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早期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珍珍 胥娜 +4 位作者 郑文媛 卢安东 宋莉 张锦 张钲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521-52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接受ECMO支持治疗且分别于撤机前后进行心脏康复干预的重症患者76例。剔除中断治疗的4例,最终纳入72例。心... 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接受ECMO支持治疗且分别于撤机前后进行心脏康复干预的重症患者76例。剔除中断治疗的4例,最终纳入72例。心脏康复干预方案为:渐进性康复训练方案,即由被动到主动,活动强度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根据心脏康复开始时机分为撤机前组(30例)和撤机后组(42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2例患者均未发生心脏康复相关的不良事件。撤机前组的住院天数(12.60±3.68)d比撤机后组(17.88±6.76)d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院前离床率撤机前组(73.3%)高于撤机后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间的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结论ECMO患者的早期心脏康复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出院时的离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早期心脏康复 物理治疗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中应用的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6
2
作者 潘晨亮 赵晶 +2 位作者 张博 卢安东 白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819-82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应用ECMO联合心肺复苏(CPR)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有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22例,按照...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应用ECMO联合心肺复苏(CPR)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有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22例,按照院内结局分为存活组6例和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62.1±10.0)岁,其中女2例(2/22),死亡组患者心搏骤停前出现心原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0.046);所有患者中有11例(11/22)患者的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有11例(11/22)患者的罪犯血管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0级,有11例(11/22)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2支,有5例(5/22)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中位支架置入数目1.0(1.0,2.0)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33.4(24.8,38.8)mmol/L比80.8(58.7,240.0)mmol/L,P=0.012];存活出院的6例患者中,其中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PC)1~2级患者有5例(5/6),CPC 3~5级患者有1例(1/6);30 d内6例患者均存活。结论ECMO联合CPR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作为胸痛中心流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救治的有效策略,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此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泵控逆流试验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撤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婷 颉晓铭 +4 位作者 赵毛毛 张宇 卢安东 潘晨亮 白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64-668,共5页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但V-A ECMO的撤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评估撤机时机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泵控逆流试验...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危重症患者,但V-A ECMO的撤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至关重要的步骤,评估撤机时机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泵控逆流试验(pump-controlled retrograde trial off,PCRTO)是一种通过连续递减泵转速,直到实现血流从体外膜肺氧合(ECMO)动脉插管到静脉插管逆流的撤机方法。本文就PCRTO的可行性分析及撤机经验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 撤机 泵控逆流试验(PCRTO)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淡一航 张宇 +3 位作者 杨岭 符珍珍 彭瑜 张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038-1042,共5页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at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于2014年首次提出,最初用于评估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它易于获取,计算方法简便,能够全面反映宿主免疫和炎症状态的平衡。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它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可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at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于2014年首次提出,最初用于评估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它易于获取,计算方法简便,能够全面反映宿主免疫和炎症状态的平衡。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它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可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归纳了SII用于ACS患者早期诊断以及评估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后续ACS相关防治提供思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心血管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性
下载PDF
高低年龄段早发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对比观察及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杨岭 淡一航 +1 位作者 彭瑜 张钲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69-7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高低年龄段早发性冠心病(PCAD)临床基线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PCAD发病危险因素,为不同年龄段PCAD的精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73例PCAD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低年... 目的对比观察高低年龄段早发性冠心病(PCAD)临床基线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PCAD发病危险因素,为不同年龄段PCAD的精准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273例PCAD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低年龄段组(男性>35~45岁、女性>45~55岁)、高年龄段组(男性>45~55岁,女性>55~65岁),比较两组临床基线指标(年龄、性别、吸烟比例、饮酒比例、既往史、家族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病变血管个数、完全闭塞血管、犯罪血管、Gensini评分)、介入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D发病危险因素。结果与高年龄段组比较,低年龄段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BMI高,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低(P均<0.05)。与高年龄段组比较,低年龄段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冠状动脉全闭塞率、Gensini评分高(P均<0.05);两组犯罪血管均以前降支为主,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两组均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为主,低年龄段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OBA)、PCI治疗率高于高年龄段组(P均<0.05)。两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P均>0.05。