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冬季生境喜好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萃 潘世秀 +3 位作者 安谈红 马光 冯金朝 孟秀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1-487,共7页
本研究于2006~2007年的冬季(11月~12月)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计测了马麝冬季生境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方面的特征,并比较了其冬季喜好生境(利用样地,n=91)和非选择生境(非利用样地,n=258)间的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 本研究于2006~2007年的冬季(11月~12月)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计测了马麝冬季生境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方面的特征,并比较了其冬季喜好生境(利用样地,n=91)和非选择生境(非利用样地,n=258)间的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冬季利用样地的海拔(2038·43m±6·88m)、郁闭度(17·14%±1·62%)、乔木均高(3·12m±0·48m)和乔木胸径(8·97cm±1·54cm)均极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海拔:2363·65m±9·11m;郁闭度:27·34%±1·32%;乔木均高:5·10m±0·36m;乔木胸径:11·45cm±0·70cm);马麝冬季对南坡(53·85%)和东坡(26·37%)的下坡位(90·11%)平坡及缓坡生境的利用率较大(36·27%),距人为影响也较近(<1000m,46·16%)。此外,马麝冬季喜好选择针阔混交林(31·87%)和灌丛(34·07%)、距水源较近(75·82%)、较开阔(59·34%)及避风性较好(81·25%)的生境。对喜好生境构成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因子"(由郁闭度、乔木均高、乔木胸径和乔木密度构成)、"水源因子"(由人为干扰、距水源距离和海拔构成)、"食物因子"(由植被类型和食物多度构成)、"坡度因子"(坡度)、"开阔度因子"(由坡向和开阔度构成)和"地表因子"(由雪深和地表植被盖度构成)是影响兴隆山马麝冬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94%的信息累积贡献率。兴隆山马麝冬季的生境选择综合反映了马麝冬季对喜好温度、食物、水源及反捕隐蔽的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冬季 生境特征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铨 佟金权 李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7-261,共5页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是个遗传结构十分复杂的种群。树型、棘刺、果色、果形、果实大小、种子大小等,均有幅度很大的变异,尚未从种群表型结构角度系统研究。为了探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状况,了解各种性...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是个遗传结构十分复杂的种群。树型、棘刺、果色、果形、果实大小、种子大小等,均有幅度很大的变异,尚未从种群表型结构角度系统研究。为了探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状况,了解各种性状变异的幅度和性质,以及性状变异之间的关系,1988年秋,对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沙棘天然林,从表型上对其种群结构作了系统调查和分析,为探索中国沙棘的种群分化和演进,为在生产上对中国沙棘进行遗传调控和育种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种群 表型结构 沙棘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刚 宋宝健 +3 位作者 刘谦和 李志强 李峰 祁元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05-41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岩层构成的兴隆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形成及分布与气候、植被和海拔有显著的相互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由2300米到3500米,温度由暖变寒,湿度由干燥到湿润,植被由落叶阔叶林(在2300米~2600米海... 本文研究了由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岩层构成的兴隆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形成及分布与气候、植被和海拔有显著的相互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由2300米到3500米,温度由暖变寒,湿度由干燥到湿润,植被由落叶阔叶林(在2300米~2600米海拔范围)到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600米~3000米),再过渡到亚高山(3000米~3500米)和高山(>3500米)灌丛草甸,土体淋溶由弱变强,3000米以上土壤风化变成寒冻风化为主,相应的土壤类型依次由石灰性灰褐土和典型灰褐土到淋溶灰褐土,渐变到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到高山草甸土和高山灌丛草甸土,其中淋溶灰褐土面积最大。丰富的兴隆山土壤资源和它们相应的地理要素一起共同构成了黄土高原西部独特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形成 土壤分布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蝽类昆虫(一)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义德 《甘肃林业科技》 1999年第2期42-44,共3页
记述了1991~1993年,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森林病虫害普查时,采集的蝽类昆虫10科、28属、47种的采集地点、时间、海拔及国内外分布和寄主。
关键词 兴隆山 蝽类昆虫 采集记录 分布 寄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青杄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思 董永恒 +3 位作者 高智辉 潘世成 李智军 樊金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5,共7页
以甘肃兴隆山青杄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该群落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最多。群落层次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除了样地4为聚... 以甘肃兴隆山青杄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该群落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最多。群落层次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除了样地4为聚集分布外,其他3个样地的青杄种群均为均匀分布。造成均匀分布的原因是青杄的生物学特性和林下华西箭竹生长状况共同引起的。不同海拔、不同林型的4个样地的聚集强度大小依次为:样地4>样地2>样地3>样地1。聚集强度的变化表明,种群年龄和苔藓层厚度同样影响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杄 甘肃兴隆山 群落结构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食肉兽对马麝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志千 康发功 《野生动物》 1997年第5期17-18,共2页
本文通过粪便分析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食肉兽的食性及与马麝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粪便直径分析表明,该地区食肉兽主要为狐和豹猫.粪便内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和鸟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1.6%~88.4%和21.1%~38.... 本文通过粪便分析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食肉兽的食性及与马麝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粪便直径分析表明,该地区食肉兽主要为狐和豹猫.粪便内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和鸟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1.6%~88.4%和21.1%~38.6%,马麝成体在4~5月很高(17.6%),幼麝在出生期高达21.1%.分析认为兴隆山食肉兽对马麝的捕食主要在马麝的幼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兴隆山 食肉兽 马麝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粪便分析 啮齿类 豹猫 出现频率 华东师范大学 产仔期
下载PDF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红亮 黎勇 +3 位作者 周密 张红勇 施哲梅 孟秀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28,共7页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驯养 麝香产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真蝽属Pentatoma Olivier一新种(半翅目:蝽科)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乐怡 王义德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5年第1期18-20,共3页
