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首次Q波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京梅 李培杰 +3 位作者 曹雯 张立平 秦静 郭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首次 Q波心肌梗死 ( QAMI)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 ( CRP)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方法 :对首次发生的 6 8例 QAMI患者 ,在胸痛发作后检测不同时间血清肌酸磷酸肌酶( CPK)及 CRP的浓度。随机分为溶栓再灌注组... 目的 :探讨急性首次 Q波心肌梗死 ( QAMI)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 ( CRP)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方法 :对首次发生的 6 8例 QAMI患者 ,在胸痛发作后检测不同时间血清肌酸磷酸肌酶( CPK)及 CRP的浓度。随机分为溶栓再灌注组 46例 ,常规治疗组 2 2例 ,对 2组患者各个时间内 CPK与 CRP浓度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与 CRP浓度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溶栓再灌注组 CPK与 CRP高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疗组 ( P<0 .0 1和 P<0 .0 5 ) ,溶栓再灌注组 CPK平均峰值高于常规治疗组 ( P<0 .0 5 ) ,CRP平均峰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 ,再灌注组 CPK及 CRP浓度曲线在再灌注成功后呈陡然下降趋势。结论 :CRP与其它再灌注指征联用作为溶栓治疗的参考指标 ;血浆 CRP持续升高 ( >180 m g/ L)对 QAMI后室壁瘤形成具有预报价值 ,>2 0 0 mg/ L 可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Q波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心脏破裂 室壁瘤
下载PDF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心肺复苏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姚巍 陈天铎 +2 位作者 李培杰 杨兰 张润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 探讨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能否成为恢复自主循环 (ROSC +)及其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与脓毒血症评定的标准。方法 将心肺复苏 (CPR)组 6 0例分为ROSC +组 2 5例和未恢复自主循环 (ROSC - )组35例。ROSC ... 目的 探讨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能否成为恢复自主循环 (ROSC +)及其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与脓毒血症评定的标准。方法 将心肺复苏 (CPR)组 6 0例分为ROSC +组 2 5例和未恢复自主循环 (ROSC - )组35例。ROSC +组又分为SIRS15例、非SIRS 9例 ,2 4~ 2 8h存活 1例 ,脓毒血症 13例、非脓毒血症 11例。各组血标本获取时间是 :ROSC +组分别于心跳骤停 (CA)时、ROSC +后、ROSC +4 8h后 ;ROSC -组分别在CA时、CPR失败后 ;脓毒血症患者和非脓毒血症患者在ROSC +4 8h后 ;以上血标本分别测血浆P -选择素及PAF浓度 ,此外动态观察ROSC +组TNF -α。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为常规检查。 10例普通非危重病患者 (对照组 )处理同复苏组。结果 CPR组PT、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SFMC呈阳性 (P <0 .0 1) ;CA时、CPR后P -选择素、PAF、TNF -α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P <0 .0 1)。ROSC -组患者CA时、CPR后P -选择素、PAF分别较ROSC +组患者浓度高 (P>0 .0 5 )。SIRS组、脓毒血症组P -选择素、PAF、TNF -α分别高于非SIRS组、非脓毒血症组及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可溶性P -选择素、PAF、TNF -α可预测SIRS及脓毒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激活因子 细胞因子 心肺复苏 相关关系 心跳骤停
下载PDF
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心肺复苏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巍 陈天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16-617,共2页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激活因子 心肺复苏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CPR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测定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立平 李培杰 +2 位作者 秦静 曹雯 姚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 (CPR)后是否会出现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 (sP 选择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增高 ,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方法 :CPR后存活≥ 4 8h的 82例患者于CPR后次日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浆sP 选择素、MMP 9,按是否发生全身炎症反...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 (CPR)后是否会出现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 (sP 选择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增高 ,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方法 :CPR后存活≥ 4 8h的 82例患者于CPR后次日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浆sP 选择素、MMP 9,按是否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脓毒症而分组 .并选择 6 5例非危重病患者作对照 .结果 :CPR后SIRS发生率为 6 8% (5 6 82例 ) ,SIRS组患者血浆sP 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患者及对照组 (P均 <0 .0 1) ,SIRS组与非SIRS组血浆MMP 9水平虽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却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PR后 1wk内 36 82例 (4 4 % )发展为脓毒症 ,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P 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无脓毒症组患者 (P <0 .0 5 ) ,两组血浆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CPR后死亡患者的血浆MMP 9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 (P均 <0 .0 1) ,但两组的血浆sP 选择素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SIRS是CPR后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反应 ,对预后几乎无明显影响 ,血浆sP 选择素水平可能帮助识别脓毒症高危患者 ;血浆MMP 9水平可能有助于CPR后不良预后的判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选择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5
作者 李培杰 《甘肃科技情报》 1994年第6期36-37,共2页
1 溶栓治疗的研究现状 早在1921年Herrick就断定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梗塞。1986年Dewood等对5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冠脉造影显示相关血管完全阻塞率在发病0~6小时占81%(320/368),6~12小时占68%(58/85),12~24小时... 1 溶栓治疗的研究现状 早在1921年Herrick就断定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梗塞。1986年Dewood等对5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冠脉造影显示相关血管完全阻塞率在发病0~6小时占81%(320/368),6~12小时占68%(58/85),12~24小时占64%(41/64)。其中96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时取出栓子,冠状动脉可恢复正常,被取出的栓子经手术与病理所见,证实上述完全阻塞血管89%为新鲜血栓,11%血栓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急性 溶栓疗法
下载PDF
对传统心肺复苏顺序的再认识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培杰 陈天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78,共2页
关键词 心肺复苏 CPR ABC顺序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
原文传递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姚巍 陈天铎 +2 位作者 李培杰 杨兰 牛天平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第1期28-29,32,共3页
目的 :探讨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 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 选择素、PAF水平 ,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 目的 :探讨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 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 选择素、PAF水平 ,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死面积。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增高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与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可溶性P 选择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P-选择素 血小板激活因子 急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培杰 陈天铎 杨兰 《急诊医学》 CSCD 1996年第4期204-207,共4页
对采用溶栓治疗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进行Holter监测,以研究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过程和特点。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均为100%;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只发生于前者,其发生率为76.2%;前者... 对采用溶栓治疗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进行Holter监测,以研究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过程和特点。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均为100%;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只发生于前者,其发生率为76.2%;前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42.9%,显著比后者的12.5%要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前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再灌注后的最初8h内发生较频繁,而后者无此现象。作者认为,RA的发生与心肌缺血时间无关,AIVR及一过性窦缓分别为预示再灌注和下壁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室性RA呈良性经过,不必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个别患者仍应给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死 再灌注 心律失常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9
作者 姚巍 陈天铎 +1 位作者 杨兰 李培杰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水平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对照组20例隐匿性冠心病(LCHD)患者的P-选择素、PAF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WBC计数、N%及心肌酶谱。结果:AMI患者的可溶... 目的:探讨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水平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对照组20例隐匿性冠心病(LCHD)患者的P-选择素、PAF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WBC计数、N%及心肌酶谱。结果:AMI患者的可溶性P-选择素、PAF明显增高。可溶性P-选择素,PAF与末梢血WBC计数,N%、心肌酶谱及AMI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PAF在AMI患者明显增高,与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激活因子 心肌梗死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