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低分化胆囊癌的价值
1
作者 霍文礼 寇雪纯 +2 位作者 杨敏 梁挺 刘军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4,51,共5页
目的:探讨多相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低分化胆囊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分化组(占比44.5%)和非低分化组(占比55.5%)。应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 目的:探讨多相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低分化胆囊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分化组(占比44.5%)和非低分化组(占比55.5%)。应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提取动脉期及静脉期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互信息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将训练集三步降维法筛选的双期影像组学特征拟合至K-邻近算法构建胆囊癌低分化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模型预测效能评价。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影像组学特征对低分化胆囊癌的预测效能。结果:筛选出双期特征各1502个,应用三步降维法提取6个特征,即大面积强调、大区域高灰度强调、熵、均值、均方根、第10百分位。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训练集AUC为0.83(灵敏度0.76,特异度0.71),测试集AUC为0.68(灵敏度0.67,特异度0.60)。结论:双相CT影像组学特征对低分化胆囊癌的分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并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影像组学 CT 预测模型 病理分级
下载PDF
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元刚 王丽 +1 位作者 方小东 赵飞 《当代医学》 2017年第8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CT对于椎体、椎弓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效果优于MRI。MRI对脊髓损伤、韧...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CT对于椎体、椎弓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效果优于MRI。MRI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检出率分别为35.56%、6.67%,均明显高于CT(χ~2=4.434,7.850,P<0.05)。结论 CT与MRI在脊柱外伤诊断中各有利弊,将这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脊柱外伤诊断的误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伤 CT 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和MRI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意义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元刚 代永亮 +2 位作者 王丽 赵飞 张磊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4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颅内鞍区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记录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比较两...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颅内鞍区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记录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情况及准确率。结果 CT和MRI在肿瘤类型的检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有3例胶质瘤误诊为垂体腺瘤,2例颅咽管瘤误诊为胶质瘤,1例生殖细胞瘤误诊为胶质瘤,7例漏诊;MRI扫描有1例颅咽管瘤误诊为生殖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误诊为胶质瘤,1例漏诊。CT与MRI的漏诊率与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的检出率为89.71%(61/68),与MRI的98.53%(67/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的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CT(97.06%vs.88.24%)(P<0.05)。结论 CT可显示靶区肿瘤的高密度与钙化程度,MRI可提供多方位清晰图像、定位准确、且敏感度高;两者各有优劣,但联合使用能有效提高颅内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颅内鞍区肿瘤 诊断意义
下载PDF
CT与MRI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元刚 代永亮 +2 位作者 王丽 赵飞 张磊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期179-180,183,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 2种影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2种方法...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 2种影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出情况和不同时间段的诊断率情况。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诊断率分别为95.00%、86.84%,均明显高于CT(60.00%、42.11%,P<0.05);但对出血性脑梗塞诊断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P<0.05),但24 h后MRI的诊断率与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相比,MRI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符合率更高,且在诊断不同类型急性脑梗塞上亦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早期诊断 急性脑梗塞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特点分析
5
作者 赵飞 李润根 +3 位作者 代永亮 苟杰 马妮 王志岗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第10期191-192,共2页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与MRI的表现特点。方法:针对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分别在不同时间阶段给予相应的头颅CT诊断及MRI诊断,分析CT诊断及MRI诊断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特点...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与MRI的表现特点。方法:针对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分别在不同时间阶段给予相应的头颅CT诊断及MRI诊断,分析CT诊断及MRI诊断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特点及检出率。结果:CT诊断及MRI诊断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24小时内对比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但CT诊断及MRI诊断方式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72小时内的检出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MRI诊断的诊断价值高于CT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不同阶段 CT和MRI的特点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段晓莉 穆研 +5 位作者 赵苏云 李润根 石玉琴 迟晔虹 杨辉 许家辉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3期239-240,共2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LEASO)是由动脉硬化造成下肢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血供不足、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性静息痛、皮温降低、甚至出现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LEASO)是由动脉硬化造成下肢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血供不足、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性静息痛、皮温降低、甚至出现溃疡或坏死等,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局部表现。糖尿病LEASO是指LEASO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虽然糖尿病LEASO的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糖尿病LEASO血管钙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特征 非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组 流出道 糖尿病患者
下载PDF
