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孔起良 刘娟 +1 位作者 杨震 李亚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 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侧支循环 NIHSS评分 CTA
下载PDF
TA方案与TC方案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化疗中的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瑞玲 张迎舟 +3 位作者 耿翠芝 栗飞 宋涛 付俊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TA)方案与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TC)方案在乳腺癌保乳术术后辅助化疗中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采取保乳治疗后分别进行辅助化疗...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TA)方案与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TC)方案在乳腺癌保乳术术后辅助化疗中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采取保乳治疗后分别进行辅助化疗,30例接受TA方案辅助化疗,30例接受TC方案辅助化疗。随访8~60个月,分别观察两组中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同侧乳房内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发生率及骨髓抑制程度、口腔溃疡、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TA组和TC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6.7%和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侧乳房内肿瘤复发率和远处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组患者白细胞数显著高于TA组患者白细胞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TA组(6.7%vs.40.0%),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C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组(3.3%vs.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术后采用TC或者TA辅助化疗方案,术后生存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无明显差异,但TC方案相比TA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TC辅助化疗方案优于TA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化疗
下载PDF
丁苯酞早期治疗促进后循环卒中患者康复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震 孔起良 高丽娜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早期治疗对后循环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4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接受丁苯酞治疗的为观察组,发病24~72 h接受丁苯酞治疗的为对照组,同时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 目的观察丁苯酞早期治疗对后循环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4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接受丁苯酞治疗的为观察组,发病24~72 h接受丁苯酞治疗的为对照组,同时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测定ADAS-Cog评分及NIHSS评分,统计治疗后6个月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但观察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ADAS-Cog和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两组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丁苯酞早期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提高患者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少颅内出血,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丁苯酞 后循环 卒中 疗效
下载PDF
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1例
4
作者 李洁 李梅 焦健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6期499-499,共1页
目的:通过对百草枯的毒性的进一步了解,探讨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方法及时彻底的清除皮肤、粘膜及胃内的毒物,行血流灌注,药物解毒等。结果救治成功。结论百草枯中毒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又无特效解毒药,所以需要有进一步的开创性的研究。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洗胃 急救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兰索拉唑、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秦朝霞 杨小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2期204-205,共2页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78例重症伴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使用兰索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兰索拉唑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12、24、4...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78例重症伴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使用兰索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兰索拉唑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12、24、48、72 h内的显效率。结果观察组12、24 h内治疗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48 h、72 h内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72 h后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早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生长抑素 应激性溃疡
下载PDF
华蟾素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郝建坤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676-680,共5页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观...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N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华蟾素。治疗2个周期,采集治疗前、后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指标P53抗体(P5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第十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结果治疗后IL-2较同组治疗前升高,INF-γ、TNF-α、IL-4、IL-10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L-2高于对照组,INF-γ、TNF-α、IL-4、IL-10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CEA、CYFRA21-1、NSE、CA125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EA、CYFRA21-1、NSE、CA125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P53、HIF-1α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TEN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53、HIF-1α低于对照组,PTEN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华蟾素对老年NSCLC患者具有明显抗癌及免疫调节作用,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减弱肿瘤细胞免疫抑制效应,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因子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在乳腺癌术后化疗过程中保肝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杨瑞玲 耿翠芝 +2 位作者 栗飞 付俊勇 张迎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二种保肝药物对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对二组患者进行治疗,为期...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二种保肝药物对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异甘草酸镁与硫普罗宁对二组患者进行治疗,为期1周。统计患者肝脏酶学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二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体重、肝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二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组患者肝损伤程度相一致的情况下,经药物治疗后,异甘草酸镁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数(3.3%)明显低于硫普罗宁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及硫普罗宁均有保肝作用,但异甘草酸镁降低血清肝酶的效果明显优于硫普罗宁,且不良反应较少,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硫普罗宁 乳腺癌 术后 化学治疗 保肝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