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显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带教
1
作者 赵宏伟 冀云涛 +3 位作者 赵佳莉 全静 云宝琴 赵爱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S1期79-81,共3页
目的: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2010年引进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显外科的一项新技术。虽然外科护理学教材还未编入此项教学内容,但因专业的需要此项技术在手显外科已经广泛应用,护理人员对该项技术的作用原理及护理内容... 目的: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2010年引进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显外科的一项新技术。虽然外科护理学教材还未编入此项教学内容,但因专业的需要此项技术在手显外科已经广泛应用,护理人员对该项技术的作用原理及护理内容也已熟练掌握。我院是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对来院实习的护理学生应该教会其掌握该技术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护理。方法:首先通过观看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术中应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技术的作用原理及适应症;其次利用PPT教学法为学生讲解该项技术的相关知识;最后指导学生对术后病人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学生熟练掌握了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手显外科 临床带教
下载PDF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部皮肤缺损植皮后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冀云涛 马利波 +5 位作者 全静 赵佳莉 赵宏伟 云宝琴 侯红梅 赵爱燕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091-1092,共2页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使患者手部的恢复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功能的康复都可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入住我科的80例手外伤伴皮缺损患者,其中40例给予传统换药后...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使患者手部的恢复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功能的康复都可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入住我科的80例手外伤伴皮缺损患者,其中40例给予传统换药后植皮的治疗方法,另外40例植皮前后均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期间对比性地观察两组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创面的愈合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创新,以提高疗效。结果通过两组患者对比性的临床实践,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比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以下优势:(1)可有效清除创面及皮片下方的积血、渗液,使皮片与创面零距离接触,更好地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将皮片感染坏死的风险降到最低。(2)解决了传统治疗方法长期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3)提高了患者对手的外观形态及手部功能恢复的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论通过该项技术的临床实践与观察,获得了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手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性结论,进一步阐明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较传统治疗方法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皮肤缺损 植皮
下载PDF
组织工程肌腱缝合材料及生物力学研究:最优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继宏 温树正 +6 位作者 蔺晓慧 殷超 樊东升 郝增涛 景尚斐 韩超前 王永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48-1952,共5页
背景:肌腱损伤治疗的疗效与缝合材料使用密切相关。目的:综述肌腱缝合材料和肌腱生物力学的发展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与1950年1月至2014年12月Pub Med数据库,检索词为"肌腱,缝合材料,生... 背景:肌腱损伤治疗的疗效与缝合材料使用密切相关。目的:综述肌腱缝合材料和肌腱生物力学的发展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与1950年1月至2014年12月Pub Med数据库,检索词为"肌腱,缝合材料,生物力学;tendon,suture materials,biomechanics"。结果与结论:理想的肌腱修复包括恢复其解剖结构的连续性、力学上的张力强度及生理上的滑动功能,有诸多因素可影响修复效果,其中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的选择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随着肌腱外科缝合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肌腱愈合质量,理想的肌腱缝合首先是有足够的强度避免早期拉断;其次弹性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缝合端形成间隙,影响肌腱愈合,而且对肌腱的强度保护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在进行肌腱外科缝合时应根据缝合方法的不同及缝合线的生物学特点进行最优选择,以促进肌腱的良好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肌腱 缝合材料 生物力学 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Henry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继宏 温树正 +5 位作者 樊东升 郝增涛 景尚斐 韩超前 王永飞 殷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12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Jakim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的12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Jakim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及握力、关节活动度相对健侧的恢复程度.结果 128例在术后3个月内骨折均牢固愈合,无疼痛及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Jakim评分为优良者达到97%;术后1个月,3个月手部握力、腕关节活动度均较健侧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后,手部握力、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均接近健侧水平(P>0.05),仅前臂旋后功能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54.4±21.9)°的旋后角度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稳定性的判断是选择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掌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固定可用于绝大多数的桡骨远端骨折,并且更为可靠、有效、并发症更小;对于明显移位的尺骨茎突基底骨折应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锁定接骨板
下载PDF
尺骨撞击综合征腕骨影像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景尚斐 温树正 +2 位作者 王继宏 杨晨瑗 冀云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尺骨撞击综合征腕关节的影像学改变,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并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的48例怀疑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在Kostas诊断标准基础上,通过腕关节正、侧位片和MR片影像学观察,... 目的探讨尺骨撞击综合征腕关节的影像学改变,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并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的48例怀疑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在Kostas诊断标准基础上,通过腕关节正、侧位片和MR片影像学观察,结合腕关节镜分析尺骨头、月骨和三角骨的改变。结果 48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腕骨信号改变,以月骨尺侧部近端和三角骨腰部最为常见,腕关节镜检查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退变及尺骨头和月骨的软骨退变比率为100%。结论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由于缺少明确的创伤病史,尤其当X线片表现不典型时同其他引起腕关节尺侧疼痛的病因较难鉴别,应用早期MRI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撞击综合征 月骨 退变
