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彪 巴特 王凌峰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各类烧伤后出现的18例DVT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8例DVT患者经早... 目的: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各类烧伤后出现的18例DVT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8例DVT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甚至消失,疗效满意,均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结论:烧伤后需预防DVT,对DVT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深静脉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乌司他丁治疗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全 巴特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4例,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给予每日1次注射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持续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RR、PaO2、PaCO2、TNF-α、IL-8的...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4例,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给予每日1次注射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持续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RR、PaO2、PaCO2、TNF-α、IL-8的浓度变化。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RR、PaO2、IL-8、TNF-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乌司他丁可有效的清除炎性介质,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损伤 乌司他丁 烧伤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12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彪 巴特 王凌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50-452,共3页
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2例头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致伤电压为10-35kV。患者头部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颅骨外露,创面面积10cm×9cm~24cm×1... 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2例头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9~55岁,平均35岁,致伤电压为10-35kV。患者头部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颅骨外露,创面面积10cm×9cm~24cm×15cm。入院时间为伤后2~3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烧伤 头部 皮瓣修复 股前外侧 皮肤软组织缺损 游离 烧伤患者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彪 巴特 +6 位作者 王凌峰 王淑杰 闫增强 李全 侯智慧 陈强 刘贵春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6期441-446,共6页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应激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收...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应激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反应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每组各28例,采用静脉输液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50 IU胰岛素加入到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依据患者血糖测定结果指导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水平控制在4.4~7.0 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水平控制在7.0~10.0 mmol/L。分别在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第3、7、14、21天后测定患者的血清TNF-α、IL-6含量和外周血中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21 d血、尿、痰培养及创面培养阳性感染人数并计算感染率。数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TNF-α、IL-6含量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在治疗后第7、14、21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为(841.40±340.87)、(588.99±238.61)、(518.23±227.41)pg/m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068.19±452.38)、(739.81±283.31)、(662.91±250.7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2.16、2.26,P=0.039、0.036、0.028);在治疗后第7、14、21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清IL-6含量分别为(754.88±325.72)、(329.02±159.44)、(242.53±117.16)pg/m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990.01±443.83)、(424.81±161.02)、(310.38±119.5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24、2.15,P=0.028、0.029、0.036)。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两组患者的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在治疗后第14、21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CD4^+/CD8^+比值分别为1.27±0.37、1.31±0.37,均高于常规治疗组1.08±0.31、1.12±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2.08,P=0.047、0.043);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4.3%(4/28),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39.3%(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抑制重度烧伤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烧伤 炎症 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强化治疗
原文传递
相对低热持续作用致大面积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巴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7-288,共2页
