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平衡去骨瓣治疗双瞳散大患者的救治经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旭 董吉荣 +4 位作者 王玉海 徐勤义 金东 施栋良 蔡学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仅行病灶侧去骨瓣减压术30例(A组),2...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仅行病灶侧去骨瓣减压术30例(A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28例(B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者较仅对血肿侧去骨瓣减压者颅内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及预后良好率均明显好于后者(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死亡率及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瞳孔散大 特重型颅脑伤 颅内压 脑膨出
下载PDF
58例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特重型颅脑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2
作者 沈刘艳 董吉荣 陶云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2-133,共2页
临床上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迅速,稍有耽搁即会造成严重的病残、甚至死亡。我科自2007年10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该类患者共计5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 临床上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迅速,稍有耽搁即会造成严重的病残、甚至死亡。我科自2007年10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该类患者共计5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9~73岁,平均43.6岁。患者GCS积分均在5分之内,其中3分13例,4分2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瞳孔散大 特重型颅脑伤 颅内压 护理
下载PDF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特重型颅脑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救治 被引量:41
3
作者 董吉荣 胡旭 +8 位作者 王玉海 徐勤义 金东 施栋良 陈克非 时中华 刘斌 蔡桑 蔡学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6-709,共4页
目的 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单侧损伤灶所致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仅行病灶侧去骨瓣... 目的 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单侧损伤灶所致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仅行病灶侧去骨瓣减压术30例(A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28例(B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者较仅对血肿侧去骨瓣减压者颅内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下降了25.2%,预后良好率上升了26.9%。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特重型颅脑外伤致双瞳散大患者的颅内压,减少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瞳孔散大 颅脑创伤 颅内压 脑膨出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血管损害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玉海 陈磊 +7 位作者 蔡学见 杨理坤 朱军 王剑超 高泽勇 孙呈国 王春莉 张建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更与脑血流障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密不可分.以往有文献报道使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颅脑损伤后脑血流的变化,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临床进行...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更与脑血流障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密不可分.以往有文献报道使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颅脑损伤后脑血流的变化,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临床进行救治却少有报道[1-4].我科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使用128层螺旋CT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头颅CT扫描的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动态监测,对继发性脑血管损害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害 CT血管造影 脑血管损害 诊断作用 颅脑损伤患者 头颅CT扫描 颅脑损伤后
原文传递
172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沈刘艳 于洁 +3 位作者 秦茗 张菊芬 陈进艳 印琴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39-1739,1742,共2页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严重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中头皮、颅骨、硬脑膜均已开放,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并发颅内感染。此种颅内感染常与脑积水、脑水肿、脑膨出等同时存在,相互影响而加重,同时抗生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关键词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下载PDF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附183例报告)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建青 时忠华 +4 位作者 王玉海 张春雷 陈磊 陈军辉 朱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第101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3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第101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3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缺氧、术前血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瞳孔、脑肿胀情况、术前颅内压(ICP)、脑膨出原因、术后GCS、术后瞳孔状况、术后ICP、凝血机制、血糖、并发症等因素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其中死亡组(即死亡病例)135例,存活组(包括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和植物生存病例)48例。术后GCS、血糖、脑膨出原因、术后瞳孔状况与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密切相关(P〈0.05)。术后ICP、术后主要并发症在生存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术后GCS、血糖、脑膨出原因、术后瞳孔状况、术后ICP、术后并发症可作为预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院内死亡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脑膨出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结合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敏 王玉海 +6 位作者 蔡桑 杨理坤 朱军 王剑超 陈磊 张春雷 蔡学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管形态及血流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结合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作用。