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膜淋巴管瘤1例
1
作者 程建霞 王馨 +1 位作者 孙亚欣 杜园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6期1033-1033,共1页
淋巴管瘤属于脉管系统肿瘤,病因不明,眶区内淋巴管瘤较少见,仅占眼眶肿瘤的0.3%,结膜淋巴管瘤发病率则更低。结膜囊淋巴管瘤可影响美容及局部功能,导致睑裂闭合不全,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现将1例结膜淋巴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 淋巴管瘤属于脉管系统肿瘤,病因不明,眶区内淋巴管瘤较少见,仅占眼眶肿瘤的0.3%,结膜淋巴管瘤发病率则更低。结膜囊淋巴管瘤可影响美容及局部功能,导致睑裂闭合不全,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现将1例结膜淋巴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右眼发现结膜肿物渐进性增长20余年住院于我院眼眶眼整形科。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15矫正不应,左眼: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眼眶肿瘤 球结膜充血肿胀 上睑下垂 睑裂 闭合不全 下睑 眶区 整形科 提上睑肌
下载PDF
MAC技术在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靳佳明 孙福才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16期3152-3153,共2页
目的:观察探讨MAC技术在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0~89岁老年白内障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MAC技术(试验组)和气管内插管麻醉(对照组)。两组在统一监测标准下,观察记录麻醉各时点HR、RR、MAP比较... 目的:观察探讨MAC技术在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0~89岁老年白内障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MAC技术(试验组)和气管内插管麻醉(对照组)。两组在统一监测标准下,观察记录麻醉各时点HR、RR、MAP比较差异。结果:对照组注药后、插管时HR、MAP均显著升高,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身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气管内插管静吸全身麻醉方法,在麻醉诱导和拔管时对患者生理功能、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大,存在着严重的并发症。MAC技术应用于不合作的老年患者白内障手术,患者耐受手术,可控性好,生命体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技术 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
下载PDF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兆民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1期88-88,共1页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9例12眼。将下斜肌从距离止端4mm处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顳侧1mm处。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9例12眼。将下斜肌从距离止端4mm处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顳侧1mm处。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没有任何病人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功能亢进 垂直分离性斜视 下斜肌前转位术 转位治疗 术后随访 手术治疗 垂直斜视 肌止端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中后囊浑浊的处理
4
作者 许兆民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4期111-111,共1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中后囊浑浊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8眼手术中发现后囊浑浊的白内障患者,按常规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在后囊膜旁中央区刺小口,自此口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间注入黏弹剂,用撕囊镊做直径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中后囊浑浊的处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8眼手术中发现后囊浑浊的白内障患者,按常规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在后囊膜旁中央区刺小口,自此口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间注入黏弹剂,用撕囊镊做直径3~4mm的连续环形撕囊。再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现后囊浑浊行后囊环形撕囊的68眼,对其中12眼儿童白内障和3眼术中玻璃体脱出者,予以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囊袋内。术后视轴区清晰,无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口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是治疗白内障后囊浑浊的安全有效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连续环形撕囊 后囊浑浊
下载PDF
重硅油眼内长期填充致视网膜萎缩性裂孔一例
5
作者 张建东 芦新 闻矩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34-934,共1页
患者男,36岁。因“右眼视力障碍2月”于2008年6月14日就诊。既往史:一年前因车祸右眼受伤,未诊治。入院检查:视力右眼:指数/30cm(+2.25DS/+1.25DC×46-0.02),左眼:1.0。右眼前节无异常,视盘色正界清,黄斑区视网... 患者男,36岁。因“右眼视力障碍2月”于2008年6月14日就诊。既往史:一年前因车祸右眼受伤,未诊治。入院检查:视力右眼:指数/30cm(+2.25DS/+1.25DC×46-0.02),左眼:1.0。右眼前节无异常,视盘色正界清,黄斑区视网膜前存在膜样增殖牵拉,黄斑中心凹处圆形裂孔1/4PD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 裂孔 萎缩性 重硅油 填充 眼内 视力障碍 黄斑中心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