156例骨质疏松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赵飞 陈维娟 +3 位作者 张元刚 代永亮 方小东 张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1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数据分析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56例骨质疏松患者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逐年增加,女性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数据分析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56例骨质疏松患者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逐年增加,女性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腰椎的BMD在55~70岁较低,70岁以后BMD无明显下降;髋部的BM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BMD下降越明显,髋部的BMD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不同年龄段患者骨质疏松都能准确地检测出来,作出更有价值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骨密度仪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
8
作者 霍文礼 寇雪纯 +3 位作者 杨敏 李起 耿智敏 王秋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84,共6页
目的 通过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GBC)特征差异,以提高XGC与GBC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经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合并肝侵犯的XGC患者39例、GBC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期CT增强... 目的 通过对比术前增强CT影像合并肝侵犯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GBC)特征差异,以提高XGC与GBC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经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合并肝侵犯的XGC患者39例、GBC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期CT增强扫描。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与诊断XGC独立相关的特征,运用Logit变换演算建立鉴别XGC和GBC模型公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胆囊壁增厚的范围、胆囊壁强化方式、黏膜线的连续性、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夹心饼干征、胆囊结石、是否与周围组织黏连或浸润、肝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在合并肝侵犯的XGC与GBC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壁弥漫增厚、胆囊黏膜线连续、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无淋巴结肿大与XGC独立相关(P均<0.05)。基于与XGC独立相关的影像特征建立的模型公式,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95%CI:0.936~1.000),特异度为0.909,敏感度为0.949。结论 胆囊壁弥漫增厚、黏膜线的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肝门部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是XGC鉴别于GBC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独立相关因素建立模型公式能进一步提高合并肝侵犯的XGC的诊断能力,以避免非必要的扩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胆囊癌 预测模型 增强CT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CT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方小东 武国军 +1 位作者 李润根 高鑫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6期588-589,I0002,共3页
目的通过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CT平扫、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临床表现,加深对VBD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确诊为VBD患者15例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参照相关标准分别测量基底动脉(BA)和双侧... 目的通过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CT平扫、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临床表现,加深对VBD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确诊为VBD患者15例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参照相关标准分别测量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颅内段的直径、长度,观察其位置变化。结果 15例多以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CT平扫:BA增粗(直径4.9~6.7mm),偏侧走行,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1例,较大面积脑梗死3例,5例BA管壁见硬化斑,1例合并脑出血。MSCTA示骑跨型12例,单纯型3例,扩张的BA或VA直径4.5~6.7mm,BA长度30.2~39.5mm(平均33.8mm),VA颅内段长度23.6~26.5mm,平均25.1mm(左侧平均25.4mm,右侧平均23.9mm)。结论 VBD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CT平扫具有筛查作用,MSCTA可确诊V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诊断骨内腱鞘囊肿12例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郑鑫 李润根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2期172-173,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骨内腱鞘囊肿患者12例,均行CT检查,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2例骨内腱鞘囊肿患者共17个病灶,单房囊肿14个,多房囊肿3个,病变范...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骨内腱鞘囊肿患者12例,均行CT检查,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2例骨内腱鞘囊肿患者共17个病灶,单房囊肿14个,多房囊肿3个,病变范围1.5~3.6cm。位于髋关节3例(5个病灶),膝关节6例(9个病灶,1例为双侧膝关节对称发病),踝关节3例(3个病灶)。结论结合病变的特定部位、好发年龄、临床表现,并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CT可对骨内腱鞘囊肿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囊肿 腱鞘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腰椎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鑫 李润根 +1 位作者 张元刚 赵飞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488-489,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的CT特点及其与各型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从820例(863个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择CT横断面表现为腰椎侧隐窝被异常密度影填塞或神经根被湮没,手术或病理证实为突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并... 目的探讨腰椎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的CT特点及其与各型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从820例(863个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择CT横断面表现为腰椎侧隐窝被异常密度影填塞或神经根被湮没,手术或病理证实为突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并压迫神经根的病例232例(241个椎间盘)。全部图像从CT图像工作站调取,由2名具有脊柱脊髓疾病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患者的CT片进行仔细研读并达成一致结果。结果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共232例(241个椎间盘),均为单侧。其中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发生在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为82.2%(198/241),发生在中央型和游离型分别为12.4%(30/241)和5.4%(13/241)。发生部位:侧隐窝填塞及神经根湮没征发生在L5和S1为90.9%(219/241),发生在L4为9.1%(22/241)。结论侧隐窝填塞和神经根湮没征好发于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其次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具有特征性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侧隐窝填塞 神经根湮没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