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快速浓缩制片法对提高血液病诊断率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徐恩英 张克俊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7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骨髓快速浓缩制片法对提高血液病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骨髓稀释标本进行浓缩处理,观察浓缩前后和复查标本涂片,并对其增生程度和髓内主要有核细胞进行比较,以确定快速浓缩制片法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浓缩前... 目的探讨骨髓快速浓缩制片法对提高血液病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骨髓稀释标本进行浓缩处理,观察浓缩前后和复查标本涂片,并对其增生程度和髓内主要有核细胞进行比较,以确定快速浓缩制片法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浓缩前、后涂片和复查涂片增生程度与复查涂片的吻合率分别是20%和92%,诊断结论的吻合率分别是8%和92%。显示复查涂片与浓缩处理后的涂片结果较一致,与浓缩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骨髓浓缩处理,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诊断 血液病
下载PDF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伴肥大细胞增多症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恩英 郑萍 +2 位作者 岳保红 席雨人 邵永生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1-181,共1页
患儿,女,6岁。因间断发热,咳嗽,贫血,于2004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因发热于当地诊所给予“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治疗。无遗传病史及毒物接触史。体检;体温38.2℃,精神差,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可见散在针尖大小... 患儿,女,6岁。因间断发热,咳嗽,贫血,于2004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因发热于当地诊所给予“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治疗。无遗传病史及毒物接触史。体检;体温38.2℃,精神差,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可见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肝、脾触诊不满意。B超提示脾大。出凝血时间检查;凝血酶原时间13.7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90%,国际标准化比率1.07,纤维蛋白原3.29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9.6s。外周血:Hb64g/L,RBC1.88×10^12/L,WBC32.1×10^9/L,PLT16×10^9/L,Ret0.004。分类:原始粒细胞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性 急性 肥大细胞
下载PDF
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贮存期红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徐恩英 王秀华 +4 位作者 郑萍 胡新苗 邓威 景晓红 曹丽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后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其比值,并对3组RBC、WBC、Plt,测其Hb和K+的改变,详细观察溶血程度和渗透性。结果红细胞形态、WBC、RBC、Plt,Hb和血K+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只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略有升高,Hb室温预热组为(170.8±29.18)g/L,37℃加热组为(170.72±27.9)g/L,44.5℃加温组为(171.08±22.3)g/L(P>0.05)。血清K+3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1%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室温预热组是(4.5±0.18),(3.6±0.1)g/L,37℃加温组为(4.41±0.38)和(3.42±0.36)g/L,44.5℃加温组为(4.3±0.2)和(3.4±0.1)g/L在室温预热时溶血值已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高上限。5种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在14、21、28、35d时光滑球形红细胞的比率3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35d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光滑球形红细胞也略有升高。结论红细胞悬液在温度可控培养箱(44.5℃)中加温30min,红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溶血反应和其它损害。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形态略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贮存 加温 溶血
下载PDF
去白细胞输血器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毅 徐恩英 +1 位作者 朱志刚 郑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2年第3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输血疗法 输血反应 去白细胞输血器 白血病
下载PDF
白细胞过滤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萍 蔡莉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74-,376,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方法选取100例输血病人,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结果无一例病人在输入当日及次...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方法选取100例输血病人,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结果无一例病人在输入当日及次日有任何输血反应及不适,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96.47%,红细胞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有选择性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 抗体 白细胞过滤器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郑萍 徐恩英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6年第2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DIC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在DIC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正常对照和67例DIC患者样本,并将患者样本根据DIC病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定量ELISA方法检测DIC分子... 目的探讨DIC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在DIC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正常对照和67例DIC患者样本,并将患者样本根据DIC病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定量ELISA方法检测DIC分子标志物TM、TAT和D-D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在早、中、晚期DIC患者血浆中,TM、TAT和D-D检测结果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M和D-D在DIC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P<0.01),而TAT含量在DIC发展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不同的DIC分子标志物定量检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并且可以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