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飞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许志丽 关彦如 +2 位作者 樊茹霞 于文英 徐亮亮 《内蒙古气象》 2019年第6期31-35,共5页
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等资料,运用区域对比分析方法,对2016年5月23日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飞机增雨作业天气进行效果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作业前云顶温度-8℃,云粒子有效半径16.28μm,过冷水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增雨潜力;作... 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等资料,运用区域对比分析方法,对2016年5月23日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飞机增雨作业天气进行效果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作业前云顶温度-8℃,云粒子有效半径16.28μm,过冷水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增雨潜力;作业后各项云参数、雷达参数以及地面降水量均有所增长;而对比区各项云参数在作业前后变化不明显或减小,地面降水量有明显下降趋势。因此认为该次增雨作业是一次较为有效的增雨作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区域对比分析
下载PDF
1961—2018年内蒙古平均气温突变前后变化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姜艳丰 尤莉 +3 位作者 贾成朕 包福祥 杨晶 苗百岭 《内蒙古气象》 2019年第5期14-17,共4页
文章选用1961—2018年内蒙古109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系数等方法,对内蒙古平均气温突变前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非常明显,时间序列在199... 文章选用1961—2018年内蒙古109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系数等方法,对内蒙古平均气温突变前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非常明显,时间序列在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而且平均气温在突变前、后存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2)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428℃/10a,高于全年平均水平,突变时间在1996年;夏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312℃/10a,近58a夏季平均气温上升约1.8℃,与其他季节相比突变时间最晚,发生在1998年;秋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小,为0.297℃/10a,近58a秋季平均气温上升1.7℃,气温突变时间在1989年;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大,为0.463℃/10a,近58a冬季平均气温上升2.7℃。(3)从58a的增温空间分布上看,增温幅度差异明显:突变前的30a里,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在0.20℃/10a以上,其中,赤峰市大部地区的增温趋势不显著,其余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都是显著或极显著的增温趋势;突变后的28a里,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10℃/10a和0.20~0.40℃/10a,其中,呼伦贝尔市的大部、赤峰市的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不显著,其余地区都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气候倾向率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飞机增雨个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悦 郑旭程 +2 位作者 许志丽 李慧 靳雨晨 《内蒙古气象》 2021年第4期15-21,共7页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业务,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求的提升,对于作业云系的精细化预报要求也不断提高。文章利用机载大气探测系统、全固态Ka波段测云仪、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多普勒雷达和气象卫星等新型探...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已广泛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业务,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求的提升,对于作业云系的精细化预报要求也不断提高。文章利用机载大气探测系统、全固态Ka波段测云仪、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多普勒雷达和气象卫星等新型探测设备,并结合模式预报场结果,对2020年4月18日华北地区北部典型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全过程分析,多角度研究了该降水云宏、微观特征和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降水发生前48 h,可通过天气形势场和天气预报模式结果初步判断降水发生时段和云场整体情况,在降水发生前3 h的临近监测预警中,可通过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回波图、全固态Ka波段测云仪等仪器实时监测云系移向和移速并精准预报人工增雨作业区条件,进而根据实况条件设计飞行航线,作业后详细分析云中微物理条件,将云场的精细化预报贯穿人工增雨作业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资料 人工影响天气预报 云宏观特征:云微观特征
下载PDF
乌梁素海东侧明安沙地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4
