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筑坝蓄水对夏季黑河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昱 孔德星 +4 位作者 冯起 张昕雨 左一锋 汪双 卢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01-1010,共10页
为探究筑坝蓄水对黑河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分别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选取28个控制断面采集水样及沉积物进行检测,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 为探究筑坝蓄水对黑河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分别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选取28个控制断面采集水样及沉积物进行检测,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上中游水体氮磷含量基本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水体氮素主要以氨氮(NH 3-N)的形式存在,沉积物氮素主要以硝态氮(NO 3-N)的形式存在。从分布特征来看,上游筑坝河段的水体总磷(TP)、沉积物总氮(TN)含量最高,水温、盐度、溶解氧(DO)是影响该河段氮磷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中游自然河段的水体TP含量、沉积物TN含量次之,化学需氧量(COD)、水温、pH值是影响该河段氮磷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畜牧养殖、矿物开采及工农业污水排放是黑河水体及沉积物氮磷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筑坝蓄水的滞留效应及其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是造成氮磷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性污染源,并针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变化特征选择合理的水库运行方式,是改善黑河健康状况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梯级水库 营养盐 空间分布 相关性
下载PDF
黄河甘肃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2
作者 王昱 王旭 +4 位作者 冯起 刘蔚 贺昱华 朱家乐 王昱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于2021年8月对黄河甘肃段10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采样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2种,其中节肢动物25种(78.13%),软体动物5种(15.63%),环节动物2种(6.25%);...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于2021年8月对黄河甘肃段10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采样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2种,其中节肢动物25种(78.13%),软体动物5种(15.63%),环节动物2种(6.25%);对整个研究区域而言,优势种为横纹划蝽(Sigara substriata)、短脚溪泥甲(Ampumixis sp.)、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钩虾(Gammarus sp.)、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卵萝卜螺(Radix ovata)等6种;底栖动物现存量空间差异性显著,表现为下游段(271只·m^(-2)、18.0105 g·m^(-2))>上游段(95只·m^(-2)、4.1275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下游段大于上游段,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沿程变化较小。BI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水质评价结果较为一致,黄河甘肃段上游段水质整体优于下游段水质,且Y6样点水质最佳;黄河甘肃段水质总体达到Ⅱ类和Ⅲ类地表水标准,河流经水库和湿地净化后,水质有显著提升。水温和高锰酸钾盐是影响黄河甘肃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库区和湿地水环境最优,上游自然河段水质优于下游自然河段,但下游段生物多样性及丰度高于上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甘肃段 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原文传递
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彦林 陈吉祥 +3 位作者 张彦 韩彦文 王永刚 杨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0-155,共6页
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区山地干草原、耕地和河谷荒地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山地干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6.43×10~6cfu·g^(-1)、2.68×10~6cfu·g^(-1)和0.11×... 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区山地干草原、耕地和河谷荒地等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山地干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6.43×10~6cfu·g^(-1)、2.68×10~6cfu·g^(-1)和0.11×10~6cfu·g^(-1),耕地分别为9.27×10~6cfu·g^(-1)、5.33×10~6cfu·g^(-1)和0.07×10~6cfu·g^(-1),河谷荒地分别为2.35×10~6cfu·g^(-1)、2.36×10~6cfu·g^(-1)和0.08×10~6cfu·g^(-1)。山地干草原可培养细菌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69.23%),耕地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的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节杆菌属、假单胞菌属(Peseudomonas),河谷荒地包括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节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以葡萄球菌属为主(50.00%)。不同类型土壤放线菌以链霉菌属(Atreptomyces)为主,其余包括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链轮丝菌属(Streptoverticillium)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霉菌以青霉属(Penicillium)为主,其余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毛霉属(Mucor)、镰孢霉属(Coniothecium)和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高原 可培养微生物 数量 群落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