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干细胞的特征与烧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彪 王凌峰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创面修复 烧伤治疗 皮肤表皮细胞 器官功能损伤 角质形成细胞 组织特异性 瘢痕过度增生
下载PDF
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及处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刚(综述) 王凌峰(审校)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08年第8期514-516,共3页
烧伤创面处理贯穿于烧伤救治的全过程,及时、有效的创面治疗是提高治愈率、改善病员的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烧伤面积小于50%TBSA的中小面积烧伤约占病员总数的93%,这类患者多数以深Ⅱ度和混合度烧伤为主,并且多位于面颈和手部等特... 烧伤创面处理贯穿于烧伤救治的全过程,及时、有效的创面治疗是提高治愈率、改善病员的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烧伤面积小于50%TBSA的中小面积烧伤约占病员总数的93%,这类患者多数以深Ⅱ度和混合度烧伤为主,并且多位于面颈和手部等特殊部位,对创面愈合质量要求较高。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网状层,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残存,依赖上皮增殖可形成上皮岛,如不发生感染,可融合修复。但大多数愈合后遗留瘢痕,影响外观及功能。因此,提高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水平已成为烧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创面 创面微循环 中小面积烧伤 愈合质量 混合度烧伤 烧伤救治 创面处理 高治愈率
下载PDF
联合用药对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凌峰 张丽华 +7 位作者 孟昭彦 于庆萍 高柏青 巴特 王晓冬 马文慧 李跃宇 张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依诺沙星、阿米卡星与临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体外联合的抗菌活性。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烧伤病房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采用棋盘...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依诺沙星、阿米卡星与临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体外联合的抗菌活性。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烧伤病房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2006年1~12月在烧伤病房采集的3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应用效应。结果6年间我院烧伤病房共分离出652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478株,占73.3%,革兰阳性(G+)球菌174株,占26.7%。检出最多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49株,鲍曼不动杆菌149株。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研究提示: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分别与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联合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发生协同的比率,环丙沙星组分别为36.4%、30.3%、27.3%、33.3%,依诺沙星组分别为24.2%、27.3%、18.2%、27.3%。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所有的联合均无拮抗作用。结论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发生协同的比率高于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组发生协同的比率大于依诺沙星组,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种类越多,联合用药发生协同的比率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烧伤 Β内酰胺类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凌峰 王宏 +10 位作者 史二栓 巴特 张军 刘和平 荣志东 胡国林 曹胜军 侯智慧 张炜 王淑杰 孙一凡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使用指背逆行皮瓣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尸体手4只,死婴手6只,经乳胶血管灌注,观察手指的动脉、静脉分布。在尸体手指背侧设计10个逆行皮瓣,蒂部在手指远端的一侧,皮瓣范围3cm×1.5cm,将泛影葡胺加墨汁加... 目的研究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使用指背逆行皮瓣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尸体手4只,死婴手6只,经乳胶血管灌注,观察手指的动脉、静脉分布。在尸体手指背侧设计10个逆行皮瓣,蒂部在手指远端的一侧,皮瓣范围3cm×1.5cm,将泛影葡胺加墨汁加压注入桡动脉,肉眼观察皮瓣的颜色变化,X线造像观察皮瓣内血管显影情况。在手指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22例手指烧伤、外伤患者,应用了27个指背逆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皮肤缺损伴有肌腱、指骨、指关节外露创面,皮瓣范围(1~5.5)cm×(1~3)cm,长宽比例(1~2.5):1。结果解剖学研究见手指动脉间有多方位、层次交错的吻合,静脉间相互吻合成网,保证了手指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指背逆行皮瓣的蒂部可见有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分支,灌注后可见皮瓣内静脉即刻充盈黑染,说明实验皮瓣已完成"血液"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循环过程,皮瓣X线造像显示整体透光度减低,皮瓣内有血管显影。本组临床移植的27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诊6~12个月,远期效果满意。结论指背逆行皮瓣的血液供应来源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分支,皮瓣内有丰富的静脉并与指腹侧静脉形成网状交通,保证了皮瓣的血液回流。指背逆行皮瓣可以较好地满足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需要,特别是对手指远端、小指末节尺侧、拇指末节桡侧等使用局部皮瓣修复困难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 皮肤缺损 血管 皮瓣
原文传递
中暑合并重度烧伤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凌峰 曹胜军 +6 位作者 巴特 周彪 张军 侯智慧 王志刚 李俊亮 段霞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2期91-92,共2页
关键词 重度烧伤 中暑 大小便失禁 胃内容物 入院检查 躁动不安 对光反射 颈项强直
原文传递
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凌峰 王宏 +8 位作者 史二栓 巴特 张军 刘和平 侯智慧 胡国林 荣志东 曹胜军 孙一凡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成人尸体23具(46侧下肢),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肉眼解剖观察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动脉及其吻合支的分布及关系。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成人尸体23具(46侧下肢),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肉眼解剖观察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动脉及其吻合支的分布及关系。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应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cm×42cm,最小为8cm×12cm。其中皮瓣远端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4例。修复皮肤缺损范围最大面积为15cm×30cm,最小为5cm×8cm,术中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或在皮瓣断蒂时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术后对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常规使用皮瓣助活仪,19-28d断蒂。结果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主要以皮下筋膜血管和肌间隙血管供血,多个节段性筋膜皮支相互间存在吻合接力,形成在浅、深筋膜的“纵行血管桥接”。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无花斑,皮瓣皮肤感觉断蒂2-4周有痛温触觉,但不灵敏,或有感觉过敏现象。16-24周痛温触觉逐渐灵敏,感觉接近或恢复正常,感觉过敏消失。随访6-12月患者能正常行走,未发生破溃,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下肢巨大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效果好。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需使用皮瓣助活仪保障皮瓣远端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内侧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间歇式正压
原文传递
烧伤感染的细菌学调查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宏 蔡金东 侯智慧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种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从而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13例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及痰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分离检出细菌306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 目的探讨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种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从而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13例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及痰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分离检出细菌306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234株,占76.47%,革兰阳性(G+)球菌72株,占23.53%。前五位分别为:胞曼不动杆菌72株(23.53%),铜绿假单胞菌54株(17.6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11.76%),大肠埃希菌19株(6.21%),肺炎克雷伯杆菌17株(5.56%)。上述162株G-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75.00%,敏感较高的常见抗生素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阳性球菌的58.33%,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85.71%,敏感度较高的常见抗生素有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结论近年来我单位细菌感染仍以G-菌为主,其中胞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应提高警惕。不论阴性杆菌还是阳性球菌,其耐药率均较高,提示必须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菌学 耐药性 抗生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