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现象主义到物理主义:卡尔纳普的语言构造系统研究
- 1
-
-
作者
无
-
机构
兰大哲
-
出处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52-353,共2页
-
文摘
该著围绕“主体间性”概念,论述了卡尔纳普科学哲学中“经验”和科学语言的关系问题。全书分为7章。第1章对国内外有关卡尔纳普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第2~4章分析了在现象主义时期,卡尔纳普将个人的“原初经验”当作认识的基础,从而构建了主体间可理解的科学语言。卡尔纳普的这种做法没有将实在与语言区分开来,从而陷入了 “形而上学的泥沼”。第5~6章则说明,在物理主义时期,卡尔纳普纠正了上述错误,用“观察语句”作为对“经验”的表达,观察语句本就是主体间可理解的,因而成为了科学语言的一部分。在第7章中,作者认为,卡尔纳普为了避免传统的形而上学困境,将科学认识论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经验和科学的关系也就随之转变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关系。从个人的“原初经验”到主体间的“观察语句”,标志着卡尔纳普对待观察与理论的态度从截然二分变成了相互融合,这实际是后来观察渗透理论的最初形态。
-
关键词
卡尔纳普
观察渗透理论
物理主义
现象主义
观察语言
科学认识论
原初经验
主体间性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自我吞噬的视野:德里达《延异》文绎解
- 2
-
-
作者
无
-
机构
兰大哲
-
出处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40-340,共1页
-
文摘
该著共4章。第1章试图说明“延异”概念在德里达文本中的历史渊源,问题集中在“符号与在场是什么样的关系”。第2章聚焦于《延异》文本,主要围绕“在场”和“延异与时间化-空间化”两个问题展开,问题集中在“德里达是展开了海德格尔没有展开的褶皱还是超出了语言边界”、“德里达穿越存在的界限对于思想来说意味着什么”。第3章分析了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之间思想道路的交锋。延异的思想道路是在与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之间的对峙之中得到厘清的。同时,德里达也调整了延异的一些立场。第4章认为,在符号与意义关系问题上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中观应成派,二是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争。问题集中在“纯粹在场是否已经是公共语法的效果”。“结语”部分主要讨论命名与超越性思考的问题,将问题聚焦于“是德里达忽视了海德格尔说出存在的必然,还是这种通过无限递归达成的极限恰恰是可以被分析的”。
-
关键词
德里达
私人语言
中观应成派
海德格尔
维特根斯坦
延异
在场
符号
-
分类号
B5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