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TCD动态监测...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管形态及血流变化,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结合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判定作用。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TCD动态监测,并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TCD、CTA显示脑血流及血管形态均发生改变。CTA显示以血管移位或狭窄为主者,TCD波谱多呈高阻力型改变,手术疗效良好;血管痉挛者,频谱呈高阻力型(手术疗效相对较好)或“钉子波”(手术疗效多不良);血管闭塞者TCD多呈“钉子波”,手术疗效差。结论TCD反映脑血流速度,CTA表现脑血管形态改变,二者结合能有效判断脑灌注情况,是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疗效判定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预后
原文传递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玉海 蔡学见 +5 位作者 王春莉 张建东 董吉荣 时忠华 刘斌 朱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20侧)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回顾性分析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结果胼周-胼... 目的探讨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20侧)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回顾性分析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为11侧和9侧。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与额底长轴间平均夹角是19.5°,从鼻根部到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的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平均距离是31.52 mm。本组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病人,按GOS评定治疗结果:术后良好4例,死亡1例。随访3例,时间1~5年,无复发、出血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当采用PC点上方入路时,夹闭动脉瘤前,需切开胼胝体前端,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PC点是制定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纵裂入路 尸体解剖
下载PDF
骨瓣成形自体筋膜修补治疗窦汇区硬膜外血肿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建青 徐勤义 +5 位作者 蔡学见 刘斌 董吉荣 王玉海 胡旭 石立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8期493-494,共2页
目的探讨窦汇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将我科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头颅CT明确诊断的34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患者行窦汇区骨瓣开颅加自体筋膜加压修补术。结果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34例中,恢复良好17例,中残5例,重残4... 目的探讨窦汇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将我科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头颅CT明确诊断的34例窦汇区硬膜外血肿患者行窦汇区骨瓣开颅加自体筋膜加压修补术。结果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34例中,恢复良好1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其中对冲部位开颅术中发现迟发性窦汇区硬膜外血肿致脑膨出13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跨窦骨瓣成形,自体筋膜加压修补治疗窦汇区硬膜外血肿,开颅时间短,暴露完全,能有效提高止血效果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硬膜外血肿 骨瓣成形术 窦汇
下载PDF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邬幼萍 张春雷 +1 位作者 王玉海 刘其芹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1期2215-2217,共3页
[目的]通过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 )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PADBS患者可能的10个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 [目的]通过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 )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PADBS患者可能的10个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原发脑干伤、有无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PADBS的危险因素,高龄是PADBS的保护因素。[结论]护士应关注PADBS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减少误吸,正确实施液体疗法等措施尽量减少PADB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护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腰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治疗顽固性脑脊液漏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邬幼萍 王玉海 +2 位作者 蔡学见 田宇剑 杨理坤 《中外医疗》 2010年第33期142-143,共2页
通过采用腰蛛网膜下腔置管、闭式引流的方法治疗62例顽固性脑脊液漏患者取得痊愈的经验总结,着重就如何预防感染、防止引流不畅或过量、导管滑脱等护理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脑脊液漏 蛛网膜下腔 引流 护理
下载PDF
封闭式持续冲洗引流治疗颅骨修补术后皮瓣下感染及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春莲 姜丽玲 +6 位作者 张莉 徐小梅 吴艳 周曦 徐叶萍 沈秋燕 邬幼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14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持续冲洗引流治疗颅骨修补术后皮瓣下感染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颅骨修补术后皮瓣下感染患者采用皮瓣下置管封闭式持续冲洗引流,精确量化冲洗引流速度和量,保持冲洗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动态观察引流液性状... 目的:探讨封闭式持续冲洗引流治疗颅骨修补术后皮瓣下感染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颅骨修补术后皮瓣下感染患者采用皮瓣下置管封闭式持续冲洗引流,精确量化冲洗引流速度和量,保持冲洗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动态观察引流液性状,妥善固定引流管,严密观察病情。结果:11例感染均得到控制,采用湿性愈合的方法,伤口愈合效果好。结论:封闭持续冲洗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冲洗的抗生素、周密细致的护理是成功的关键。控制冲洗液速度及量,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的引流,防止引流管堵塞,病情密切观察等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术 感染 持续冲洗引流 湿性愈合 护理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对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亚娟 陈克非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不同颅内压水平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颅内压水平分为3组:颅内压维持20~30mmHg、颅内压维持在30~40mmHg、颅内压>40mmHg,所有患者伤后24小时内经标准12导...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不同颅内压水平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颅内压水平分为3组:颅内压维持20~30mmHg、颅内压维持在30~40mmHg、颅内压>40mmHg,所有患者伤后24小时内经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81例,占66.4%,3组之间异常心电图差异主要反映在异常Q波、QT间期延长、ST-T变化、窦性心动过缓及过速(p<0.05),并与颅内压水平成正相关,而在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异常心电图可作为初步评估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以及为医师提供诊疗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颅内压监测在外伤性纵裂血肿中的应用
