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技术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 被引量:17
1
作者 荆凤 申旭辉 +2 位作者 洪顺英 陈正位 E.Rogozhin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84,共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沈阳以北由一支分为两支: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利用遥感数据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该断裂带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成三...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沈阳以北由一支分为两支: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利用遥感数据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该断裂带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成三段(沈阳—开原段、开原—依兰段、依兰—萝北段)。沈阳—开原段为单条断裂,它分隔了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山地;开原—依兰段为双边不对称断裂,两支断裂相向内倾形成地堑,隔大黑山分隔了松辽盆地和那丹哈达岭;依兰-萝北段断裂较为隐伏,该段是小兴安岭和三江盆地的分界。通过分析依兰—伊通断裂带对河流和其他断裂的错动情况,进一步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曾经历了早期左旋走滑和后期右旋走滑的历史。另外还对伊通地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及说明,通过对其DEM作横向和纵向的剖面分析证实了其西北边界为主要控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依兰-伊通断裂带 伊通地堑 遥感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孟国杰 申旭辉 +2 位作者 伍吉仓 任金卫 Eugene A Rogozhin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东北地区37个GPS测站1997~2005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位移速率矢量较小,平均为1.58mm/a,表明该区总体上比较稳定;有5个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利用东北地区37个GPS测站1997~2005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位移速率矢量较小,平均为1.58mm/a,表明该区总体上比较稳定;有5个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而其他测站则并不显著;辽西地区的几个测站显示出一致性的东南运动,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向运动的远程效应;靠近1999年Mw7.1和2002年Mw7.3深源地震震中的测站速率较小,说明这两次深源地震对地表造成的形变并不明显。黑龙江东北部测站运动可能反映了北美板块向南楔入对欧亚板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GPS 地壳形变 欧亚板块 水平位移速率
下载PDF
GPS揭示的贝加尔湖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孟国杰 申旭辉 +2 位作者 伍吉仓 任金卫 Eugene A Rogozhin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贝加尔湖地区GPS监测网测站坐标,根据边长尽量相等的原则,形成了11个Delaunay三角形,计算了各三角形的形状因子,结果表明有9个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大于0.1。利用3期GPS观测结果,通过对位移速率和应变分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利用贝加尔湖地区GPS监测网测站坐标,根据边长尽量相等的原则,形成了11个Delaunay三角形,计算了各三角形的形状因子,结果表明有9个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大于0.1。利用3期GPS观测结果,通过对位移速率和应变分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基本认识贝加尔湖地区目前整体上处于拉张状态,拉张速度约为4.5±1.2mm/a,拉张方向为NW-SE方向;地壳应变是不均匀的,应变分量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性。东部和西部主张应变均为NW向,但主压应变方向表现不一致,监测网东西两端的应变大于中部地区,最大应变为5.4×10-8,最小应变为-2.6×10-8。贝加尔湖东南部地壳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方向为NNW向和NNE向;东西部剪切应变比中部大,东西部剪切应变方向基本一致,表现为近南北向;7个三角形的面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地壳为膨胀状态,2个三角形显示为压缩状态。大地转动结果表明,东北部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而西部地区和中部显示为逆时针的旋转。GPS揭示的应变结果与地质和地震学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贝尔加湖 地壳形变 应变 大地转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