下载PDF
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继宏 温树正 +5 位作者 樊东升 郝增涛 景尚斐 韩超前 王永飞 殷超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观察组行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行闭合...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观察组行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愈合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系统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差值。结果患者经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后的优良率(83.53%)显著高于对照组(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周)较对照组(8周)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病情改善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掌侧入路
原文传递
数字化技术在隐动脉皮瓣血供的可视化及其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元智 陆声 +3 位作者 温树正 陈向军 李志军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隐动脉皮瓣血供的可视化及其临床初步应用。方法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尸体标本2具,进行16排多层螺旋cT全身连续扫描,提取大腿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并导入Amira5.4.1软件,对隐动脉结构进行三维...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隐动脉皮瓣血供的可视化及其临床初步应用。方法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灌注的新鲜成人尸体标本2具,进行16排多层螺旋cT全身连续扫描,提取大腿二维灰度.dicom格式图像并导入Amira5.4.1软件,对隐动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确定构建隐动脉皮瓣的范围。对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例(6侧)胫前皮肤缺损、骨外露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将扫描.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14.0软件,对大腿和膝关节血管、特别是膝降动脉和隐动脉进行连续观察,三维表面重建隐动脉并测量,根据患者创面缺损面积进行个性化隐动脉皮瓣三维构建,再应用于临床治疗。结果6例患者获8~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隐动脉的解剖学结构。所有患者显示的皮瓣为主要穿支及主干,隐动脉起点到膝关节间隙的平均距离为(119.2±9.6)mm,隐动脉起点直径平均为(1.5±0.3)mm;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8.0cm×5.0cm~20.0cm×8.0cm;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膝关节屈曲120°~140°伸直0~10°。结论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隐动脉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应用隐动脉皮瓣移植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模型 解剖学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中的表达及红景天对其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继宏 李恒彬 温树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25-1132,共8页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其卡压神经段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及红景天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5),A组为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B组为坐...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其卡压神经段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及红景天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5),A组为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B组为坐骨神经慢性卡压组,采用Mackinnon法建立坐骨神经卡压模型;C组为坐骨神经慢性卡压+红景天干预组,在B组基础上每天对大鼠行2 g/m L红景天溶液灌胃(0.5 m L/100 g),持续2周。术后2、6、10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并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取卡压段坐骨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TGF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结果术后6、10周,A、C组SFI均优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检测示,术后6、10周,B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较A、C组明显降低,远端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示B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有髓神经纤维发生瓦勒变性,胶原纤维增生,而C组经红景天干预后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术后2周,B、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明显少于A组,髓鞘厚度明显大于A组(P<0.05);术后6、10周,B、C组有髓神经纤维数明显多于A组(P<0.05),B组髓鞘厚度明显小于A、C组(P<0.05)。各时间点3组间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示,术后各时间点B组CTGF及Ⅰ、Ⅲ型胶原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卡压损伤可致大鼠坐骨神经发生纤维化病变,CTGF能够干预神经纤维化过程,红景天能显著降低CTGF水平,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卡压综合征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红景天 大鼠
原文传递
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继宏 温树正 +3 位作者 樊东升 郝增涛 景尚斐 韩超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7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促进Ⅱ区屈指肌腱愈合与减少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将Ⅱ区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67例患者80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防粘连膜组(试验组,33例,共39指),术中肌腱吻合完成后,肌腱... 目的探讨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促进Ⅱ区屈指肌腱愈合与减少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将Ⅱ区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67例患者80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防粘连膜组(试验组,33例,共39指),术中肌腱吻合完成后,肌腱断端包以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另一组为无防粘连膜组(对照组,34例,共41指),术中修复屈肌腱后直接缝合皮肤。在术后12周,采用肌腱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价肌腱的功能状况;采用Lovett分级法评价患指屈指肌力。结果两组术后无肌腱再断裂病例出现。在术后12周时,根据TAM系统评定标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9%和7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指屈指肌力恢复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9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结论医用可吸收膜具有促进Ⅱ区屈指肌腱愈合的效果,可有效防止术后肌腱粘连,改善患指主动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医用可吸收膜 屈指肌腱 术后粘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