本文记述真蝽属PentatomaOlivier1新种──萧氏真蝽PentatomahsiaoiZheng,sp.n,模式标本存南开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半翅目 蝽科 真蝽属 新种
下载PDF
危害枣树的新害虫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鸿哲 潘世成 《陕西林业科技》 2001年第1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枣树害虫 樗蚕 苹果小卷蛾 金纹细蛾 危害特点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丽盲蝽属一新种(半翅目:盲蝽科)
10
作者 吕楠 王义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2-405,共4页
本文记述产于甘肃的丽盲蝽属LygocorisReuter新丽盲蝽亚属(subg.Neolsgus)一新种[1~3]。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文中量度单位为mm。
关键词 半翅目 盲蝽科 丽盲蝽属 新种
下载PDF
中国原花蝽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花蝽科)
11
作者 卜文俊 张安华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本文记述采自中国西部的原花蝽属(AnthocorisFallen)1新种──阔原花蝽AnthocorisexpansusBu。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半翅目 花蝽科 原花蝽属 新种
下载PD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ex brunnescens for Sand Fix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建军 赵明 +3 位作者 马和 张洋东 刘冬皓 童胜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9期1716-1722,1725,共8页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u. In this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onological characters, the growth process of overground and underground organs,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underground organs) of C. brunnescens were studied by a field observ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brunnescen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ning green earlier than other plants, a long growth period, and two flowering and fruiting cycles. The leaf width, length and number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density, coverage and leaf density of commun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leaf extension period to the fruit mature period and then tended to be stable in the withering period, while the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leaf area of community rose significantly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ground stem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and roots of C. brunnescens could survive in sand at a depth of 0-60 cm. The number of middle roots (0.2-0.5 mm in diameter) was the largest in all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fine roots (〈0.2 mm) were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at a depth of 20-40 cm, while the total length of middle root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0-20 cm. The length, 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of the main roo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10-30 cm and was the min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40-50 cm. It is concluded that C. brunnescens can well adapt to the alpine sand habitat of Maqu, can be used as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lpine desertified grassland of Maqu, and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Maqu) Desertified grassland Carex brunnescen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and fixation
下载PDF
秋季油松雪倒原因分析及其推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和 张晓明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76-80,共5页
利用静力学模型建立树体力矩平衡方程,分析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麻家寺秋季油松雪倒现象,提出雪倒三大成因为土体抗剪强度、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和偏冠,郁闭林分中他感作用则是导致偏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指出他感作用还会导致根系呈偏态... 利用静力学模型建立树体力矩平衡方程,分析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麻家寺秋季油松雪倒现象,提出雪倒三大成因为土体抗剪强度、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和偏冠,郁闭林分中他感作用则是导致偏冠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指出他感作用还会导致根系呈偏态分布,进一步加重雪倒危险。进而推论分析了树木抗雪倒、风倒的形态特征,以及坡面泥石流起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油松 偏冠 力矩平衡方程 他感作用
下载PDF
落叶季雨林疏伐后对海南坡鹿生境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符明利 白振清 +4 位作者 贾康胜 文小梅 冯英 张恩彬 何斌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2-506,共5页
海南坡鹿是我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多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海南坡鹿的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区过去很少对落叶季雨林这种生境采用疏伐的方式进行调节,我们为了弄清楚它们在疏伐前后海南坡鹿对其选择的... 海南坡鹿是我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多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海南坡鹿的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区过去很少对落叶季雨林这种生境采用疏伐的方式进行调节,我们为了弄清楚它们在疏伐前后海南坡鹿对其选择的变化情况,在一年的时间内采用样线调查的方法,发现坡鹿后记录其数量、行为活动、性别和年龄结构等,经过分析后发现海南坡鹿在全年对疏伐区有较高的选择;在疏伐区内的行为活动主要以采食为主,在非疏伐区内的行为活动主要以采食和休息为主;从不同年龄结构看出,亚成体和成年坡鹿相对于幼仔来说更喜欢在疏伐区内活动;在交配期,海南坡鹿更喜欢在疏伐区活动,繁殖期更喜欢在非疏伐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落叶季雨林 疏伐 选择
下载PDF
野生仔麝的养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发功 《野生动物》 1994年第6期30-31,共2页
野生仔麝的养育康发功(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人工养麝,是保护麝类资源的重要措施。过去采取从野外直接捕捉成年麝,以解决种麝来源,但捕捉成年麝所需人力及耗费甚大;死亡率高,一般均在50%以上;性野,驯养难度较大... 野生仔麝的养育康发功(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人工养麝,是保护麝类资源的重要措施。过去采取从野外直接捕捉成年麝,以解决种麝来源,但捕捉成年麝所需人力及耗费甚大;死亡率高,一般均在50%以上;性野,驯养难度较大。因此,我们从1990年开始,每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麝 饲养 繁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