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病变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磊 牛啸博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8-11,38,共5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和软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SCB)进行性退变为特征的全关节疾病(包括滑膜、半月板、韧带、肌腱和关节脂肪垫等),研究证明在OA的进展中伴随着软骨基质的丢失、潮线的...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和软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SCB)进行性退变为特征的全关节疾病(包括滑膜、半月板、韧带、肌腱和关节脂肪垫等),研究证明在OA的进展中伴随着软骨基质的丢失、潮线的复制、钙化软的前移、软骨下骨的微损伤、骨髓病变、囊肿的发生以及骨的代谢失衡。这些病理改变不仅影响了关节的正常力线结构,还增加了关节内异常的分子信号交流,引发关节的疼痛以及变性。本文就AC和SCB的病理改变和其机制进行综述,分析骨与软骨、与OA发展的潜在联系,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 软骨下骨 骨软骨单元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功能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峻 柳剑 +2 位作者 黄野 王永成 常青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934-938,共5页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anteromedial osteoarthritis,AMOA)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1-2]。UKA术后膝关节运动学与自然膝关节的运动学相似,术后功能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严...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anteromedial osteoarthritis,AMOA)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1-2]。UKA术后膝关节运动学与自然膝关节的运动学相似,术后功能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是获得满意临床结果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前交叉韧带 临床结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适应证 术后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张章 齐岩松 徐永胜 《中国医药》 2016年第5期712-716,共5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28例,均进行关节镜检查并行相应滑膜瘢痕组织切除、软骨面修整、微骨折处理治疗.比较...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28例,均进行关节镜检查并行相应滑膜瘢痕组织切除、软骨面修整、微骨折处理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l、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以及术前和术后12个月前抽屉应力位X线片距骨前移距离.记录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下可见单纯滑膜炎4例、胫骨和/或距骨软骨损伤11例、滑膜炎合并纤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撞击综合征13例.失访3例,25例患者术后随访12~25个月.术后1、3、6、12个月踝-后足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80.3±6.8)、(82.5±2.3)、(83.7±1.9)、(83.9±3.4)分比(53.2±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5、20.22、21.20、19.38,均P<0.05).术后12个月距骨前移距离明显小于术前[(3.7±0.3) mm比(14.8±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术后12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正常、6例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4例行走距离超过5 km后仍出现患踝疼痛并肿胀、1例自觉症状与术前无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结论 踝关节镜技术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不适症状可明显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 踝关节 关节镜 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固定与骨溶解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杰 徐永胜 +2 位作者 王伟 汪锋 吕龙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5期51-53,6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固定与骨溶解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11月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术者28例30髋。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髋,年龄38~80岁,平均66岁。分别将金属头...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固定与骨溶解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11月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术者28例30髋。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髋,年龄38~80岁,平均66岁。分别将金属头与金属臼组合、金属头与高分子聚乙烯臼组合、陶瓷头与高分子聚乙烯臼组合、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设为A、B、C、D四组,每组10髋。手术中取假体周围磨损颗粒及周围各组织,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颗粒分布及其周围的组织细胞学反应。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在OLYMPUS-BX51镜下将组织切片分成若干个视野,测量每个视野中小梁骨面积﹙bone area,BA﹚和该视野组织总面积﹙totaltissue area,TTA﹚,并计算BA/TTA比值。所得数据在各处理组间进行比较,以方差分析法作显著性检验﹙a=0.05﹚。结果 A、B、C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0.05﹚,说明A、B、C组均明显抑制周围网织骨形成,并有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及假体周围磨损颗粒除可激活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产生骨溶解外,还可抑制网织骨形成。其造成的人工髋关节假体—骨界面骨重建障碍可能是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可能是磨损颗粒刺激下细胞因子介导的骨—假体界面骨代谢异常在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磨损颗粒 假体固定 骨溶解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常青 吕龙 徐永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461-1464,共4页
从最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至今已有50年历史了.随着重建手术飞速发展,THA已成为最为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术之一[1,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晚期和严重髋关节病变... 从最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至今已有50年历史了.随着重建手术飞速发展,THA已成为最为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术之一[1,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晚期和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卧床并发症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严重并发症 感染 血栓栓塞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兴华 吕龙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S5期11-14,共4页
自从Charnley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做出贡献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广泛开展,成为治疗髋关节严重病变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生物力学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将对已经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生... 自从Charnley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做出贡献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广泛开展,成为治疗髋关节严重病变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生物力学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将对已经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生物力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生物力学 置换术
