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5
1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郦道元全面清理并继承了前人有关山水审美的成果,在理论上肯定了山水审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第二,郦道元不是孤立地描写山水,而是将其放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加以表现,在自然景观... 《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郦道元全面清理并继承了前人有关山水审美的成果,在理论上肯定了山水审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第二,郦道元不是孤立地描写山水,而是将其放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加以表现,在自然景观中往往有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第三,《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山水文学
下载PDF
古汉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
2
作者 郭志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5-126,共2页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发生密切联系。古代汉语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介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但是对现代汉语仍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介词用法 介词结构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琪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疾病意象” 文学美学 隐喻
原文传递
试论我国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寒娥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31-133,共3页
传媒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我国大众传媒的兴盛是大众文化兴起的主要缘由。大众传媒承载并传播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即构成了我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发展
下载PDF
古代作家的“心战”及其价值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1-7,共7页
心战,即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人头脑中的矛盾冲突。古代作家的心战,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作者分身和直抒胸臆。心战通常是在人生逆境时发生的,心战的过程既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作家人格精神的严峻考验。道家和佛家否定价值... 心战,即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人头脑中的矛盾冲突。古代作家的心战,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作者分身和直抒胸臆。心战通常是在人生逆境时发生的,心战的过程既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作家人格精神的严峻考验。道家和佛家否定价值选择,不但在逻辑上是悖论,在实践上也是作法自毙,其目的是在全生远祸。因而同样是人格精神的体现。价值选择不仅决定着作家的人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战 作者分身 价值选择 人格精神
下载PDF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25-29,共5页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犹太人 生存境遇
下载PDF
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通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辰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5-68,共4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东西方两部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美学、文学理论专著。二者的美学、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是比较深刻的,都能从美学高度来认识文学活动,并提出相近的美学原则。其原因在于:二人具有相近...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东西方两部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美学、文学理论专著。二者的美学、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是比较深刻的,都能从美学高度来认识文学活动,并提出相近的美学原则。其原因在于:二人具有相近的文化环境、人生道路和思想倾向。二人共同或相通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世界总体文学的普遍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诗学》 美学原则 文学理论 相通 世界文学
下载PDF
孟浩然的山水游历及其诗作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建新 《集宁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孟浩然偏爱舟行,一生多次出游,“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故其山水诗多写水上、水边之景,清旷淡远、自然高妙,由于心志淡泊,诗艺高超,充分提炼语言、净化语言,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比起... 孟浩然偏爱舟行,一生多次出游,“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故其山水诗多写水上、水边之景,清旷淡远、自然高妙,由于心志淡泊,诗艺高超,充分提炼语言、净化语言,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比起盛唐其他诗人更显得明净单纯、晶莹剔透。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他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山水诗 清淡
下载PDF
“山水惊知己”命题的美学意义
9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6,共3页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山松 知己 美学命题 山水审美
下载PDF
金圣叹小说创作心理论初探
10
作者 齐鲁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55-61,共7页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体系系统而完备,美学内涵丰富而深刻,尤为可贵的是对小说家的创作心理进行了全面地理论探讨。文章认为金圣叹的小说是小说家心智的创造物,“因文生事”之“生”即为创造之意,“文”是小说家追求的美学目标。金圣...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体系系统而完备,美学内涵丰富而深刻,尤为可贵的是对小说家的创作心理进行了全面地理论探讨。文章认为金圣叹的小说是小说家心智的创造物,“因文生事”之“生”即为创造之意,“文”是小说家追求的美学目标。金圣叹从小说家的智能结构、认知结构以及临文动心的心理状态等诸方面,论述了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阐发了可贵的理论见解,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小说家 创作心理 智能结构 认知结构 临文动心
下载PDF
也说仿词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海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3-124,共2页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成分 ,其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不断发生的规律。仿拟造词不仅是现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完善自己的表达功能 ,提高自己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仿词的出现既是一种文...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成分 ,其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不断发生的规律。仿拟造词不仅是现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完善自己的表达功能 ,提高自己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仿词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又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成为文化语言学研究者们关注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词 汉语 创造 语言
下载PDF
“法”字新释
12
作者 张立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17-118,120,共3页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所释“法”的意义为 :“法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 ,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 去。”这一意义历来被人们认可 ,但将其看作“法”的本义似乎有失偏颇。本文试从字源角度对“法”的本义作一考证 ,并从文化角度进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所释“法”的意义为 :“法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 ,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 去。”这一意义历来被人们认可 ,但将其看作“法”的本义似乎有失偏颇。本文试从字源角度对“法”的本义作一考证 ,并从文化角度进一步阐释许慎所释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