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吸附Cu^(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丁雨 陆现彩 +2 位作者 周跃飞 陆建军 王汝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5-681,共7页
细菌表面往往存在多种化学基团,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影响环境流体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从而与表生条件下的元素富集、矿物成核结晶等地球化学过程密不可分。为了深入认识细菌吸附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和环境效应,揭示细菌吸附金属离子的热力... 细菌表面往往存在多种化学基团,能够通过吸附作用影响环境流体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从而与表生条件下的元素富集、矿物成核结晶等地球化学过程密不可分。为了深入认识细菌吸附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和环境效应,揭示细菌吸附金属离子的热力学行为,选择了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为研究细菌,系统开展了滴定实验和Cu2+吸附实验。通过连续酸滴定方法分析了细菌表面的化学特征,发现多粘芽孢杆菌在pH值为7.54~6.50范围内,表面带负电荷,表现出质子吸附行为;设计开展了Cu2+吸附实验,发现溶液的pH值对Cu2+吸附有一定影响,可能存在Cu2+与细菌表面质子的交换作用;根据Cu2+吸附等温线拟合计算,发现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每个细胞的Cu2+饱和吸附量高达1.69×10-7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CU^2+ 吸附 吸附模型
下载PDF
华夏地块显生宙的变质作用期次和特征 被引量:40
2
作者 于津海 王丽娟 +2 位作者 魏震洋 孙涛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华夏地块主要存在四期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呈北东向展布于华夏的大部分地区,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且麻粒岩断续分布平行于造山带,此期变质作用是在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下发生,很可能与扬子地块向冈瓦那大陆北缘聚合–碰撞,造成大... 华夏地块主要存在四期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变质作用呈北东向展布于华夏的大部分地区,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且麻粒岩断续分布平行于造山带,此期变质作用是在挤压造山构造背景下发生,很可能与扬子地块向冈瓦那大陆北缘聚合–碰撞,造成大陆边缘沉积物变形–变质有关。根据粤东梅县片麻岩和兴宁混合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邻区独居石U–Pb年代学的研究,海西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260~280Ma,年轻于欧洲典型的海西期造山时代。华夏地块的海西期变质作用分布局限,它们可能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印支期变质岩在华夏有较广泛的分布,西南端大容山—十万大山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可达麻粒岩相,其他地区的变质作用具有中低压相系的特征,记录了造山后期伸展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指示华夏中部粤中地区的印支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1~232Ma。燕山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台湾中央山脉,显示了双变质带的特点,表明与太平洋板块向东南沿海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从印支期到燕山期,变质带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说明影响华夏地块变质作用的构造域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显生宙变质作用 麻粒岩相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岩石样品中低含量铂族元素和锇同位素比值的高精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竞红 蒋少涌 Gerhard BRUGMAN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25-331,共7页
铂族元素 (Os,Ir,Pt,Ru,Rh,Pd)具有强亲铁性和强亲铜性 ,为一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相容元素。铂族元素包含两个同位素衰变体系 (1 90 Pt- 1 86Os和 1 87Re- 1 87Os)。近年来 ,铂族元素和 Re- Os同位素在研究各类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 ,尤... 铂族元素 (Os,Ir,Pt,Ru,Rh,Pd)具有强亲铁性和强亲铜性 ,为一组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相容元素。铂族元素包含两个同位素衰变体系 (1 90 Pt- 1 86Os和 1 87Re- 1 87Os)。近年来 ,铂族元素和 Re- Os同位素在研究各类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 ,尤其是在地幔岩石的研究中 ,作用独特 ,效果显著。由于地幔岩石的铂族元素含量较低 ,因此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往的分析方法 (如常规的 ICP- MS和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 ,对含 10 - 9~ 10 - 1 2 级低含量铂族元素的岩石样品分析精度一般较差 (>15 %~ 10 0 % )。所采用的分析流程通常也无法同时获得样品的铂族元素含量和 Os同位素比值。本文采用新的熔样方法 (HPA- S高温高压釜酸溶法 ) ,新的化学流程 (溶剂萃取和阴离子交换树脂柱 )和新的分析仪器 (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 MC- ICPMS和负离子热电离质谱 N- TIMS) ,用同位素稀释法对低含量地幔橄榄岩样品同时测定铂族元素含量和Os同位素比值 ,获得了高精度的分析结果。对所分析的地幔橄榄岩样品中的铂族元素分配曲线和 Os同位素组成的地质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 锇同位素 MC-ICPMS N-TIMS 地幔岩石 橄榄岩 同位素稀释法
下载PDF
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11
4
作者 陈培荣 华仁民 +2 位作者 章邦桐 陆建军 范春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9-289,共11页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 在南岭花岗岩带中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以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在岩带的东段赣南和闽西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A型花岗岩类(176~178 Ma)和双峰式火山岩(158~179 Ma)组合,在岩带中部湘南地区存在燕山早期的玄武岩类(177~178Ma).赣南地区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中酸性端员流纹岩和A型花岗岩类同具有板内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端员玄武岩为板内拉斑玄武岩,湘南地区的玄武质岩石不仅为板内拉斑玄武岩而且发育有板内碱性玄武岩.鉴此,南岭地区燕山早期的岩浆岩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后造山(Post-orogenic)岩石组合.后造山岩套是后碰撞(Post-collision or Late orogenic)事件结束和泛大陆开始裂解的标志,预示着一个新的造山的威尔逊旋回即将来临.因此可以认为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应是继印支造山运动以后的一种后造山的大陆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非自白圣纪以来才开始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早期 后造山 花岗岩类 岩石学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