吸烟、饮酒、高BMI是低年龄段P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89、1.880、1.144,P均<0.05),高血压、糖尿病是高年龄段P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947、1.917,P均<0.05)。结论相对于高年龄段PCAD患者,低年龄段PCAD患者吸烟饮酒比例、BMI高;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POBA、PCI治疗率高;高低年龄段PCAD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差异。低年龄段PCAD发病危险因素为吸烟、饮酒以及高BMI;高年龄段PCAD发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病变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血脂控制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存瑞 白明 +6 位作者 张博 王东 彭瑜 张艳 庞军 王燚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01至2012-12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首次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11例,所有患者均常规口服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并于术...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01至2012-12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首次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11例,所有患者均常规口服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并于术后3~12个月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其中ISR组25例,无ISR组186例,所有入选患者于PCI术前及复查造影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定量分析两次血脂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ISR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家族史、术前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吸烟、饮酒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36.0%)较无ISR组(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总胆固醇未下降(比值比=1.07,95%可信区间:0.38~2.62,P=0.0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控制在1.8 mmol/L以下或较PCI术前未下降50%(比值比=11.33,95%可信区间:3.62~35.52,P〈0.01)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比值比=3.00,95%可信区间:1.04~8.67,P=0.04)与ISR呈正相关。结论:PCI术后总胆固醇未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是后期ISR发生的高危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风险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和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丽芳 彭瑜 张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 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和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的相关文献,时间截止为2021年6月,检索关键词为:“Nonvalvular atrial fi... 目的 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和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房颤的相关文献,时间截止为2021年6月,检索关键词为:“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Warfarin”and“New oral anticoagulants”。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661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篇,总例数569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左心耳封堵术与口服抗凝药相比,复合栓塞事件(OR=1.00,95%CI 0.49~2.04,P=0.99)、全因死亡(OR=0.74,95%CI 0.46~1.17,P=0.2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源性死亡(OR=0.58,95%CI 0.35~0.96,P=0.04)、出血事件(OR=0.52,95%CI 0.43~0.6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有效预防卒中及全身性栓塞的发生,并且可以显著降低出血风险,是一种可以代替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肌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丽芳 彭瑜 张钲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444-449,共6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再灌注治疗是首要治疗方法,再灌注损伤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心肌内出血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再灌注损伤,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心肌内出血的认识不充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再灌注治疗是首要治疗方法,再灌注损伤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心肌内出血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再灌注损伤,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心肌内出血的认识不充分,现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心肌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病理机制、预后、诊断和防治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理解心肌内出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内出血
下载PDF
双特异性磷酸酶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淡一航 杨岭 +3 位作者 张宇 符珍珍 彭瑜 张钲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31-35,共5页
双特异性磷酸酶(DUSP)1是DUSP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使酪氨酸以及丝/苏氨酸残基去磷酸化的双重作用,其还在细胞生长周期的调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DUSP1参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双特异性磷酸酶(DUSP)1是DUSP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使酪氨酸以及丝/苏氨酸残基去磷酸化的双重作用,其还在细胞生长周期的调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DUSP1参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可通过介导信号转导通路、逆转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等方式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MIRI的病理生理机制,然后综述了DUSP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MIRI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DUSP1作为MIRI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双特异性磷酸酶1 综述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预后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鑫 白明 +2 位作者 李强 江尕学 张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 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其他部位起搏对植入起搏器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据X线、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标准,准确的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组(RVMSP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及其他部位三组,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后全因死亡、新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源性再入院的发生率。结果 364例患者(RVMSP=147例,RVAP=105例,其他部位=112例)经(57.2±10.1)个月随访,三组间新发心衰发生率RVMSP组及其他部位组发生率明显低于RVAP组(17.8%vs 17.0%vs 29.5%,P<0.05),三组之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420),但较RVAP组,RVMSP组死亡率较低(4.8%vs 8.6%)。三组间新发房颤(P=0.973)及心源性再入院率(P=0.286)无差别。术后QRS波时限和心尖部起搏是新发心衰的预测因素。结论 RVMSP及其它间隔起搏较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能减少新发心衰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