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预测颅内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刘春翠 张艳利 +3 位作者 徐静菲 马芹芹 王莎 雷军强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8-34,共7页
目的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及颅内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同时行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及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计... 目的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及颅内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同时行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及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中斑块成分将颈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组(n=22)、混合斑块组(n=23)和非钙化斑块组(n=45)。筛选颈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炎症更重的混合斑块组和非钙化斑块组中存在同侧颅内动脉斑块患者49例,根据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检查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n=36)和稳定斑块组(n=13)。使用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和手动勾画相结合方式识别和测量颈动脉斑块周围脂肪密度。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用于比较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模型评估颅内斑块易损性。结果结果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非钙化斑块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值分别为-53.03[-46.02,-56.12]、-43.18[-39.30,-46.07]、-42.88[-39.86,-47.29]。与钙化斑块组相比,非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更高(P<0.001)。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是颅内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OR=1.165,95%CI:[1.054,1.287])。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对颅内动脉斑块易损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7%、61.54%。结论结论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是预测颈动脉不同类型斑块及颅内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标记物,可以为影像诊断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 颈动脉斑块 颅内动脉易损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