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汝河大洪河段人工裁弯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宗盟 李楠 +3 位作者 雷笑迎 刘翼泽 张辰光 杨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以洪汝河大洪河段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和ArcGIS 10.2平台,对该河段人工裁弯前后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洪河段裁弯取直前、后的河长分别为166、74.5 km;河道曲率分别为2.95、1.32;河道比降分别为0.018‰、0.025‰。裁弯取直导... 以洪汝河大洪河段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和ArcGIS 10.2平台,对该河段人工裁弯前后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洪河段裁弯取直前、后的河长分别为166、74.5 km;河道曲率分别为2.95、1.32;河道比降分别为0.018‰、0.025‰。裁弯取直导致大洪河段河道长度锐减,河道比降增加,河道形态由曲流河转变为顺直河。经裁弯取直之后,洪河河道的泄洪能力提升,但也导致河道洪峰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区域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人工裁弯 大洪河段 洪汝河
下载PDF
1961-2016年新疆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国永 韩艳 +3 位作者 刘维真 张荣磊 孟嘉宁 曾雪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以1961-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个站点逐日最高、最低和均温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新疆地区16个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新疆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均温具有较好相关性,说明... 以1961-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个站点逐日最高、最低和均温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新疆地区16个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新疆极端气温指数与年均温具有较好相关性,说明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响应该区域气候变化.(2)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新疆极端气温指数均呈暖化趋势.时间方面,TN90p、TN10p、FD0和GSL指数暖化趋势最显著.空间方面,十三间房、吐鲁番、巴里坤、哈密等地暖化趋势最显著.(3)冷(夜)指数暖化幅度大于暖(昼)指数,说明在响应全球变暖过程中,冷(夜)指数更加敏感.(4)新疆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未来暖化趋势将持续.(5)经度和海拔因素对新疆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间 空间 趋势 幅度 新疆
下载PDF
淮河源浅层地温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明华 马金梦 +5 位作者 王黎明 卢山 闫军辉 刘金科 贺中花 崔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淮河源0~20 cm年均地温均呈东部和西南部高、北部和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西南部各层地温变化速率最大,中部地区变化速率最小;(3)淮河源各层年均地温变化均检测出2.29 a的周期信号,信阳、息县、新县、淮滨和商城周期信号较强,其余站点各层年均地温无明显的周期信号;(4)1998—2012年淮河源各层地温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极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全球增暖停滞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淮河源
下载PDF
林地和旱地磁性特征对比研究
4
作者 赵国永 韩艳 +3 位作者 张帅 张荣磊 乔强 孟嘉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9-273,共5页
以驻马店泌阳县农业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磁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磁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旱地和林地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同时含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2)旱地和林地磁畴大小接近,处于0.2~1.0... 以驻马店泌阳县农业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磁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磁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旱地和林地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同时含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2)旱地和林地磁畴大小接近,处于0.2~1.0μm之间。(3)退耕还林之后的林地在自然状态发育时间约20 a,但是其磁性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短时期内退耕还林之后林地的自然成土过程并未改变之前土壤的磁性特征。(4)相较于林地,旱地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说明人类活动导致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加;同时,旱地磁性矿物向下迁移深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促使磁性矿物向下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旱地 环境磁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DEM的桐柏山区基本地貌分类及定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宗盟 常燕燕 +1 位作者 赵依繁 张林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87,共5页
地貌分类是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宏观地貌分类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小区域的自然地理研究.基于此,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以海拔和起伏高度为主要分类参数,对桐柏山地区进行了地貌分类研究... 地貌分类是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宏观地貌分类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小区域的自然地理研究.基于此,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以海拔和起伏高度为主要分类参数,对桐柏山地区进行了地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桐柏山山区海拔主要集中在300~800 m,起伏高度约0~370 m,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通过Swath剖面对该区的地形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桐柏山区在海拔300 m、500 m和700 m上具有较明显的分界特征.此外,基于15×15像元分析窗口的起伏高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起伏高度存在30 m、70 m和200 m的分界.综合海拔和起伏高度两种地形参数,结合中国地貌区划标准,将桐柏山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4大类,16小类,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平原区、台地区、丘陵区和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 海拔 起伏高度 桐柏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