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菲尔德的文学思想研究
1
作者 李婷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7-58,共2页
艾伦·辛菲尔德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开创者和实践者,本文从文本观、作者观、接受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辛菲尔德主要的文学思想,指出激进的政治批判是辛菲尔德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同时辛... 艾伦·辛菲尔德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开创者和实践者,本文从文本观、作者观、接受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辛菲尔德主要的文学思想,指出激进的政治批判是辛菲尔德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同时辛菲尔德践行了雷蒙·威廉斯所倡导的文学是一种物质性实践的文学研究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 辛菲尔德 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 颠覆式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人文价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2
作者 马生骏 《甘肃教育》 2012年第10期27-27,共1页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以及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对于语文教育的诉求仅仅放在语言的工具性上。新世纪以来。文艺学的人文价值逐渐被受众提及,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这种人文性在中学语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以及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对于语文教育的诉求仅仅放在语言的工具性上。新世纪以来。文艺学的人文价值逐渐被受众提及,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这种人文性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表达日渐关切,先后推出《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等加以论证,这样,“中学语文自身的人文价值才被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语文学科 人文性 文艺学 人文价值
下载PDF
论文学活动中作者地位的演变——从柏拉图到文学生产理论
3
作者 石浩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2-75,共4页
当有文学作品出现时,对作者的研究也就随即摆上了文学研究的桌面。而给予作者何种地位,也一直是文学研究中争议最大、讨论最为激烈的热点之一。在文学刚发展时,如在柏拉图或浪漫主义时期将作者作为神的代言或高高在上的天才,可之后盛极... 当有文学作品出现时,对作者的研究也就随即摆上了文学研究的桌面。而给予作者何种地位,也一直是文学研究中争议最大、讨论最为激烈的热点之一。在文学刚发展时,如在柏拉图或浪漫主义时期将作者作为神的代言或高高在上的天才,可之后盛极而衰的作者被艾略特、福柯和萨特等从否定作者的独创性、否定作者的意图以及将作者非个人化等方面进行祛魅,最后在兴起的文学生产论中更是对作者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消解。本文将试图梳理关于作者地位演变的三个重要时期,揭示作者的隐退之路,借此思考其与当代文学现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 作者 独创性
下载PDF
浅议苏轼文论中的“枯”
4
作者 石浩 刘顺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苏轼,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进行理论探索的多面手。当宋朝文人争言"平淡"时,唯独苏轼提出了"枯淡",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试揭示作为中国文论术语"枯"的出现过程,并以此去观照苏... 苏轼,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进行理论探索的多面手。当宋朝文人争言"平淡"时,唯独苏轼提出了"枯淡",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试揭示作为中国文论术语"枯"的出现过程,并以此去观照苏轼文论中"枯"的含义,揭示其对之前文论中"枯"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枯淡 文论
下载PDF
1969—1979年期间外国文论译介概况
5
作者 李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年第7期138-140,共3页
文章梳理了1969—1979这段特殊时期我国翻译文论的基本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翻译文论概貌。通过举例分析和阐释,指出这一时期的翻译文论完全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完成这一特点。
关键词 翻译文论 意识形态 操控
下载PDF
清代志怪小说中“龙”的文化意蕴--以《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为例
6
作者 郎旭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4-6,10,共4页
《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代标志性的志怪小说,其中有着大量有关“龙”的故事。在三部小说中,龙的文化意蕴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复杂内涵,有作为神兽与祥瑞的“神性”一面,也有化形为人、沾染人性、惩恶扬善的“人性”... 《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代标志性的志怪小说,其中有着大量有关“龙”的故事。在三部小说中,龙的文化意蕴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复杂内涵,有作为神兽与祥瑞的“神性”一面,也有化形为人、沾染人性、惩恶扬善的“人性”一面,更有带来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动物性与自然性结合的“野性”一面。“神性”“人性”“野性”三元叠合,共同构成了龙的多元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子不语》 《阅微草堂笔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