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创新——基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 |
塔娜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6 |
4
|
|
2
|
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认识——以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为例 |
尹正阳
|
《新闻论坛》
|
2017 |
0 |
|
3
|
记忆、书写与想象:内蒙古百年话剧中的民族交融研究 |
王苹
郭俊志
|
《阴山学刊》
|
2024 |
0 |
|
4
|
专业硕士少数民族班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为例 |
冯福林
王俊玲
冯译萱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5
|
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与写作能力路径研究——以内蒙古大学写作课教学实践为例 |
王苹
|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6
|
乌兰夫的教育思想与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教育 |
吴栓虎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7
|
卓越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以内蒙古大学为例 |
李艳茹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1
|
|
8
|
大学生SNS中的地域信息传播“部落化”——以人人网内蒙古用户为例 |
张保
|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
0 |
|
9
|
实现新闻和传播价值的最大化--内蒙古日报社“70年大庆”报道评析 |
刘春
乌琼芳
刘艳婧
|
《新闻论坛》
|
2017 |
0 |
|
10
|
抒情的时间、哲理的空间和“幸福”的诗学——散论内蒙古诗歌的十年苍茫 |
鄢冬
|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
2023 |
0 |
|
11
|
互动与交融:内蒙古区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构关系”组织传播学分析 |
张高硕
|
《西部广播电视》
|
2022 |
0 |
|
12
|
内蒙古主流媒体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报道为例 |
刘艳婧
高炜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5
|
|
13
|
本地扶贫报道如何做深做精——评第二十七届内蒙古新闻奖获奖作品《57个红手印留下的扶贫干部》 |
刘艳婧
塔娜
|
《新闻论坛》
|
2019 |
1
|
|
14
|
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新闻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基于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媒体的考察 |
郑保卫
陈玉文
刘艳婧
|
《新闻论坛》
|
2013 |
1
|
|
15
|
内蒙古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简论 |
魏永贵
赵富荣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6
|
《内蒙古日报》健康传播报道分析 |
王丽超
高炜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6 |
1
|
|
17
|
内蒙古民族文化区外传播效果调查 |
刘艳婧
|
《新闻论坛》
|
2019 |
2
|
|
18
|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 |
刘艳婧
|
《新闻论坛》
|
2020 |
2
|
|
19
|
内蒙古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模式改革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 |
陈硒
|
《语文学刊》
|
2016 |
1
|
|
20
|
内蒙古地方媒体民族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
刘艳婧
|
《东南传播》
|
2017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