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内脂肪对高血压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洪波 穆华 +6 位作者 陈静 赵志钢 钟健 闫振成 倪银星 刘道燕 祝之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腹内脂肪对高血压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腹部脂肪螺旋CT测定的554例高血压患者排除有糖尿病史、调脂药物治疗史及严重心肺疾病、消化道疾病后的228例,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腹型肥胖标准分为腰围超标组(AO+组,114例)和... 目的研究腹内脂肪对高血压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腹部脂肪螺旋CT测定的554例高血压患者排除有糖尿病史、调脂药物治疗史及严重心肺疾病、消化道疾病后的228例,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腹型肥胖标准分为腰围超标组(AO+组,114例)和腰围正常组(AO-组,114例);再将228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腰围超标和腹内脂肪堆积分4个亚组,并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检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O+组舒张压、BMI、腹内脂肪面积(VA)、空腹血糖、负荷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显著高于AO-组(P<0.01);腰围与空腹血糖、负荷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和空腹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VA与HOMA-IR和空腹胰岛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腹围超标和腹内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异常最为严重;即使腰围正常,只要合并腹内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腹部 肥胖症 代谢 胰岛素 血糖
下载PDF
长期抑制大麻素受体-1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大春 陈晓平 +5 位作者 王利娟 曹廷兵 杨华 冯晓丽 祝之明 刘道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抑制剂利莫那班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血管功能的作用。方法16只2月龄雄性SHR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利莫那班组(8只)。每月测体重,无创法测鼠尾动脉收缩压;6个月后行颈动脉插管测颈动...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抑制剂利莫那班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血管功能的作用。方法16只2月龄雄性SHR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利莫那班组(8只)。每月测体重,无创法测鼠尾动脉收缩压;6个月后行颈动脉插管测颈动脉血压。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硝酸甘油的反应。Westernblot法检测胸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6个月后,利莫那班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鼠尾动脉和颈动脉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利莫那班组体外胸主动脉对AngⅡ诱导的收缩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诱导的舒张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利莫那班组胸主动脉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抑制CB1受体能有效降低SHR血压,改善血管对AngⅡ的收缩反应及舒张功能,其机制为促进动脉eNOS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近交SHR 血压 内源性大麻酚类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腹型肥胖的类型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被引量:25
3
作者 何洪波 赵志钢 +8 位作者 蒲云飞 陈静 倪银星 钟健 刘浩宇 李英莎 闫振成 刘道燕 祝之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的腹型肥胖类型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至少有一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846例,应用CT测量腹壁和腹内脂肪面积,同时测量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谱,按照是否腰围超标和合并内... 目的 探讨不同的腹型肥胖类型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至少有一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846例,应用CT测量腹壁和腹内脂肪面积,同时测量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谱,按照是否腰围超标和合并内脏脂肪型肥胖(VFO)分为4个亚组:非肥胖组,隐性VFO组,假性VFO组和VFO组,比较不同腹型肥胖类型患者的MS风险。结果 (1)男性隐性VFO51例(10.9%)显著高于女性18例(4.8%)。(2)男性隐性VFO组MS罹患率22例(43.1%)显著高于非肥胖组47例(25.0%),低于假性VFO组37例(78.7%)和VFO组163例(88.6%)。假性VFO组MS罹患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和隐性VFO组。(3)女性隐性VFO组MS6例(33.3%)与非肥胖组48例(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低于假性VFO组74例(78.7%)和VFO组100例(90.9%)。假性VFO组的MS罹患率高于非肥胖组和隐性VFO组,与VF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腰围增加和腹内脂肪堆积是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1.10~1.17),1.01(1.01~1.02),P〈0.01]。结论 不同腹型肥胖类型对MS危险有显著影响,隐性VFO和假性VFO患者同样有较高的心血管代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 隐性内脏脂肪性肥胖 假性内脏脂肪性肥胖
原文传递
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定量检测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4
4
作者 蒲云飞 何洪波 +6 位作者 赵志钢 陈静 倪银星 钟健 刘浩宇 闫振成 祝之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2391-2394,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体脂检测方法与内脏脂肪型肥胖(VFO)诊断切点的相关性,及其在判断腹型肥胖类型中的价值。方法4301例研究对象,其中659例接受了CT、生物电阻抗(体脂仪)和B超3项检查。以CT检查确定的腹内脂肪面积(VA)≥100cm^2...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体脂检测方法与内脏脂肪型肥胖(VFO)诊断切点的相关性,及其在判断腹型肥胖类型中的价值。方法4301例研究对象,其中659例接受了CT、生物电阻抗(体脂仪)和B超3项检查。以CT检查确定的腹内脂肪面积(VA)≥100cm^2作为判断VFO的诊断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仪参数(全身脂肪含量、全身脂肪重量),超声测值(腹壁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判断VFO的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腰围、脂肪重量、体重指数、腹内脂肪厚度、全身脂肪含量、腰臀比诊断VFO均有较高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0.837),其中腰围判断VFO的诊断效率最好。(2)判断VFO的最佳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男性和女性分别是:腰围为89.5、85.5cm;体重指数为25、26kg/m^2;腰臀比为0.97、0.95;全身脂肪含量为29%、38%;全身脂肪重量为18.6、20.4kg;腹内脂肪厚度为38.5、34.7mm.结论简易体脂参数、体脂仪、超声可用于临床定量评估内脏脂肪变化。在确定腰围的前提下,结合超声或体脂仪参数可进一步判断腹型肥胖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脂肪组织 体脂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