolophus的存在,支持了Nemegt组合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时代。戈壁沙漠的这三个组合(Djadokhta、Barun Goyot和Nemegt组合)被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共同拥有地方性的龟类Mongolemys和兽脚亚目的小驰龙类。亚洲中部和北美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亚洲更加古老的组合不同在于存有暴龙科、肿头龙亚目和鸭嘴龙科。在中亚,由于地区性的海侵,这一时间段内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脊椎动物 晚白垩世 中亚 亚洲中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