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1
作者 李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第18期136-136,共1页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思维 创造力
下载PDF
结合生活情趣探索创新体育游戏活动
2
作者 孙亚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第14期223-223,共1页
在实现强国梦的今天,从小学阶段就应该焕发孩子们热爱体育的兴趣.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鼓励同学们探索趣味性体育游戏活动,创设良好的游戏活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让体育教学与具有生活情趣的游戏活动结合,让民... 在实现强国梦的今天,从小学阶段就应该焕发孩子们热爱体育的兴趣.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鼓励同学们探索趣味性体育游戏活动,创设良好的游戏活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让体育教学与具有生活情趣的游戏活动结合,让民间的生活游戏重新焕发光彩,营造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情趣 体育游戏 探索创新
下载PDF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小萍 《中华少年》 2016年第2期51-51,共1页
课堂气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关键,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高,对事物的专注性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在创建良好课堂气氛上下工夫。在新的课程改革... 课堂气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关键,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高,对事物的专注性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在创建良好课堂气氛上下工夫。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教育活动中去,营造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好的课堂气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对语文教学工作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建 课堂气氛
原文传递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其多媒体技术支持
4
作者 瑛琪 《好家长》 2018年第42期145-145,共1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焕发孩子们热爱数学知识的热情,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有效融入生活实践中,营造情趣化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好奇心,进一步强化实施素质教育。围绕教学实践和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焕发孩子们热爱数学知识的热情,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有效融入生活实践中,营造情趣化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好奇心,进一步强化实施素质教育。围绕教学实践和教学对象因势利导,以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切入点,培养小学生探索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信心,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5
作者 郭玮 《中华少年》 2016年第2期12-12,共1页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个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基础性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这项课程当中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个学生必须要接受的基础性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这项课程当中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只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