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斑评分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王迎鑫 苏丹 +4 位作者 董文敬 邵腾皓 李宁 于占彪 吴佳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花斑是由于皮肤血流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特征性变色,通常出现在膝盖周围,并可延伸到其他部位,如手指和耳朵,是危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体征[1]。Coudroy等[2]统计了791例ICU住院患者,发现花斑发生率为29%,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花斑发生率为49%... 花斑是由于皮肤血流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特征性变色,通常出现在膝盖周围,并可延伸到其他部位,如手指和耳朵,是危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体征[1]。Coudroy等[2]统计了791例ICU住院患者,发现花斑发生率为29%,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花斑发生率为49%;其中,65%的人在入院当天发生了花斑,且59%的患者花斑持续时间超过6 h。而另外两个小样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花斑发生率与之类似,分别为46%和70%[3,4]。虽然花斑常见,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皮肤循环缺乏自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部内皮功能障碍、白细胞粘附、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等因素[5,6,7]。花斑优先发生在膝盖区域,是因为在休克过程中,微血管功能障碍存在异质性[8],同时此区域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分布更密集[2]。而Ait-Oufella等[4]则根据膝关节周围皮肤花斑的程度,引入了花斑半定量评分系统。花斑及评分能反映器官衰竭程度,有助于识别不良结局,还能指导循环管理等,已在多个方面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兴奋 病理生理机制 危重患者 纤维蛋白沉积 器官衰竭 白细胞粘附 内皮功能障碍 临床体征
原文传递
外周灌注指数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迎鑫 邵腾皓 +3 位作者 董文敬 苏丹 于占彪 吴佳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833,共5页
1外周灌注指数最新脓毒症休克指南提出,推荐使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作为复苏指标,使得CRT、花斑评分、外周灌注指数等参数再次回归人们视野[1]。其中,外周灌注指数(PI)是脉搏血氧仪的衍生参数,表示外周循环搏动部分和非搏动部分的比... 1外周灌注指数最新脓毒症休克指南提出,推荐使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作为复苏指标,使得CRT、花斑评分、外周灌注指数等参数再次回归人们视野[1]。其中,外周灌注指数(PI)是脉搏血氧仪的衍生参数,表示外周循环搏动部分和非搏动部分的比值,可以作为外周灌注指标[2],它测量简单,易于解读,无创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循环 灌注指数 危重患者 脓毒症休克 脉搏血氧仪 衍生参数 CRT 搏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