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镜花缘》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与文化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子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镜花缘》作者身份及创作意旨的多元性、创作特征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决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镜花缘》的思想艺术总体成就虽不及《红楼梦》、《水浒传》等书,但在不少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小说史上一部理想与现实结合,融知识性... 《镜花缘》作者身份及创作意旨的多元性、创作特征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决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镜花缘》的思想艺术总体成就虽不及《红楼梦》、《水浒传》等书,但在不少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小说史上一部理想与现实结合,融知识性、奇幻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大创新意义的"别开生面"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花缘》 写作意旨 创作特征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兰州鼓子表演中的审美意趣与传承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彦丽 《艺海》 2010年第2期104-105,共2页
兰州鼓子是兰州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品位极高的民间艺术。它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分明;唱词诗意浓厚,韵味深长。它演唱方式特别,来源特别,流传形势特别,以器乐伴奏演唱,内容丰富多彩,通常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传... 兰州鼓子是兰州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品位极高的民间艺术。它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分明;唱词诗意浓厚,韵味深长。它演唱方式特别,来源特别,流传形势特别,以器乐伴奏演唱,内容丰富多彩,通常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传统戏文,间或穿插风趣评述,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趣 兰州 传承 表演 民间艺术 演唱方式 文化遗产 文化品位
下载PDF
傩戏观照下白马藏族“池哥昼”中“知玛”的戏曲学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包建强 刘小刚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1-27,共7页
本文从"傩戏"的角度出发,将爬梳史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追溯"知玛"的文化源头,推究"知玛"产生的时间,进一步论证"知玛"在戏曲功能、表演法、审美特征、脸谱等方面为戏曲史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 傩戏 “知玛” 文化源头 戏曲史价值
下载PDF
兰州鼓子的方言民俗与生态环境略探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彦丽 闫新艳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5-207,155,共4页
西北地区的兰州市所独有的曲艺兰州鼓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曲艺的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方言特征和地域民俗显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人们日益关注。
关键词 曲艺 兰州鼓子 方言特征 民俗审美
原文传递
浅谈兰州鼓子曲词的文学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彦丽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220-225,共6页
兰州鼓子作为兰州地方独有的曲艺形式,在流传中显现了特别的文化气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曲词内容体现了历史的演化过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鲜明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内涵。
关键词 兰州鼓子曲词 文学性
原文传递
旧学商量加邃密——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6
作者 朱忠元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0年第1期361-369,共9页
2009年8月8—11日,由中国戏曲学会、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文学院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城市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古代小说 戏曲创作 兰州城市学院 《琵琶记》 戏曲学会 中国戏曲 马致远 汉宫秋
原文传递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人生困境的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炜华 王晓燕 王忠禄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60-66,共7页
蒲松龄大半生境况艰难,促使他以神怪之文体抒发悲愤和寄托文士理想,一则表现大众趋善求仁的共性需求,二则表现部分士林等辈相对个性化的人生诉求。但正是在《聊斋志异》长期的搜集、改编、结集、增补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渐渐由极度压... 蒲松龄大半生境况艰难,促使他以神怪之文体抒发悲愤和寄托文士理想,一则表现大众趋善求仁的共性需求,二则表现部分士林等辈相对个性化的人生诉求。但正是在《聊斋志异》长期的搜集、改编、结集、增补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渐渐由极度压抑痛苦趋向平和舒展,最终找到了一条超越生活痛苦的精神出路,使自己在晚年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困境 寓意 超越
原文传递
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之成因及受众审美心理透视 被引量:2
8
作者 蒋艳丽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62-168,共7页
本文从中国古典戏曲接受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的视角出发,解读"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因,即:"中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意识,审美需要的"补偿"心理,审美判断的伦理道德化... 本文从中国古典戏曲接受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的视角出发,解读"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因,即:"中和"为美的民族审美意识,审美需要的"补偿"心理,审美判断的伦理道德化,审美趣味的娱乐化等具有群体特征和普遍性的观众接受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大团圆结局 受众 接受 审美心理
原文传递
晚清社会心理与京剧老生“前三杰”之流派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萍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81-188,共8页
晚清由于受"天朝中心"、"华夷之辨"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识及判断还停留在易代换朝的"乱世"层面。因此,农耕文明固有的"乱世出英雄"、"忠君报国"等观念,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成为这... 晚清由于受"天朝中心"、"华夷之辨"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识及判断还停留在易代换朝的"乱世"层面。因此,农耕文明固有的"乱世出英雄"、"忠君报国"等观念,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心理诉求,京剧老生"前三杰"艺术流派,无论是英雄历史剧目、士人君子形象,还是沉郁刚健艺术风格,都适时地契合、回应了呼唤英雄的社会心理,体现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老生“前三杰” 流派艺术 社会心理
原文传递
由脂评解读林黛玉“小性儿”的实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运娜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95-101,共7页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存在着误读,例如把全书多人数次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以及爱哭,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整体评价。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探究曹雪芹笔下的...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存在着误读,例如把全书多人数次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以及爱哭,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整体评价。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探究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以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脂评 林黛玉 小性儿
原文传递
浅析《秋胡变文》与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之差异
11
作者 李晓梅 王忠禄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秋胡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产生较早的一个悲剧故事,因为故事的戏剧性较强,历代文人对此都颇为重视,各种文学形式中都有所记载。《秋胡变文》是唐代敦煌文学敷陈这一题材的唯一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是谱写这一题材最有深刻思想意蕴、最... 秋胡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产生较早的一个悲剧故事,因为故事的戏剧性较强,历代文人对此都颇为重视,各种文学形式中都有所记载。《秋胡变文》是唐代敦煌文学敷陈这一题材的唯一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是谱写这一题材最有深刻思想意蕴、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现存杂剧。这两部作品虽都以秋胡故事为素材,但由于作品文本体式与创作主旨的不同,在创作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胡变文》 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 差异性
原文传递
为官者的“云水趣味”——以《世说新语》为例论“魏晋风度”主体身份为官员的意义
12
作者 高原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43-53,共11页
以"云水趣味"济世经邦,可使为官者对权力保持一种清洁的态度,亦更能使政治运作接近老子的"无为"为政智慧。政治清明的出现当然主要靠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到位,但政治清明更基于为政者之精神清明,在文化精神与社会舆论... 以"云水趣味"济世经邦,可使为官者对权力保持一种清洁的态度,亦更能使政治运作接近老子的"无为"为政智慧。政治清明的出现当然主要靠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到位,但政治清明更基于为政者之精神清明,在文化精神与社会舆论方面形成一定的崇尚清明的"云水趣味"的"气场"就是十分必要的。一边致力于政事,一边以萧散超脱为人生旨趣是魏晋时期中国官员政治生活的风尚所在。正像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为官员,"魏晋风度"的主体也是其时的各级官员。可以说,"魏晋风度"的风尚发挥了提升为官者的志趣、改塑其格调,促进了高雅文化的发展,并一定程度起到了矜尚名节,振励廉操的作用。这曾是中国文化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 官员 云水趣味
原文传递
从文体渗透交融看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
13
作者 朱忠元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文体渗透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戏曲作为一种后起文学体裁,因吸收借鉴诗歌的特征而具有诗性。中国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可以从"以诗观曲"和"以诗律曲"两个方面得到说明,戏... 文体渗透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戏曲作为一种后起文学体裁,因吸收借鉴诗歌的特征而具有诗性。中国文人戏曲文学的诗性特征可以从"以诗观曲"和"以诗律曲"两个方面得到说明,戏曲与诗歌同源而异派,戏曲文学文体是在融汇包容中走向独立、走向自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戏曲文学 文体交融 诗性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