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叙事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群众
下载PDF
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王兰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形塑着中华民族家国文化。乡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情感纽带、文化认同和生态空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乡愁筑信念,以乡愁谋发展,以乡愁增认同,以乡愁促和谐,以乡愁护家园。“留住乡愁”,不仅可以构建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还可以培壅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责任伦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内涵意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洋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9,共9页
我国官方话语中多次出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根脉传承,是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政治话语表述,也是我国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呈现、动态刻画... 我国官方话语中多次出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根脉传承,是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政治话语表述,也是我国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呈现、动态刻画和同一表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充分的内涵一致性和高度的建设同构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有效地将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建设纳入统一的社会建设工程中,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理念导向和价值判断基础,为族际交往、家庭兴旺和个人成就提供价值积淀和行动指引。重视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负载的内涵意蕴和建设资源,发挥其情感生发、多元塑造和实践指导的功能;加强面向广大群众、抱朴归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体系建设;深化以“家和”理念为核心的民族叙事和民族团结实践,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大家庭 同构建设 话语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校园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学校为例
4
作者 苗师博 何生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校园文化涵盖物质、精神和制度三大建设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教育,校园精神文化...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校园文化涵盖物质、精神和制度三大建设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教育,校园方式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教育。鉴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度拓展、内涵深化及教育力度提升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经验,从营造有形的教育环境、丰富有感的教育内容,以及完善有效的教育体制三个方面,提出校园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牧民行为研究
5
作者 邓欢欢 《北方经济》 2024年第5期70-73,共4页
2021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将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构建人地耦合系统的视角出发,以实现“双碳”为社会发展目标,具体分析... 2021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将在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构建人地耦合系统的视角出发,以实现“双碳”为社会发展目标,具体分析内蒙古牧民行为,提出构建绿色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利用粪砖等减碳路径,适度放牧、恢复草原等增汇路径,并探讨牧民参与碳汇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建立新型的牧区基层管理制度,形成促进牧民综合发展的合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牧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草原碳汇 牧民行为
下载PDF
族群的文化交融及其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7
6
作者 何生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5,共12页
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和抓手,族群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整体上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 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体操作路径和抓手,族群间文化交融有利于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内蒙古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整体上牧民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进一步的微观研究发现,牧区民众对古典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高于西方文化;民众对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给予高度关注,这说明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但牧区民众对草原地区开矿、禁牧政策和移民政策表现出复杂的认同倾向。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蒙古族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呈现出民族群体认同的阶层化差异。从民族交往看,蒙古族微信圈中他族比例较高的群体对古典文化认同较高,汉族微信圈中蒙古族比例较高的对民族文化认同较高,这说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内蒙古牧区 文化交融
下载PDF
新媒介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理论转化与实践破局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洋 何生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61,共7页
新媒介时代为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运行拓展了新兴的空间与即时性互动场域,同时也对当前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共识形成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深度媒介化视域下的现实困境逻辑出发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必须;从媒介和民... 新媒介时代为信息传播、人际互动和社会秩序运行拓展了新兴的空间与即时性互动场域,同时也对当前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共识形成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深度媒介化视域下的现实困境逻辑出发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必须;从媒介和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回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从实践逻辑出发回应新媒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为,以这三重递进思路探析新媒介视域下凝心聚力的困境、转化与破局。为此,落实新媒介平台价值导向与大局观,坚守社会责任底线;着力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育独立思考的理性现代公民;以主流声音抢占大众的意识阵地,塑造生动活泼的媒介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碎片性 公民素养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8
作者 仁钦 王美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5-54,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干部队伍初具规模,起到了领导作用和骨干作用,但是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先后依据党在内蒙古地区干部队伍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干部队伍初具规模,起到了领导作用和骨干作用,但是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先后依据党在内蒙古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内蒙古干部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数量严重不足的状况,系统地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加强了各民族干部的团结,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各项事业做了充分的干部准备,积累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内蒙古 干部队伍 建设
