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基础一体化的针刺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蒋松鹤 楼新法 +1 位作者 李莎莎 崔怀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临床与基础形成紧密互动性研究的有效途径。方法:从临床基础一体化的研究思路,试图提炼针刺临床的基本规律。结果:从古典经络理论和大量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神经解剖生理的基础研究,提出针刺临床的若干规律。结论:针刺临... 目的:探讨针刺临床与基础形成紧密互动性研究的有效途径。方法:从临床基础一体化的研究思路,试图提炼针刺临床的基本规律。结果:从古典经络理论和大量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神经解剖生理的基础研究,提出针刺临床的若干规律。结论:针刺临床的对称对应规律、节段支配规律、中枢中轴规律、远肢优势规律、浅深关联规律和局部反馈规律,与古典经络理论及临床经验相吻合,在神经解剖学上也有可以解释的理论基础,值得分别立题进一步证实或证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研究 针刺疗法
下载PDF
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反应、骨代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闫振兴 代兆军 +1 位作者 王海腾 杨光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炎症反应、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炎症反应、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HSS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而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钙素(BGP)及骨保护素(OPG)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小针刀疗法可显著改善KOA患者膝关节功能及骨代谢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针灸 小针刀 炎症反应 骨代谢
下载PDF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楼新法 杨新东 +2 位作者 蒋松鹤 孙臣友 张瑞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cm,最大深度为4·42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针刺深度 进针
下载PDF
BME-500系列微机化多灸头自动控温中医灸疗仪的研制和临床试用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殷涛 冯旭 +4 位作者 刘志朋 关晓光 石学敏 韩景献 胡学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7-49,共3页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1992年开始对传统的中医灸法进行系统研究。在对传统中医灸法的治疗条件与机理、穴位热物理过程和温度场分布、人体对不同温度热刺激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时间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和全国针灸临床...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1992年开始对传统的中医灸法进行系统研究。在对传统中医灸法的治疗条件与机理、穴位热物理过程和温度场分布、人体对不同温度热刺激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时间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和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发展了一种全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计算 灸疗仪 自动控温 报警保护
下载PDF
夹脊穴的渊源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永霞 程博 +1 位作者 楼新法 蒋松鹤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夹脊穴,又名华佗夹脊穴、脊旁、佗脊、华佗穴等,是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由于其取穴方便、治疗范围广泛、疗效确切,自古至今都被临床医家所青睐。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夹脊 综述
下载PDF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崔怀瑞 杨新东 +3 位作者 徐象党 陈国荣 楼新法 蒋松鹤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穴 局部解剖学 理论研究
下载PDF
手三里穴和桡血管神经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徐象党 崔怀瑞 +1 位作者 楼新法 蒋松鹤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7期47-48,共2页
目的 :为临床手三里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6 0例成人尸体上肢。结果 :手三里上刺进针时 ,进针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桡骨颈。针体面皮肤旋后肌浅面的深度为 1.... 目的 :为临床手三里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6 0例成人尸体上肢。结果 :手三里上刺进针时 ,进针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桡骨颈。针体面皮肤旋后肌浅面的深度为 1.5 2± 0 .5 4cm ,针灸达桡骨颈深度为 1.95± 0 .37cm。针体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三里 桡神经深支 结缔组织 解剖学
下载PDF
指寸定位法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方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8-570,共3页
在近现代针灸著作中,编著者往往惯用指寸定位法作为取穴定位的一种方法给予介绍。故以建国后一套统编《针灸学》教材为例,探讨指寸定位法的有关内容,指出指寸定位法的定义欠妥帖,适用范围存在错位,揭示了指寸与折量寸之间的关系,找出了... 在近现代针灸著作中,编著者往往惯用指寸定位法作为取穴定位的一种方法给予介绍。故以建国后一套统编《针灸学》教材为例,探讨指寸定位法的有关内容,指出指寸定位法的定义欠妥帖,适用范围存在错位,揭示了指寸与折量寸之间的关系,找出了惯用指寸定位法的错误观点和传承至今的症结。并试以操作简便、取穴定位准确而快捷而自制的"人体腧穴体表定位比例尺"替代指寸定位,进而催生出"度量骨度定位法",以期不断完善传统的腧穴定位方法提供给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寸定位法 解读 对策 人体腧穴体表定位比例尺 度量骨度定位法
下载PDF
推拿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谷玉亭 《湖南中医杂志》 1996年第S2期61-62,共2页
推拿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初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300193)谷玉亭主题词运动损伤/按摩疗法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内、外伤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属祖国医学扶正祛邪治法范畴,它经过历代医家不... 推拿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初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300193)谷玉亭主题词运动损伤/按摩疗法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内、外伤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属祖国医学扶正祛邪治法范畴,它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扬,成为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按摩疗法
下载PDF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6
10
作者 姜永霞 程博 +1 位作者 蒋松鹤 楼新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 针刺方向 针刺深度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1
作者 夏冬冬 王湖冰 +3 位作者 谷禾 楼新法 原林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关 形态学 针刺深度 针刺方向
原文传递
胸部骨度及其应用规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798-4800,共3页
通过查阅我国部分古今针灸文献中胸部骨度的设定,笔者赞同两乳头之间"八寸"说欠妥的观点,并对"八寸"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指出胸部骨度两缺盆穴之间"八寸"、两乳间"九寸半"及两肩胛喙突间&q... 通过查阅我国部分古今针灸文献中胸部骨度的设定,笔者赞同两乳头之间"八寸"说欠妥的观点,并对"八寸"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指出胸部骨度两缺盆穴之间"八寸"、两乳间"九寸半"及两肩胛喙突间"十二寸"之设定寸,均可选择应用。还指出应用骨度取穴定位之操作应纳入针灸规范化建设的内容,并试图以自制的"人体腧穴体表定位尺",用于统一骨度等分操作提供给同道参考,旨在减少人为的取穴定位偏差,以期促进骨度应用规范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度 设定 取穴方法 度量骨度坐标定位法 应用规范
原文传递
穴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分类 被引量:47
13
作者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研究 解剖 经络实质
原文传递
背腰部骨度认定及其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3-576,共4页
通过查阅部分针灸文献中有关背腰部骨度设定发现,古今表述内容不尽相同,我国现行针灸学教材多表述为"两肩胛骨内侧缘6横寸",经分析认为,该设定在针灸临床应用中仍欠合理,赞同"开胛时两肩胛骨内侧缘之中点"作为背腰... 通过查阅部分针灸文献中有关背腰部骨度设定发现,古今表述内容不尽相同,我国现行针灸学教材多表述为"两肩胛骨内侧缘6横寸",经分析认为,该设定在针灸临床应用中仍欠合理,赞同"开胛时两肩胛骨内侧缘之中点"作为背腰部骨度这一观点;并试以自制的"骨度等分尺"应用于背腰部骨度内取穴定位,旨为规范其应用操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腰部骨度设定 骨度应用 测量骨度定位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