下载PDF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伟 徐永胜 吕龙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57-263,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0年至今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2例32膝(导航组);自200...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0年至今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2例32膝(导航组);自2000年至今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满足配对条件的病人中随机抽取40例62膝(机械组),全部9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病人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X线资料、软组织平衡、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髋膝踝经线(mFTA)、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术后24h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几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假体位置角度的比较上α、β、γ、δ及Q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导航组的分布更类似于标准正态分布;取值较为集中,极值范围小。结论:红外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出血少、不干扰股骨髓腔、下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够恢复下肢的机械轴线,假体位置安装更为准确,软组织平衡更佳,避免了髌-股关节并发症,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计算机辅助 红外线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非影像导航与传统关节镜下ACL重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伟 徐永胜 吕龙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通过介绍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规划及手术操作方法,探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对辅助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股骨、胫骨隧道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并与传统关节镜重建术... 目的:通过介绍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的术前规划及手术操作方法,探讨红外线计算机导航对辅助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中股骨、胫骨隧道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并与传统关节镜重建术式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分析同期2015-01~2016-06期间,选取符合ACL损伤入组条件病人70例,按照病人入院号末尾数字奇偶随机分为:导航组与传统组,术后分别测量两组X线片的胫骨隧道与股骨隧道位点,行Lachman和KT-1000试验稳定性检查,并采用Lysholm、Tegner,IKDC评分及膝关节ROM对比,评价膝关节功能及运动水平。结果:术后标准X线片测量,分别行两组病人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位点统计学处理,数据显示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航组标准差小于传统关节镜组,红外线计算机导航辅助下ACL手术组数据更接近解剖重建ACL位置。Lachman试验、KT-1000试验、Lysholm、Tegner评分及膝关节RO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线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通过导航下膝关节解剖标志运动学数据注册,确定骨道解剖学位点进行手术,该方法定位股骨、胫骨隧道位置精确,术后疗效评价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红外线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 算机辅助
下载PDF
红外线计算机导航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伟 徐永胜 吕龙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29-132,F0003,F0004,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0年至今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2例32膝(导航组);自200...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初步临床结果,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10年至今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2例32膝(导航组);自2000年至今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满足配对条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62膝(机械组),全部9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X线资料、软组织平衡、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髋膝踝径线(mFTA)、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几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假体位置角度的比较上α、β、γ、δ及Q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导航组的分布更类似于标准正态分布;取值较为集中,极值范围小。结论:红外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出血少、不干扰股骨髓腔、下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够恢复下肢的机械轴线,假体位置安装更为准确,软组织平衡更佳,避免了髌-股关节并发症,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计算机辅助 红外线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齐岩松 吕龙 徐永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年第S8期39-41,共3页
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其发病初期表现为关节软骨的老化。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膝关节受累最为常见。因为骨关节炎并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常不像其他疾病一... 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其发病初期表现为关节软骨的老化。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膝关节受累最为常见。因为骨关节炎并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常不像其他疾病一样受到重视,易被忽略而未能及时治疗。骨关节炎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和不便,最终会导致关节强直,丧失劳动能力。之前骨关节炎得不到及时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对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估方法。当前,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直接地、客观地显示软骨的结构,且无损伤性,患者易于接受;同时MRI可以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现已成为国际上临床诊断早期OA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研究
11
作者 付金乐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512-513,共2页
目的:对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骨科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23例,15例患者行肘外切口,8例患者行肘外侧并肘内侧手术入路,粉碎性桡骨小骨头骨折采... 目的:对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骨科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23例,15例患者行肘外切口,8例患者行肘外侧并肘内侧手术入路,粉碎性桡骨小骨头骨折采用微型螺钉联合EC医用胶固定,冠状突骨折采用螺钉加以固定。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后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损伤性关节炎,患肘经活动疼痛感较为明显;4例患者有桡背侧2个手指麻木,本组患者均行外侧副韧带、伸肌总键修复;肘关节屈伸度平均117度,Mayo评分优16例,良6例,可1例。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以重建肘关节同心圆中心复位以及稳定性为重点进行治疗可提高并保证患者预后,同时注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脱位 尺骨冠突骨折 桡骨头骨折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人尿源性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影响
12
作者 王伟 徐永胜 吕龙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人尿源性干细胞(hUSCs)骨向分化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提取hU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CD29、CD90、CD73、CD44、CD34及CD45;利用10-7~10-5mol/L浓度的BMP2干预hUSCs,Western blot检测骨...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人尿源性干细胞(hUSCs)骨向分化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提取hU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CD29、CD90、CD73、CD44、CD34及CD45;利用10-7~10-5mol/L浓度的BMP2干预hUSCs,Western blot检测骨性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利用基因沉默干扰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si-AMPK),并检测骨性标志物表达。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将细胞附着在骨织工程修复支架β-磷酸三钙(β-TCP)植入颅骨缺损模型,1个月后micro CT检测新骨体积和新骨厚度并利用病理学观察新骨结构。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USCs高表达CD29、CD90、CD73、CD44,低表达CD34、CD45;并且BMP2在10-6mol/L对hUSCs具有最佳促进成骨效果。Western blot显示,si-AMPK能有效抑制BMP2诱导的骨性标志物ALP和Runx2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BMP2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而si-AMPK能有效抑制新骨形成。结论BMP2在体内外均能有效促进hUSCs骨向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途径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人尿源性干细胞 颅骨缺损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
下载PDF