下载PDF
元代蒙古文刻本《彰所知论》——敦煌文书B163:40-1、B163:40-2再考
9
作者 哈斯巴特尔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23,共15页
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63窟出土的2叶畏兀体蒙古文刻本残件B163:40-1和B163:40-2,可根据两者纸张、刻印文字等的相似之处判断它们同属一个文献。B163:40-1残存汉字音译的梵语文献名称“尼牙八剌呵沙”,与元帝师八思巴所著《彰所知论》的梵... 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63窟出土的2叶畏兀体蒙古文刻本残件B163:40-1和B163:40-2,可根据两者纸张、刻印文字等的相似之处判断它们同属一个文献。B163:40-1残存汉字音译的梵语文献名称“尼牙八剌呵沙”,与元帝师八思巴所著《彰所知论》的梵语名称Jneya prakasa高度吻合,其他文字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所藏蒙古文《彰所知论》晚期抄本的内容存在吻合,由此可确定这两张残片所存内容属于《彰所知论》第二品“情世界品”。两残片的认定说明,有元一代,《彰所知论》蒙古语译本既有八思巴字刻本,也有畏兀体蒙古文刻本,可见该文献在元代有较高的流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北区 蒙古文刻本残件 八思巴 《彰所知论》
下载PDF
北部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志彧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6,共5页
在中国辽阔疆域内生活着众多民族,边疆地区尤其是陆域边疆地区既是中国疆域的外围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就北部边疆而言,这里是以游牧见长的诸草原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历史上,这些草原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流互动过程中,... 在中国辽阔疆域内生活着众多民族,边疆地区尤其是陆域边疆地区既是中国疆域的外围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就北部边疆而言,这里是以游牧见长的诸草原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历史上,这些草原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流互动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一、历史渊源。中华文明或者说中国历史是由中国疆域内的所有民族共同缔造的,此处所说的所有民族是包括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疆域之内,但后来消亡或远徙他地的民族在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边疆 中国疆域 交流互动 草原民族 理论与实践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原王朝
原文传递
内蒙古农村牧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研究
11
作者 苏丽娜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8期565-570,共6页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的分析,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地区医疗卫生健康水平高质量发展。方法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17—2021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综合技术效率...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的分析,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地区医疗卫生健康水平高质量发展。方法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17—2021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分析不同时期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供给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构建Tobit模型对影响内蒙古农村牧区综合技术效率的外部影响因素作出实证分析。结果 静态分析,2021年内蒙古地区仅有1个盟市综合技术效率为1.000,其余11个盟市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动态分析,全要素生产指数平均值为1.294,2017—2021年间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内蒙古地区各盟市农村牧区卫生资源供给效率仍需不断提升,应合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规模,促进区域城乡间医疗卫生资源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 供给效率 农村牧区 内蒙古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内蒙古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提升研究
12
作者 苏丽娜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10期723-728,760,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2013—2022年内蒙古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为提升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13—2022十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值,分析不同时期所处的规模报酬阶... 目的通过分析2013—2022年内蒙古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为提升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2013—2022十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值,分析不同时期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并构建Tobit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分析。结果空间维度上,2022年内蒙古地区有五个盟市综合技术效率为1.000,且规模报酬最佳,其余七个盟市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时间维度上,全要素生产指数的平均值为0.979,2013—2022年间效率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外部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有利于供给效率水平的提高,人均GDP、财政支出分权呈负相关影响,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虽有影响但关系不显著。结论内蒙古地区各盟市间资源供给效率仍存在地区差异,应合理配置区域公共卫生资源供给,积极完善公共卫生资源供给制度,加快提升地区人才资源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资源 供给效率 内蒙古地区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研究
13
作者 苏丽娜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4年第5期672-67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的分析,进一步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基于201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DEA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Malmquist指数...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的分析,进一步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基于201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DEA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公共卫生资源供给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供给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有5个盟市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规模报酬达到最佳,其余7个盟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小于1。2013—2022年,综合效率(0.991)、纯技术效率(0.994)、规模效率(0.997)的均值表明,资源投入和产出不相匹配,纯技术效率是驱动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幅度在0.832~1.365之间,区间均值为0.979,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技术进步是制约其提升的主要原因。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各盟市资源供给效率仍存在差异,应优化公共卫生资源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财政供给资金、建设“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资源 供给效率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内蒙古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生海 李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6-212,共7页