患者男,50岁,于2007年1月17日因醉酒后熟睡,末旁火炉持续烘烤数小时,房间失火后被救出,于伤后4h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躯干、四肢散在焦痂创面和基底红白相间创面。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32次/min,呼吸频率24次/mi... 患者男,50岁,于2007年1月17日因醉酒后熟睡,末旁火炉持续烘烤数小时,房间失火后被救出,于伤后4h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躯干、四肢散在焦痂创面和基底红白相间创面。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32次/min,呼吸频率24次/min,血压135/90mmHg(1mmHg=0.133kPa)。实验室检查:血钠149.6mmol/L,肌酐44.5μmol/L,尿素氮4.4mmol/L。入院诊断:火焰烧伤50%TBSA,其中Ⅲ度25%、深Ⅱ度25%TB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持续作用 相对低热 烧伤后 面积 入院诊断 TBSA 实验室检查
原文传递
碱性调宁蛋白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彪 张军 +5 位作者 王凌峰 巴特 孙一凡 侯智慧 陈强 闫增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碱性调宁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6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模... 目的探讨碱性调宁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6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适应性饲养2周后将2组大鼠均制作为深Ⅱ度烫伤模型(以下称为烧伤),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在伤后第7、14、21、28天的创面愈合率,创周切取组织、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碱性调宁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实验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5.6±2.8)d]长于对照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9.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9,P<0.05);在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8±4.6)%、(37.6±7.9)%、(66.3±11.4)%、(85.4±4.8)%,明显小于对照组[(40.8±4.5)%、(62.1±6.7)%、(90.2±9.7)%、(9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9、6.69、4.51、3.87,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14、21天,两组大鼠创面逐渐愈合,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微血管均逐渐增多,且对照组大鼠未愈合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微血管均较实验组增多。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大鼠碱性调宁蛋白在烧伤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43±0.07、1.17±0.11、0.73±0.06、0.77±0.07,均高于对照组大鼠(0.75±0.09、0.60±0.10、0.63±0.06、0.6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8、10.92、3.44、3.10,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大鼠成纤维细胞PCNA在烧伤创面组织中表达分别为654.19±102.80、820.84±112.86、766.68±156.63、232.75±55.37,较对照组(766.85±73.30、1322.22±121.44、1112.35±142.32、740.79±106.9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8.55、4.62、11.94,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细胞凋亡数分别为58.51±10.89、41.53±9.95、27.28±6.58、20.13±4.23,较对照组(30.70±6.41、25.31±5.74、17.46±5.36、15.29±4.10)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3、4.00、3.27、2.32,P值均小于0.05)。结论碱性调宁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增高,可能调控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或)凋亡水平,是糖尿病创面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 伤口愈合 大鼠 成纤维细胞 碱性调宁蛋白
原文传递
补铁对严重烧伤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2 位作者 郝春光 符雪 巴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补铁对严重烧伤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制成背部Ⅲ度烧伤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烧... 目的探讨补铁对严重烧伤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制成背部Ⅲ度烧伤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大鼠每日分2次共喂食15g颗粒饲料(铁摄人量2.4mg/d);补铁治疗组大鼠每日除喂食15g颗粒饲料外,胃内灌入蒸馏水稀释后的硫酸亚铁19.5mg(最终铁摄入量9.6mg/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分别于伤后3、7、14、21d,正常对照组大鼠于同一时相点,抽取静脉血检测红细胞C,b受体(RBC—C,bR)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亚铁嗪直接比色法检测血清铁质量浓度。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1)伤后3、7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C,bR花环率相近(t值分别为1.16和1.53,P值均大于0.05),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28.37~51.09,P值均小于0.01)。伤后14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C,bR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27.59和12.28,P值均小于0.01),单纯烧伤组大鼠RBC—C,bR花环率明显低于补铁治疗组(t=15.32,P〈0.01)。伤后21d,单纯烧伤组大鼠RBC—C,bR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补铁治疗组(t值分别为4.27和6.18,P值均小于0.01),补铁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RBC—C,bR花环率相近(t=1.91,P〉0.05)。(2)伤后3、7d,单纯烧伤组[(14.2±1.0)%和(11.8±0.6)%]和补铁治疗组[(14.2±1.2)%和(11.5±0.5)%]大鼠RBC.IC花环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0±0.9)%和(6.9±1.0)%,t值为19.88~22.07,P值均小于0.01],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IC花环率相近(t值分别为0.18和1.44,P值均大于O.05)。伤后14、21d,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补铁治疗组大鼠RBC—IC花环率[(8.3±0.8)%、(8.8±1.0)%、(8.3±0.6)%,(7.7±0.8)%、(8.0±0.4)%、(8.1±1.6)%]相近(t值为0.15~1.99,P值均大于0.05)。(3)伤后3、7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相近(t值分别为0.94和1.89,P值均大于0.05),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7.00~17.67,P值均小于0.01)。伤后14、21d,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补铁治疗组(t值为14.32~16.31,P值均小于0.01),补铁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相近(t值分别为0.30和1.78,P值均大于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受到抑制,给予补铁干预可使其尽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红细胞 免疫
