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计性综合实验在卫生微生物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君 张明昱 沈晓玲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403-1404,共2页
为推进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模式,同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效果予以探讨,对在设计性综合实验进行过程中所需重视的问题予以分析。结果显示,设计性综合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 为推进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模式,同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效果予以探讨,对在设计性综合实验进行过程中所需重视的问题予以分析。结果显示,设计性综合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予以巩固并与实践能够有效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实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团队协作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微生物学 设计性综合实验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微生物与人类的故事》线下见面课的设计与实践
2
作者 卢莎 沈晓玲 +4 位作者 王君 陶格斯 李恋 包丽丽 王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23期122-126,共5页
《微生物与人类的故事》属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为通识课,将微生物学知识与历史、社会、人物、故事相融合,减少专业词汇,采用更生动、更通俗、更生活化的语言,通过去专业化将受众人群由医学生拓展到其他各专业学生甚至是文科生。该课程于2... 《微生物与人类的故事》属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为通识课,将微生物学知识与历史、社会、人物、故事相融合,减少专业词汇,采用更生动、更通俗、更生活化的语言,通过去专业化将受众人群由医学生拓展到其他各专业学生甚至是文科生。该课程于2017年依托智慧树网络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上线运行,已成功运行3年。线上课程由78个小视频组成,几乎涵盖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所有重要知识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为了弥补线上课程师生互动不足的缺陷,设立3次网络直播课即线下见面课,以跨校直播的方式开展。在线下教学中设计有5个模块,希望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做到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高。线下见面课的实践过程顺畅,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充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线下见面课 微生物与人类 通识课 智慧树 师生互动
下载PDF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式及评分考核机制的改革探讨
3
作者 王君 张明昱 +2 位作者 卢莎 陶格斯 沈晓玲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S02期10-12,共3页
目的: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及评分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法:在该项改革中,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将原本以单一理论考试的形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 目的: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及评分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法:在该项改革中,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将原本以单一理论考试的形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改革为包括出勤、科研论文撰写汇报、外文文献阅读翻译、实验设计考核、理论考试为组成的综合评定体系。结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从属地位,全面提升学生兴趣,开拓科研思路、培养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SRSF2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4
作者 任慧娟 张文霞 +1 位作者 王磊 韩艳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SRSF2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并比较SRSF2基因不同表达患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86例AML患者中有12例发生杂合子SRSF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20%,其余为野生型SRSF2基因。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在性别、病程、FAB分型、核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以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但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较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大(P <0.05)。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148,P <0.001)。经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以及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_均<0.05)。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均为导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 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显著较大,且年龄较大、出现异常核型、Hb水平过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均可导致AML患者预后不良,但SRSF2基因突变并非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嵌合中国河北株包膜蛋白基因的HCV细胞培养模型的传代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卢莎 张玲 +6 位作者 陶格斯 蔡敏 包丽丽 李恋 邓瑶 沈晓玲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7-652,共6页
建立稳定的嵌合中国河北株包膜蛋白基因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培养体系,进行传代特性分析。本研究经体外转录获得嵌合中国河北株包膜蛋白基因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RNA,脂质体法转染Huh7.5-CD81细胞,连续传代培养,进行Real Time... 建立稳定的嵌合中国河北株包膜蛋白基因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培养体系,进行传代特性分析。本研究经体外转录获得嵌合中国河北株包膜蛋白基因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全长RNA,脂质体法转染Huh7.5-CD81细胞,连续传代培养,进行Real Time RT-PCR、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再感染试验与感染滴度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嵌合重组HCV RNA转染Huh7.5-CD81细胞后可产生感染性的病毒颗粒(HCVcc);传代过程中,Western blot可检测细胞内HCV蛋白的表达;IFA检测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41d升至高峰,达80%~90%;Real Time RT-PCR检测传代细胞上清中HCV RNA拷贝数在104~107拷贝/mL;再感染实验嵌合HCVcc最高感染滴度为104ffu/mL。序列分析显示在传代后期嵌合的HCV包膜基因发生了适应性突变,导致6处氨基酸改变。结论嵌合中国河北株1b亚型包膜蛋白基因的HCV细胞培养体系可以产生具有感染性的嵌合HCV病毒颗粒,传代后感染性增强并且嵌合的HCV包膜基因发生了适应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嵌合 包膜蛋白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共表达丙性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的慢病毒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玲 刘晓明 +3 位作者 宋敬东 新燕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旨在制备共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慢病毒VSVppHCV。通过构建共表达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SGluc2aCE1E2,与包膜质粒pVSVG,包装质粒pHR′CMVΔ8.2共转染HEK 2... 旨在制备共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慢病毒VSVppHCV。通过构建共表达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SGluc2aCE1E2,与包膜质粒pVSVG,包装质粒pHR′CMVΔ8.2共转染HEK 293T的方式获取慢病毒,将慢病毒感染细胞后,对细胞上清中Gluc荧光素酶活性、细胞中HCV特异蛋白的表达等进行表达鉴定。结果表明:浓缩后获得的慢病毒浓度为1×108 TU/mL,电镜负染观察到直径约为100nm带包膜的浓缩慢病毒颗粒;慢病毒VSVpp-HCV感染细胞后,细胞内HCV特异蛋白及上清中Gluc荧光素酶的表达呈平行关系。因此通过检测Gluc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可反映HCV结构蛋白表达水平,这为建立基于慢病毒感染的带有报告基因的HCV转基因小鼠模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HCV 结构蛋白 分泌型荧光素酶
原文传递
中国HCV3b型包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分析与假病毒制备
7
作者 陶格斯 叶飞 +6 位作者 邓瑶 张玲 卢莎 博晓真 李从力 沈晓玲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CV)3b亚型感染者克隆分析包膜蛋白编码基因,并用于HCV 3b亚型假病毒制备。本研究从中国HCV感染血清中筛选克隆到2个3b亚型包膜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后构建表达质粒,以1b(Con1)作为对照,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分析不... 从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CV)3b亚型感染者克隆分析包膜蛋白编码基因,并用于HCV 3b亚型假病毒制备。本研究从中国HCV感染血清中筛选克隆到2个3b亚型包膜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后构建表达质粒,以1b(Con1)作为对照,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分析不同包膜蛋白表达水平,并制备了HCV 3b亚型假病毒(HCVpp),比较不同HCVpp感染效率。结果表明:2个3b亚型包膜蛋白编码基因(C27与C30)与国际3b参考株TrKj的进化关系较近。C27与C30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5%与98.2%),包膜蛋白编码区存在10个氨基酸位点差异,且C27包膜蛋白体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30,其中C27可制备出高感染效率的HCV 3b型假病毒,其感染效率明显高于C30与HCV 1型(Con1)制备的HCVpp。本研究分析了2个HCV 3b亚型感染者包膜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及表达特性,并首次获得了高感染效率的HCV 3b亚型假病毒,为HCV研究及疫苗与药物研发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3b亚型 包膜蛋白 假病毒颗粒 感染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