民族团结教育在新时期被寓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之中,这是我国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重大创新。厘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在当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在新时期被寓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之中,这是我国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重大创新。厘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在当前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内蒙古应更新教材、丰富教育形式、联动多元建设主体、增进教育落地性的建议,并认为通过建设共有的文化符号和利用当地雄厚的资源,能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社会生态,激发磅礴的奋斗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内蒙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以中国式现代化书写内蒙古绿色发展新篇章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生海 《前沿》 2023年第6期37-47,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为内蒙古绿色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内蒙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内蒙古森林面积全国第一,草原面积全国第二,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同时,内蒙古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为内蒙古绿色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内蒙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内蒙古森林面积全国第一,草原面积全国第二,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同时,内蒙古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生态禀赋的劣势与历史“欠账”并存,各层级治理协同能力差,科技推动力有限,缺乏对外合作机制。内蒙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于国情、区情、民情,以科技为先导,精准施策,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驱并进,实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共赢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内蒙古 绿色发展
下载PDF
甘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审思与破局——基于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视角
16
作者 马桂芬 苗师博 徐娜力 《开发研究》 2024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甘肃作为特色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甘肃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甘肃作为特色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甘肃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然而由于特殊地理因素和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实现甘肃农业现代化尚存优化空间。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业装备5个维度即5个一级评价指标检视甘肃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审思限制甘肃农业发展的原因,提出甘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实现了用权重数字表示的定量分析和深入理论的质性研究,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影响甘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现代农业 评价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17
作者 李元 罕德宝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年第3期94-99,共6页
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作为现代草原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牧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草原生态生产监测与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发展及应用水平仍显滞后。聚焦草原生态... 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作为现代草原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牧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草原生态生产监测与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发展及应用水平仍显滞后。聚焦草原生态与生产活动的数字化进程,从国家层面和内蒙古自治区层面深入剖析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针对目前草原生态数字化建设存在的诸多局限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发展草原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草原生产 数字化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清代盛京兵部邮驿职能初探
18
作者 徐嘉聿 《满族研究》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盛京兵部的邮驿系统是指清代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区以驿站为核心的信息传递、物资转运和人力资源调配等共同构成的官方行政体系。盛京地区既是清朝统治的后方基地,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为有清一代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盛京兵部系... 盛京兵部的邮驿系统是指清代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区以驿站为核心的信息传递、物资转运和人力资源调配等共同构成的官方行政体系。盛京地区既是清朝统治的后方基地,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因此为有清一代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盛京兵部系陪都五部之一,其邮驿系统在各种政治军事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职能对清代盛京地区的基层治理与东北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 盛京兵部 邮驿 边疆安全
下载PDF
北方牧区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理论初探
19
作者 邓欢欢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92-95,共4页
北方牧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中还存在市场机制不成熟、信息不对称使得利益分配不均衡、企业和民众缺乏参与意愿等问题。北方牧区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仍需完善,据此提出设立合适的监管机... 北方牧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中还存在市场机制不成熟、信息不对称使得利益分配不均衡、企业和民众缺乏参与意愿等问题。北方牧区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仍需完善,据此提出设立合适的监管机构、合理确定碳排放主体和配额、建立碳排放核查和报告机制、设计科学的碳排放交易规则、建立高效的碳市场交易平台和鼓励碳市场参与者的创新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牧区 碳交易 市场理论
下载PDF
清代内蒙古东部地区垦地与地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昌图额尔克和库都力二地为例
20
作者 乌云格日勒 夏文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9,共9页
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面积游牧地的开垦完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此时也是清廷三番五次发布开垦禁令时期。该旗开垦的启动和推进,始终伴随有朝廷批准、官方监督等各种官方文献记录在案。其中,不仅有大臣专门奏折,有些内容还被载... 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面积游牧地的开垦完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此时也是清廷三番五次发布开垦禁令时期。该旗开垦的启动和推进,始终伴随有朝廷批准、官方监督等各种官方文献记录在案。其中,不仅有大臣专门奏折,有些内容还被载入《清实录》;针对该旗的开垦条例,更是重墨写入典章制度类官书之中。论文围绕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开垦问题,重点讨论在满、汉、蒙古文文书之中记录不一的标志性地名——昌图额尔克和库都力,解答二地名书写不一的原因,陈述地名研究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内蒙古东部 垦地 地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