原文传递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临床综合治疗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彪 巴特 王凌峰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501-503,共3页
目的通过对80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抗休克、抗感染,创面处理,营养疗法,维护... 目的通过对80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抗休克、抗感染,创面处理,营养疗法,维护肠道及其他器官功能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76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呼吸机,合理补液,尽早尽快处理创面,加强营养支持,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吸入性损伤
原文传递
微量泵在重度烧伤合并高血糖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彪 巴特 王凌峰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682-683,共2页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使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治疗重度烧伤合并高血糖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的高血糖得到迅速平稳降低,并维持了稳定的血药浓度,无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胰岛素治疗 微量泵泵入 重度烧伤 高血糖 血药浓度 并发症 副反应 患者
原文传递
应用皮瓣修复足部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贵春 巴特 +2 位作者 王凌峰 闫增强 李全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皮瓣修复足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足部深度(Ⅳ度)烧伤患者45例,入院后及时给予手术清创,评估患者及创面情况,设计带血...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皮瓣修复足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足部深度(Ⅳ度)烧伤患者45例,入院后及时给予手术清创,评估患者及创面情况,设计带血管蒂轴型皮瓣、交腿皮瓣和游离皮瓣等移植,一期修复足部深度烧伤创面,供区采用拉拢缝合、自体皮片移植覆盖。结果 45例患者中41例皮瓣全部一期愈合,4例皮肤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治愈,经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一期应用皮瓣修复足部深度烧伤创面是一种可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足部烧伤部位外形和功能,减少创面愈合时间,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足背动脉-跗外侧动脉双叶皮瓣修复双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三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4 位作者 巴特 荣志东 胡国林 周彪 李全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78-779,共2页
手部外伤常常造成多个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时需要Ⅰ期将多个创面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创面,然后采用皮瓣覆盖,Ⅱ期再行分指手术,手术烦琐、病程长。近年来笔者单位应用足背动脉-跗外侧动脉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双手指皮肤软... 手部外伤常常造成多个手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时需要Ⅰ期将多个创面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创面,然后采用皮瓣覆盖,Ⅱ期再行分指手术,手术烦琐、病程长。近年来笔者单位应用足背动脉-跗外侧动脉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双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跗外侧动脉 皮瓣修复 足背动脉 修复手术 多个手指 手部外伤 移植修复
原文传递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4 位作者 巴特 荣志东 胡国林 周彪 李全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89,共6页
2001年Zuk等首次从吸脂术抽取的脂肪组织悬液中培养出一种间充质干细胞(MSC),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因子作用下可以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分化,命名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此后其逐渐成为各国科学... 2001年Zuk等首次从吸脂术抽取的脂肪组织悬液中培养出一种间充质干细胞(MSC),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的诱导因子作用下可以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分化,命名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此后其逐渐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AD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临床应用情况相似,但在机体中ADSC的储量更丰富,而且获取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整形外科缝合技术及瘢痕康复技术对面部外伤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一凡 路玮 +7 位作者 孙亚凡 王凌峰 蒋文杰 高翔 谷明娟 蔚鹏 孙晶 张旭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面部外伤的患者进行整形外科综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的面部外伤患者52例临床资料,采用充分减张的分层缝合技术、必要的局部改形技术和外伤痊愈后瘢痕的康复治... 目的观察面部外伤的患者进行整形外科综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的面部外伤患者52例临床资料,采用充分减张的分层缝合技术、必要的局部改形技术和外伤痊愈后瘢痕的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创口对位情况、瘢痕与正常皮面的形态、色素沉着情况。结果随访3~6个月,52例患者治疗后面部伤口对位整齐,与周围皮面比较无凹凸不平的畸形,无缝线反应,色素沉着较轻,瘢痕罕有疼痛及瘙痒感觉。结论整形外科缝合技术结合瘢痕康复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使患者获得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损伤 外科 整形 瘢痕 康复
原文传递
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琼 刘玲英 +1 位作者 巴特 周彪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6期469-472,共4页
