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薛丽英 南景龙 +4 位作者 张翠英 顾建玲 王珏 张朦 李美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0期1562-1565,1570,共5页
目的:通过比对不同频次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型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选取接受剂... 目的:通过比对不同频次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型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选取接受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以10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小时给药。观察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5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72小时分别给药。以PEG-rhG-CSF对两组中性粒细胞数值的影响及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发热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2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第1周期及第2周期化疗前其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期化疗后的第3、5、10天及第2周期中的第5、10天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值较观察组下降缓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周期中,两组化疗后第3 d的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数值<2.0×10 9/L推迟第2周期化疗时间,观察组则有5例患者推迟化疗。对照组及观察组中性粒减少症发生率及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及观察组发热的患者人数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发热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PEG-rhG-CSF低剂量多次给药后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其疗效优于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中的单次给药方式,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相关性发热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癌 剂量密集型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临床干预
下载PDF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贺文 钱林学 +3 位作者 赵继学 马大庆 冯捷 胡志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29-831,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 ,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2 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 ,测量肝脏CT值 ,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 ,分别进行定量诊断。...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 ,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2 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 ,测量肝脏CT值 ,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 ,分别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2 8例中轻度脂肪肝 17例 ,肝脏平均CT值 46HU(32~ 6 5HU) ;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 ,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中度脂肪肝 7例 ,肝脏平均CT值 2 8HU(15~ 38HU) ;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 4例 ,肝脏平均CT值 0 2HU (- 7~ 11HU) ;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 5 9%;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 93 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7.15 3,P<0 .0 1)。结论 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 ,而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CT 诊断 定量诊断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