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巧用短视频提升作文教学效果——以活动习作课《击鼓传花》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英兰 黄英琳 《福建教育》 2020年第26期25-26,共2页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兴起,它的"短、精、快"等特点备受学生欢迎。笔者尝试将短视频应用于习作教学,指导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短视频中的人、事、物等,逐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体会写作的乐趣,并最终提高习作水平。下面...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兴起,它的"短、精、快"等特点备受学生欢迎。笔者尝试将短视频应用于习作教学,指导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短视频中的人、事、物等,逐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体会写作的乐趣,并最终提高习作水平。下面,以活动习作课《击鼓传花》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巧用短视频,提升习作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短视频 习作课 击鼓传花 教学效果 提高习作水平 获取素材 巧用
下载PDF
解读教材资源 领悟编者意图
2
作者 黄英琳 郑小华 《福建教育(小学版)(A版)》 2013年第4期36-37,共2页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安排在哪个位置也经过编者再三斟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 编者 教材 资源 解读 意图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下载PDF
解读“泡泡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英琳 《新教师》 2013年第6期6-6,共1页
小学课文中安排了一个富于童趣的内容,即以小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呈现的提示语,许多师生都喜欢亲切地称它为"泡泡语"。它绝不是课文的点缀或装饰,每一个"泡泡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有的从学... 小学课文中安排了一个富于童趣的内容,即以小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呈现的提示语,许多师生都喜欢亲切地称它为"泡泡语"。它绝不是课文的点缀或装饰,每一个"泡泡语"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有的从学生角度提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引导深入体会文章中心;有的引导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有的引导学生拓展课文……我们要充分关注并认真解读"泡泡语",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利用"泡泡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悟 语文训练 课文内容 感悟性 教学环节 人教版 会说话 小伙伴 四年
下载PDF
应用数学 走进生活——对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邱贻根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2013年第8期62-64,共3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把教科书中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把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巧妙而灵动地转化为数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数学 走进生活 数学活动
下载PDF
这样的“问题”能带出课堂吗
5
作者 邱贻根 《新教师》 2015年第7期79-,共1页
偶然听到一节"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二上第18页)。执教者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与思考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知的升... 偶然听到一节"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二上第18页)。执教者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与思考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知的升华。这也是该模式追求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执教者主体地位的缺失,对学生的课堂质疑未能及时有效地引领,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未能有更深层的感悟、体验与理解,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教者 北师大版 教学片段 数学信息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 儿童乐园 算理 福建省光泽县 直观感知
下载PDF
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言语美
6
作者 黄英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6年第4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言语 感受 语言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 学习主体 美的 领悟 感悟
下载PDF
积极有效的评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正确认识激励与批评、宽容与指正
7
作者 黄英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5年第5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过程性评价 素质教育 小学 语文教学 批评教育 激励教育
下载PDF
口算思维过程向竖式计算思维过程的转化——“分桃子”案例及其思考
8
作者 危木荣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0年第10期47-48,共2页
一、缘起 在一次“多人同题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分桃子”一课,但都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学生不理解算理,没有掌握正确笔算除法的方法。
关键词 思维过程 桃子 案例 口算 教学研讨活动 教学目的 执教 老师
原文传递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运算能力
9
作者 汪先红 邱贻根 《小学数学教育》 2021年第23期20-22,共3页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计算而教计算,为了算理而教算理,那么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缺失必要的基础,难以在实际问题的支撑中感悟算理。因此,计算教学必须与解决...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计算而教计算,为了算理而教算理,那么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缺失必要的基础,难以在实际问题的支撑中感悟算理。因此,计算教学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含义,明晰运算的道理,感悟运算的方法,进而提炼数量关系,提升运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理 运算能力 计算教学 解决实际问题 感悟 计算方法
原文传递
也谈“依标扣本”——由一道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
10
作者 邱贻根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1年第4期32-32,共1页
问题试题内容是否一定要和课本例题一模一样(即数据、文字表述等均与课本相同).才叫依标扣本,否则就有超纲之嫌疑。
关键词 数学试题 课本例题 试题内容 文字表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