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气象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陈伯龙 左洪超 高晓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1-1261,共11页
根据20 cm蒸发皿的几何尺寸和架设特征,对Penman蒸发公式中的辐射项Rn和储热项S进行修改,建立了20 cm蒸发皿蒸发模型。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GHUSLE)中连续14天观测的20 cm蒸发皿逐时蒸发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 根据20 cm蒸发皿的几何尺寸和架设特征,对Penman蒸发公式中的辐射项Rn和储热项S进行修改,建立了20 cm蒸发皿蒸发模型。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GHUSLE)中连续14天观测的20 cm蒸发皿逐时蒸发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蒸发皿蒸发的日变化过程,模拟的日蒸发量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72 mm·d-1和6.7%。20 cm蒸发皿蒸发过程中太阳辐射项的贡献约占蒸发皿总体蒸发的1/3,空气动力项的贡献约占2/3。常规气象因子影响蒸发皿蒸发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风速、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和气温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强度依次递减,其蒸发量随这4种气象因子的变化率分别为0.602,-0.590,0.528和0.3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20 cm蒸发皿 Penman公式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SRESA2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红龙 潘婕 张镭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1期51-59,共9页
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 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 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 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 h 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
下载PDF
冬季东亚大槽振幅指数及其与东亚冬季地面气温的联系
3
作者 王一璞 左洪超 陈伯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7-502,共6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的500 hPa位势高度数据,基于振幅定义了冬季(12-2月)东亚大槽振幅指数I_(EAT),分析了东亚大槽与东亚冬季地面气温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I_(EAT)能够反映东亚大槽的强度变化.1948-2018年I_(EAT)总体有微...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的500 hPa位势高度数据,基于振幅定义了冬季(12-2月)东亚大槽振幅指数I_(EAT),分析了东亚大槽与东亚冬季地面气温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I_(EAT)能够反映东亚大槽的强度变化.1948-2018年I_(EAT)总体有微弱的增大趋势,表明东亚大槽强度增大.I_(EAT)与东亚沿岸地区的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当I_(EAT)偏大(小)时,东亚沿岸地区冬季气温偏低(高).I_(EAT)偏大的年份,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和850 hPa经向风异常偏大是东亚沿岸地区冬季地面气温异常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槽 振幅 合成分析 冬季气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