青少年急慢性髌骨脱位中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类型的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飞 齐岩松 +3 位作者 徐永胜 包呼日查 王永祥 魏宝刚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APD)与慢性髌骨脱位(chronic patellar dislocation,CPD)患者中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股骨滑车解剖形态... 目的对比研究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APD)与慢性髌骨脱位(chronic patellar dislocation,CPD)患者中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股骨滑车解剖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71例青少年APD(33例)与CPD(38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对比分析两组MPFL的损伤特点及滑车解剖参数。结果 APD与CPD两组间MPFL损伤发生率、MPFL消失的发生率及MPFL损伤发生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MPFL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发生率及MPFL多部位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统计显示APD与CPD组间股骨滑车解剖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APD更易引起MPFL部分撕裂,而CPD引起MPFL完全撕裂概率更大;APD、CPD后MPFL损伤均以髌骨侧多见,而CPD相对更易发生多部位损伤;股骨滑车解剖形态异常是导致二者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急性髌骨脱位 慢性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股骨滑车解剖形态
下载PDF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
14
作者 王文静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我科10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均恢复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并...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我科10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均恢复良好、患者及家属满意并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病情的观察、感染预防、多路径的健康指导方式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护理
下载PDF
股骨后髁偏距与股骨后滚距离对后交叉韧带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海森 吕龙 +3 位作者 张宇 徐永胜 王伟 魏宝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前后运动模式和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的变化,探讨二者对膝... 目的观察采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前后运动模式和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的变化,探讨二者对膝关节屈曲度(range offlexion,ROF)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40例40膝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2例;年龄56~87岁,平均70.6岁。病程5~14年,平均9.1年。左膝11例,右膝29例。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为(48.0±5.5)分,ROF为(77.9±9.0)°。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PCO及股骨后滚距离,以术后最大屈膝时股骨后滚距离和PCO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以膝关节最大ROF的改善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7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为(91.9±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00,P=0.000);临床效果优良。末次随访时ROF为(102.0±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5,P=0.000)。术前PCO为(31.6±5.5)mm,末次随访时为(30.6±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5,P=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股骨后滚距离为(—1.2±2.1)mm,95%可信区间为—1.9~—0.6 mm;27例(67.5%)发生矛盾性前移,1例(2.5%)位移为0 mm,12例(30.0%)出现后移。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成立(R=0.785,R2=0.617,F=61.128,P=0.000),股骨后滚距离可纳入方程(t=7.818,P=0.000),但PCO被剔除(t=1.471,P=0.150),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25.587+2.349x。结论 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的股胫运动学多表现为屈膝过程中股骨相对胫骨的矛盾性前移,它是限制术后膝关节ROF的因素之一;术后PCO改变与术后ROF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交叉韧带 旋转平台型假体 股骨后滚距离 股骨后髁偏 关节屈曲度
原文传递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吕龙 牛啸博 +5 位作者 张剑君 王伟 付金乐 徐永胜 李华 刘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Zweymtiller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可行性、实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Zweymiiller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91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56例;年... 目的探讨应用Zweymtiller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可行性、实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Zweymiiller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91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56例;年龄75-94岁,平均81.2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36例,Ⅳ型55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Ⅲ级51例,Ⅱ级40例。损伤至手术时间2~10d,平均3.5d。全部采用Zweymtiller生物型加长柄股骨假体。根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30-50min,平均39min;出血量320-4510ml,平均405ml。术后9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14-21d,平均16.5d。2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经抗感染、化痰、平喘、机械通气等治疗痊愈;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经介入科在下腔静脉植入滤网溶栓治疗后痊愈;2例发生肺梗死,其中1例在发病2h内死亡,另1例急诊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转入ICU行溶栓治疗后康复。55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18例在此期间因其他疾病死亡,实际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8个月,平均24.5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40-96分,其中优13例,良1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8%(31/37)。无一例发生骨溶解、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1例患者术后6个月摔倒致假体周围斜型骨折,行切开复位捆绑带固定15d后出院。结论Zweymtfller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负重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冬 刘霄尧 +2 位作者 徐永胜 勾通 乌云格日勒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7期3388-3391,3362,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 血流动力学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踝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是否修复三角韧带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伟 徐永胜 张剑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35-2040,共6页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是否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deltoid ligament,DL)治疗踝关节骨折伴D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采用ORIF治疗的踝关部骨折伴DL断...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是否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deltoid ligament,DL)治疗踝关节骨折伴D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采用ORIF治疗的踝关部骨折伴DL断裂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8例ORIF术中修复DL,另外38例ORIF术中未修复DL。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修复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和术中失血量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8.7±4.6)个月。修复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未修复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外翻试验显著改善(P<0.05),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修复组的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外翻试验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未修复组(P<0.05),但修复组足内翻-外翻ROM显著小于未修复组(P<0.05)。影像方面,修复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未修复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MCS和TT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修复组MCS和TT显著低于未修复组(P<0.05)。[结论] ORIF术中采用缝合锚修复DL有利于改善踝部骨折伴DL损伤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断裂 切开复位内固定 缝合锚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