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总黄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BCL10/MALT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马淑芳 马红静 +1 位作者 马会妙 马民凯 《中国药师》 CAS 2020年第11期2109-2113,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芩总黄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L10)/黏膜相关淋巴瘤易位基因1(MAL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依那西普,0.5 mg·kg^-1)、黄芩总... 目的:探讨黄芩总黄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L10)/黏膜相关淋巴瘤易位基因1(MAL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依那西普,0.5 mg·kg^-1)、黄芩总黄酮低、高剂量组(50,100 mg·kg^-1),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建模成功后依那西普组和黄芩总黄酮组腹膜内施用相应药物(10 ml·kg^-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4周。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关节炎指数和踝关节肿胀度,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结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踝关节滑膜BCL10、MAL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滑膜增厚,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形成血管翳;依那西普组及黄芩总黄酮高剂量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结构正常,可见较少的炎性细胞,无血管翳形成。与模型组比较,依那西普组和黄芩总黄酮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踝关节肿胀度、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踝关节滑膜中BCL10、MAL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黄芩总黄酮低剂量组以上各指标与高剂量组及依那西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总黄酮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芩总黄酮抑制大鼠踝关节滑膜BCL10、MALT1 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抑制BCL10/MALT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总黄酮 类风湿性关节炎 B细胞淋巴瘤因子10 黏膜相关淋巴瘤易位基因1
下载PDF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淑芳 韩晓娇 康印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0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07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07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判定为“金标准”,分别对比不同检测方式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其中,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9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10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于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100名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C组,对所有人员均实施抗CCP抗体单独检测、RF单独检测、CRP单独检测、抗CCP抗体+RF+CRP联合检测,比较三组人员的抗CCP抗体、RF与CRP水平检测结果。结果A组与B组的抗CCP抗体、RF与CRP水平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抗CCP抗体、RF与CRP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RF+CR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抗CCP抗体单独检测、RF单独检测与CRP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抗CCP抗体+RF+CRP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