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辩证唯物主义在信息高科技时代的新发展
- 1
-
-
作者
何毓德
王登云
郎补娥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8,共7页
-
文摘
我国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技术和实践融为一体,使信息实践上升到电脑智能化的信息实践的新水平。以智能化信息实践为特点的哲学熵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将有助于电子控制信息技术和哲学信息范畴的规范化研究,消除对信息认识的混乱;
-
关键词
智能化信息实践
哲学信息范畴
认识论的信息化
-
分类号
B0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工具理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2
-
-
作者
麻海山
塔娜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思想教研部
-
出处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5期91-93,共3页
-
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国文化建设中理性维度探索>(NJ0513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构成西方现代性主要内涵的工具理性,促发了科学与技术的繁荣和昌盛。当前中国现代化最主要的也是最急需的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这一点在文化层面上就表现为工具理性的缺失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工具理性化。
-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传统文化
现代化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
- 3
-
-
作者
麻海山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2期13-14,共2页
-
文摘
唯物史观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就在于历史条件的具备,哲学自身的逻辑进展。唯物史观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创造,而且是历史进步、理论发展的必然,因此,唯物史观是科学真理。
-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产生
必然性
-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贯彻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4
-
-
作者
呼吉图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0-72,共3页
-
文摘
在新时期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发挥其政治、思想教育功能 ,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就必须贯彻和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三个代表”高校
思想教育
创造精神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品德在做人、成才、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 5
-
-
作者
门里牟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1期157-159,共3页
-
文摘
品德在做人、成才、创造中处于首要地位。在教育方针中 ,也是德育为首。它对做人、成才、创造起灵魂、统帅、导向作用。品德是做人、成才、创造的首要内在因素 ,它制约着做人、成才、创造的发生和发展。
-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做人、成才、创造
地位和作用
-
分类号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西安事变前后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及其中的历史思考
- 6
-
-
作者
刘长梅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49-54,共6页
-
文摘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曾有过两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进了革命的历史进程。其中,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4页)而西安事变的爆发对此次国共合作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温西安事变前后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转变而达成合作的历史,并从中进行反思。
-
关键词
国民党
国共两党
西安事变前后
第二次国共合作
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思考
蒋介石
中华民族
“左”倾关门主义
-
分类号
K26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变化探析
- 7
-
-
作者
常彦萍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S1期203-205,共3页
-
文摘
改革开放20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进取性精神品质和创造性精神品质有了很大进展,而协调性精神品质却出现了退步。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教化作用;
-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人
精神世界
变化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从当代自组织理论看《哲学笔记》几个根本观点的发展
- 8
-
-
作者
何微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3-18,共6页
-
文摘
列宁未见到《自然辩证法》,但在科学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恩格斯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和“电子”的“物质的深邃的无限性”重要原理。这是对恩格斯宇宙物质“总体”演化观的发展,为当代辩证物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物质自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跨学科的自组织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生物物理学等等综合学科)围绕基础科学和高科技对宏观和微观物质层次白组织机制的新发现不仅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容,而且构成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整体自组织功能研究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
-
关键词
《哲学笔记》
自组织理论
唯物主义
机器信息
耗散结构理论
-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