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 1
-
-
作者
冯照明
吕子鑫
刘英琦
魏延涛
-
机构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
-
出处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4期131-132,共2页
-
文摘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5月—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平扫与核磁共振平扫,对以上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顶叶、丘脑、基底、小脑、脑干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分别是8.00%、10.00%、30.00%、23.00%与29.00%,CT检查分别是8.00%、9.00%、5.00%、5.00%与10.00%,两种检查方法在顶叶及丘脑病灶检出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核磁共振基底、小脑及脑干病灶检出率比CT检查高,差异均显著(P<0.05)。梗死大小和检查时间方面,核磁共振梗死大小比CT检查小,而检查时间比CT检查长,差异明显(P<0.05);影像学扫描病灶特征:大部分病变形态呈小圆、长圆形或者斑点,图像总无法清楚显示病灶边缘,而且未见典型占位效应。密度信号方面,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两者之间差异明显,核磁共振检查下信号整体以等长/稍长的T1信号,长T2信号,而T2 FLAIR及DWI序列信号则以高信号呈现出来。结论: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能够更好的显示病灶位置,但是由于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所以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对检查方法进行选择,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
-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脑白质疏松症与跌倒相关性的DTI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刘英琦
张静
吕子鑫
魏延涛
冯照明
薛薇
-
机构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磁共振科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磁共振科
-
出处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761-764,共4页
-
文摘
目的: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比较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跌倒风险组、无跌倒风险组、健康对照组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的差异,以期探讨其脑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特征与跌倒的相关性,为LA患者早期预防跌倒不良事件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依据。对象与方法:66例中老年患者中健康对照组22例、LA患者无跌倒风险组23例和LA跌倒风险组21例。行颅脑常规MRI和DTI序列扫描,使用FSL软件中"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将包括所有特征的预测变量都作为协变量在TBSS中做回归分析,识别并提取LA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显著的纤维束,并与LA患者跌倒风险组的MMSE、MoCA、平衡功能做相关分析。结果:LA跌倒风险组胼胝体膝部、双侧皮质脊髓束、左侧内囊前肢、左侧前丘脑辐射、双侧下枕额束、左侧上纵束的FA值降低,在对比LA无跌倒风险患者和健康对照组,FA值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重复研究中,LA患者跌倒风险组FA值的降低与协变量的年龄、性别、血压、受教育年限等基本资料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认知功能、MMSE和平衡功能有相关性(P<0.05)。结论:LA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破坏,常规MR看似表现正常白质微观结构发生改变,DTI参数FA值定量分析,能先于常规影像学,发现早期LA跌倒风险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具有跌倒风险的LA患者识别、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
-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意外跌倒
磁共振成像
-
Keywords
Leukoaraiosis
Accidental fall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