14
作者 何建青 朱军 +4 位作者 刘斌 蔡学见 王玉海 董吉荣 徐勤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041-3043,3047,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外伤性纵裂血肿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6年16例外伤性纵裂血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自2007年1月~2010年6月19例外伤性纵裂血肿患者(观察组)达颅内压监测指征者行颅内压监测,并根...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外伤性纵裂血肿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6年16例外伤性纵裂血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将自2007年1月~2010年6月19例外伤性纵裂血肿患者(观察组)达颅内压监测指征者行颅内压监测,并根据颅内压选择临床治疗措施,比较两组病例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体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能客观反应颅内压变化,根据颅内压变化选择临床治疗措施,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监测 纵裂血肿 治疗
下载PDF
29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15
作者 邬幼萍 田宇剑 +2 位作者 王莉 钟春莲 吴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2X期164-164,共1页
目的:分析并评价影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收治的全部2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全部2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的为12例,占比约为4.1... 目的:分析并评价影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收治的全部2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全部29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的为12例,占比约为4.14%;246例患者选择在4 h以内进行手术,其中发生感染的6例,感染率为2.44%,44例患者选择在4 h以上进行手术,其中发生感染的6例,感染率为13.64%。结论:引发术后发生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脑脊液是否漏液、内感染脑室外是否引流以及手术用时长短等;对具有危险因素的部分患者更加应该提供更为密切的关注以及更为合理的预防性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创伤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前后的CT灌注压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夏天 董吉荣 +4 位作者 陈克非 张春雷 赵伟 徐勤义 蔡学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单纯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包括非手术治疗组与脑室外引流组各12例。患者在伤后4-5 h内首次行脑CT灌注(CTP)检查,7 d后复查CTP...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单纯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包括非手术治疗组与脑室外引流组各12例。患者在伤后4-5 h内首次行脑CT灌注(CTP)检查,7 d后复查CTP,对比分析两组感兴趣区域治疗前后的灌注参数变化。6个月后随访,分析预后。结果脑室外引流组各感兴趣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治疗前后差值比非手术治疗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除小脑区MTT及白质区MTT P〈0.1外,其余各区参数P〈0.05),预后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对PADBS患者使用脑室外引流可以更好地改善脑灌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脑室外引流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广辉 韩瑞璋 +1 位作者 靳华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成人尸头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目的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成人尸头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可较好地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的上区和后上区,且在暴露时对同侧额叶及直回的牵拉明显减轻。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80±1.12)mm,中间外径为(1.79±0.82)mm,其距视交叉前缘中点距离为(4.59±2.22)mm。结论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具有手术视野好、脑组织损伤小等特点,对于上突型和后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暴露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前交通动脉瘤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广辉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前交通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穿支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两种联合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应用解剖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领领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 目的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结果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结论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沟通性肿瘤 联合入路 寰椎横突 颈静脉突 解剖
下载PDF
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沟通型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涵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外段,尤其是其前内侧区域,在磨除舌下神经管外口至中线骨质后可获得颅内脑干腹侧中线区域的最佳暴露。枕髁、髁上槽、颈动脉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中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下缘(14.51±2.30)mm,枕髁前缘距颈动脉嵴(24.11±2.19)mm,枕髁前缘距颈静脉结节上端(21.26±2.26)mm。结论该入路有助于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内侧的沟通型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内窥镜 沟通型肿瘤 经口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