各种急、慢性创面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及医疗资源带来极大负担,干细胞疗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移植后能够有效修复损伤组织。但由于受到感染、缺氧、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后干细胞存活率低下,无法有效归巢至损伤组织。因此... 各种急、慢性创面发生率较高,给患者及医疗资源带来极大负担,干细胞疗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移植后能够有效修复损伤组织。但由于受到感染、缺氧、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后干细胞存活率低下,无法有效归巢至损伤组织。因此,增加干细胞在体效率对促进创面修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处理干细胞能够改变细胞生物学活性,是提高干细胞在微环境的耐受力以及归巢能力的最佳策略。本文就预处理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伤口愈合 预处理 归巢
原文传递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层膜片对促进裸鼠皮肤缺损愈合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曹胜军 李全 +2 位作者 符雪 邵天喜 周延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膜片对BALB/c-nu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ADSCs,制备成3层的人ADSCs膜片。选择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BALB/c-nu裸鼠36只,建立背部直径为12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膜片对BALB/c-nu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ADSCs,制备成3层的人ADSCs膜片。选择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雄性BALB/c-nu裸鼠36只,建立背部直径为12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裸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覆盖创面;ADSCs膜片组在3层ADSCs膜片移植后使用羊ADM覆盖创面。术后7 d进行组织学评价,测量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术后7、12、17 d,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和创面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从人脂肪组织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化实验证实为ADSCs。经过成膜培养,ADSCs形成3层膜片。术后7 d,ADSCs膜片组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为(456.35±57.05)μ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95.08±38.86)μm(t=5.721,P<0.001)。术后7、12、17 d,ADSCs膜片组创面愈合率[(45.07±1.58)%、(83.29±1.54)%、(98.49±0.85)%]均高于对照组[(29.99±0.90)%、(78.18±1.02)%、(92.3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94、6.777、14.733,P<0.001)。术后7、12、17 d,ADSCs膜片组创面组织EGF表达[(90.32±2.36)pg/ml、(107.84±1.82)pg/ml、(111.93±2.25)pg/ml]均高于对照组[(81.14±2.15)pg/ml、(102.46±2.18)pg/ml、(106.14±2.1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2、4.621、4.630,P<0.001)。结论:人ADSCs膜片能显著加速裸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EGF表达增加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膜片技术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3 位作者 巴特 符雪 李芳 郝春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1-906,共6页
目的探讨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1只昆明小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 目的探讨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1只昆明小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73、CD90、CD105的表达。取1只绵羊,宰杀后取背部皮肤,脱细胞处理和冻融法制备微孔化羊ADM。取36只昆明小鼠,均在背部制备1个直径为12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微孔化羊ADM覆盖创面。术后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将0.2mL的悬浮有1×10^个ADSC的DMEM/F12培养液注人ADSC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将0.2mL的DMEM/F12培养液注入对照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术后12、17d,计算2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术后7、12、17d,背光反向照射下观察2组小鼠创面血管生长情况;术后7、12、17d,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ADSC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并于术后7d测量2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术后12、1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小鼠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以上实验中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1)成脂诱导7d,经油红O染色细胞质可见红色小油滴;成骨诱导21d,硝酸银染色培养基内可见黑色的钙盐沉积。细胞CD73、CD90、CD105、CD34表达率分别为97.82%、99.32%、97.35%、5.88%。细胞鉴定为ADSC。(2)术后12、17d,ADSC组创面愈合率[(78±6)%、(98±3)%]均高于对照组[(60±9)%、(90±4)%,t=4.26、4.46,P<0.01]。(3)术后7d,2组小鼠都无明显的向创面中心生长的血管,但ADSC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已全部覆盖创面;术后12d,ADSC组小鼠创面比对照组血管更加丰富;术后17d,ADSC组小鼠创面可见粗大的血管且贯穿整个创面,对照组也可见粗大的血管生成,但未贯穿创面。(4)ADSC组小鼠术后7d创面已经覆盖肉芽组织但较薄,术后12d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术后17d肉芽组织已被表皮覆盖。术后7d,ADSC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为(0.62±0.05)mm,明显厚于对照组的(0.31±0.04)mm,t=12.27,P<0.01。(5)术后12、17d,ADSC组小鼠创面VEGF的表达[(80.7±2.2)、(102.8±2.6)个/mm^2]均高于对照组[(59.5±2.4)、(81.5±2.6)个/mm^2,t=15.95、14.14,P<0.01]。结论异体小鼠ADSC-微孔化羊ADM可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加VEGF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间质干细胞移植 生物敷料 伤口愈合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脱细胞真皮基质
原文传递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创面11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胜军 丰波 +1 位作者 王凌峰 巴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55-457,共3页