作者 苗百岭 贾成朕 +1 位作者 裴浩 任楠 《内蒙古气象》 2021年第5期27-33,共7页
明安沙地位于河套平原乌梁素海东侧,是由河湖沉积及来自两侧山地的风化冲积物吹扬堆积形成的,目前关于明安沙地的研究较少。文章将卫星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分析明安沙地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论如下:(1)该区维管植物共有28科... 明安沙地位于河套平原乌梁素海东侧,是由河湖沉积及来自两侧山地的风化冲积物吹扬堆积形成的,目前关于明安沙地的研究较少。文章将卫星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分析明安沙地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论如下:(1)该区维管植物共有28科、87属、132种。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等4科较多;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植物、半灌木和多年生丛生禾草等4个生活型功能群比例较多。(2)明安沙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有流动沙地先锋植物群落、半固定沙地半灌木蒿类植被、固定沙地灌丛植被、固定沙地盐化草甸植被、固定沙地荒漠草原植被和其他人工植被等,其中,柠条锦鸡儿群落分布面积最大,占明安沙地总面积的30.82%。(3)明安沙地植被呈明显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分异规律。自西向东分别发育了固定沙地小果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盐化草甸植被→半固定沙地黑沙蒿群落→流动沙地先锋植物群落→固定沙地柠条锦鸡儿群落和小针茅荒漠草原植被。南北向形成了小针茅荒漠草原—沙地植被—人工植被的替代分布。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明安沙地的生态治理以及乌梁素海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明安沙地 植被类型 植被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18年通古淖尔气象站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姜艳丰 《现代农业》 2020年第7期94-96,共3页
文章利用2018年通古淖尔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通古淖尔气象站平均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秋季日较差最小,为29.1℃;夏季最大,为39.9℃;春季和冬季居中。春季平均温... 文章利用2018年通古淖尔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通古淖尔气象站平均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秋季日较差最小,为29.1℃;夏季最大,为39.9℃;春季和冬季居中。春季平均温度增温速率最快,夏季最慢,秋季居中,春季和冬季增温速率较为接近。冬季平均温度降温速率最快,夏季最慢,春季和秋季居中。无降水时,昼夜温差较大;有降水时,昼夜温差较小。在夜间,地表温度与气温相关系数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相关系数变小的先后顺序是:夏季(06时),春季(07时),秋季(08时),冬季(09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古淖尔 气温 降水 地表温度
下载PDF
1961—2019年阿拉善左旗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姜艳丰 弓泓 《内蒙古气象》 2020年第4期27-30,共4页
文章运用1961―2019年阿拉善左旗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数据,探讨了月、年累计降水量及变化趋势,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的变化特征,结论表明:(1)1961―2019年,阿拉善左旗2、4—7、9月降水量稍微增加,其余月份呈下降的趋势。(2)年... 文章运用1961―2019年阿拉善左旗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数据,探讨了月、年累计降水量及变化趋势,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的变化特征,结论表明:(1)1961―2019年,阿拉善左旗2、4—7、9月降水量稍微增加,其余月份呈下降的趋势。(2)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7.37 mm/10 a,最大为338.4 mm,最小为112.3 mm。(3)PCD整体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002/10a。PCD的范围在0.29~0.82之间,多年均值为0.61。(4)PCP整体呈微弱递减趋势,倾向率为0.046旬/10 a。(5)PCD的UF值以> 0为主,呈上升趋势。PCP的UF总体上呈下降、上升、平稳波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左旗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特征分析
下载PDF
2020年3月拐子湖地区有效积风强度的变化过程特征
7
作者 姜艳丰 《现代农业》 2020年第9期102-104,共3页
目的:分析拐子湖气象站的积风特征和过程信息。方法:文章利用2020年3月拐子湖气象站的逐分钟平均风速数据,计算有效积风的强度,同时分别计算有效积风的小时、日特征值。结果:(1)分钟平均风速有效积风强度的变化为0~0.798 km。有效积风... 目的:分析拐子湖气象站的积风特征和过程信息。方法:文章利用2020年3月拐子湖气象站的逐分钟平均风速数据,计算有效积风的强度,同时分别计算有效积风的小时、日特征值。结果:(1)分钟平均风速有效积风强度的变化为0~0.798 km。有效积风强度的均值有阶段性变化,从二阶段的0.2906 km降到一阶段的0.1546 km。(2)小时平均风速有效积风强度的变化为0~48.26 km。从二阶段的17.31 km降到一阶段的9.12 km。(3)日平均风速有效积风强度的变化为0~681.16 km。二阶段均值最高,一阶段均值最低,极值最高值却在三阶段,二三阶段的极值相差不大。结论:作为评价区域风沙活动强度、风能环境提供重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子湖气象站 有效积风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