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领域“过程化”研究的必要性——以汉语界康德哲学及美学研究为观测点
1
作者 李伟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19年第2期211-227,249-250,共19页
20世纪初至今这一个多世纪的汉语界康德哲学及美学研究,依范围和路向论,大体可分为四类:概述、专论、比较和细读。然而,鲜明独特和堪称经典的著述迄今尚不多见,"对话"式的研究仍付之阙如,更遑论堪称"范式"的研究成... 20世纪初至今这一个多世纪的汉语界康德哲学及美学研究,依范围和路向论,大体可分为四类:概述、专论、比较和细读。然而,鲜明独特和堪称经典的著述迄今尚不多见,"对话"式的研究仍付之阙如,更遑论堪称"范式"的研究成果,且总体上呈现出"孤立化"和"知识化"这两大亟待克服的消极倾向。对此两种倾向,笔者愿倡以"过程化"的研究策略校正之,意在融康德美学于批判哲学之中,进而展示和描述先验美学在发生学意义上的生成历程和学理突破上的曲折艰难,借以揭示思想和经典本身的实际孕育历程。"过程化"研究在人文学领域有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美学 方法论 反思 过程化 知识化
下载PDF
《判断力批判》的三重大任及其美育意蕴——兼论“美育到底育什么”这一根本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伟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69-186,共18页
康德的美学理论连同其主要文本《判断力批判》在中国百年的接受,颇显尴尬,这主要表现在康德美学应当如何研究与实际研究情况之间的学理错位。康德美学研究所必需的哲学底色在绝大部分产自文艺学领域的相关成果里极其稀薄,也因此生出诸... 康德的美学理论连同其主要文本《判断力批判》在中国百年的接受,颇显尴尬,这主要表现在康德美学应当如何研究与实际研究情况之间的学理错位。康德美学研究所必需的哲学底色在绝大部分产自文艺学领域的相关成果里极其稀薄,也因此生出诸多针对康德的“稻草人式”的批评意见,同时还带来了研究著作上“难乎为继”的窘况。应当如何有效理解“第三批判”因此就成为解套的关键所在。就此,康德自己屡予申明的“整体在先”原则使我们认识到第三批判的“整体理念”就是他自己揭出的此著所担负的“三重大任”即先验性、结构性和摆渡性的任务。顺此,第三批判“上半部”就又有了一显一隐两大理论职责:既要完成对鉴赏判断的先验批判以寻得其先天原则(先验性任务),又要为此著的摆渡性任务张本,这就造成了上半部处处可见的二向性。鉴赏由此就体现为自主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即鉴赏因具先天原则而是自律的,但又因其导向“德性的象征”而是他律的。这就彰显出康德美学深刻的美育意蕴:美育的主旨就在借鉴赏判断天性般要求的“普遍可传达性”培养审美之人的“社会分享性”,即“与他者共享的意识”(共通感),美育的素材也将因此主要不是艺术而是大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先验性 结构性 摆渡性 美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