足底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具有皮肤厚、组织致密、移动性小、感觉好、血运丰富等特点。外伤导致的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常合并骨、肌腱的外露,严重影响足部负重、平衡、行走等功能。以往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此类缺损,存在耐磨性差、易溃破的不... 足底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具有皮肤厚、组织致密、移动性小、感觉好、血运丰富等特点。外伤导致的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常合并骨、肌腱的外露,严重影响足部负重、平衡、行走等功能。以往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此类缺损,存在耐磨性差、易溃破的不足,对伤及肌腱、骨质的创面难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修复 足底内侧 负重区 皮肤软组织缺损 创面 皮下软组织 移植修复 移动性
原文传递
自制简易负压封闭引流装置用于大张自体皮移植术后固定44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胜军 王凌峰 巴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6-377,共2页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4例需移植大张自体皮修复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23—62岁,平均38岁。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或剥痂创面24例,深度烧伤和其他外伤后期的肉芽创面11例,功能部位瘢痕增生9例,创面...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4例需移植大张自体皮修复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23—62岁,平均38岁。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或剥痂创面24例,深度烧伤和其他外伤后期的肉芽创面11例,功能部位瘢痕增生9例,创面分布情况:2例位于颈部,14例位于手背部,3例位了腋窝,1例位于会阴部,9例位于膝关节,15例位于足部,面积均小于10%TB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皮移植 术后固定 引流装置 负压封闭 大张 自制 深度烧伤 肉芽创面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体外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彪 屠华雷 +3 位作者 巴特 王凌峰 王淑杰 聂顺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5-360,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用于以下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细胞分为0、10、100、1000ng/mLLPS组,添加相应质量浓度LPS处理12h后,换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液培养,培养6、12、24h,每组收集6孔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LL-37含量。将90个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分为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每组30个。环丙沙星对照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生理盐水配制的菌液;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由生理盐水和2倍生理盐水体积的hUCMSC培养上清液(用MSC培养液培养,下同)配制的菌液;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由生理盐水和2倍生理盐水体积的hUCMSC培养上清液配制的菌液,菌液中加入2μg/mLLL-37抗体2.6μL。培养12、24、48h,每组取10个血琼脂平板培养基,观察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分布情况,测量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读取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计算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和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时环丙沙星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并评定协同效果。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1)培养各时相点,10、100、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0ng/mLLPS组高(t值为11.22~33.36,P值均小于0.01),100、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10ng/mLLPS组高(t值为2.24~18.73,P〈0.05或P〈0.01),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100ng/mLLPS组高(t值为12.46~14.70,P值均小于0.01)。(2)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细菌菌落随时间延长逐渐融合。环丙沙星对照组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变化不大,分别为26、24、23mm。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分别为82、71、68mm和74、59、56mm,明显大于环丙沙星对照组。(3)培养各时相点,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明显大于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和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z值为6.22~6.71,P值均小于0.01);环丙沙星+上清液十LL-37抗体组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明显大于环丙沙星+上清液组(z值均为6.72,P值均小于0.01)。(4)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时环丙沙星的FIC指数分别为0.011、0.032、0.032,0.122、0.350、0.350,即hUCMSC培养上清液对环丙沙星产生了协同抗菌作用。结论hUCMSC能够分泌LL-37且分泌水平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而提高。hUCMSC培养上清液联合环丙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有效降低环丙沙星用量,中和LL-37后,hUCMSC培养上清液的协同抗菌作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抗菌肽类 环丙沙星
原文传递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及防治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丽英 王凌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及烧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菌的"MRSA"、"超级细菌",近几年研究表明这与致病菌形成生物膜有关...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及烧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菌的"MRSA"、"超级细菌",近几年研究表明这与致病菌形成生物膜有关。本文对近几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生物膜形成、耐药机制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生物膜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