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错地带的变迁及特点
1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 先秦时期,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是北方各族与华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发生地。这一区域具有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态及其文化积淀,并呈现出局部稳定和整体波动的变迁过程。近两千年的交往互动,使各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多民族的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经济、政治、人文基础。到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筑后,该区域皆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北方地区 民族交错地带
下载PDF
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康建国 翟禹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6,F0003,共8页
“北疆”是中国北部边疆的简称,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兼及周边靠近北部边境的区域。在中国北疆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内蒙古形成了多民族、大融合的地域特征,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个党领导下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并成为有着民族团结优良... “北疆”是中国北部边疆的简称,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兼及周边靠近北部边境的区域。在中国北疆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内蒙古形成了多民族、大融合的地域特征,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个党领导下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并成为有着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模范自治区”。北疆文化是在各族人民开拓和建设边疆的历史中凝练而成的地域文化,是在融合多元因素、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打造的新时代中国北疆(内蒙古)文化品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内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务、全面建设模范自治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上,而且体现在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内蒙古 中华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锲而不舍的端倪之作--评《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
3
作者 何天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与黠戛斯历史有关的内容从公元前3世纪延续至大约公元13世纪。以唐代黠戛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可以溯源,又可以启后,也扣住了黠戛斯在中国古代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这对于系统全面地研究黠戛斯历史可谓重点明确的选...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与黠戛斯历史有关的内容从公元前3世纪延续至大约公元13世纪。以唐代黠戛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既可以溯源,又可以启后,也扣住了黠戛斯在中国古代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这对于系统全面地研究黠戛斯历史可谓重点明确的选择。《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一书对其族称、族源、活动区域、以唐代为重点研究时段的谋篇,以及针对黠戛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探讨,系统展示了研究者的学术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黠戛斯 唐代 《唐代黠戛斯历史研究》 书评
原文传递
西夏时期黑水城地方行政建置及职官考述
4
作者 格根珠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09,共8页
西夏时期黑水城地方设监军司,黑水监军司既是地方行政单位又是军事机构,黑水监军司中设转运司和仓储库局,同时,监军司受经略司管辖。黑水城地方各部门官职及其品秩较为明确,黑水监军司中刺史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出监察功能的一面。西夏政... 西夏时期黑水城地方设监军司,黑水监军司既是地方行政单位又是军事机构,黑水监军司中设转运司和仓储库局,同时,监军司受经略司管辖。黑水城地方各部门官职及其品秩较为明确,黑水监军司中刺史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出监察功能的一面。西夏政权通过经略司、刺史、转运司、库司的政务运行限制黑水监军司权限,显示出中央集权的趋势。西夏末期,黑水城地方建置似乎兼具监军司和州城制度的双重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时期 黑水城 行政建置 职官
下载PDF
论伊斯兰化蒙古人对“扎撒”、“必力克”的信仰——以中西亚伊斯兰化蒙古汗国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班布日 《西部蒙古论坛》 2013年第3期46-57,127,共13页
成吉思汗的《大扎撒》是蒙古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和记录成吉思汗箴言的"必力克"一起成为蒙元时期蒙古人军事、伦理、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规范,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巩固以及元王朝和其他蒙古汗国的建立和发展,其很多观念已经... 成吉思汗的《大扎撒》是蒙古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和记录成吉思汗箴言的"必力克"一起成为蒙元时期蒙古人军事、伦理、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规范,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巩固以及元王朝和其他蒙古汗国的建立和发展,其很多观念已经在贵族乃至平民当中形成融入血液的习惯和信仰。《大扎撒》和"必力克"既是游牧社会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社会法律规则,又是成吉思汗个人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加之成吉思汗自身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人们对两者的信仰从而合二为一,即使很多蒙古人经过长时间已逐步被占领地区的文化所同化,如汉化、伊斯兰化,但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仍能够传诸数代。本文试图首先从伊斯兰化蒙古人入手,系统梳理其对"扎撒"和"必力克"的信仰及对后世的影响,这即可体现成吉思汗作为一个时代开创者的不凡,亦能从中探究其思想对于蒙古民族的形成、巩固、发展,乃至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吉思汗信仰《扎撒》与必力克信仰 伊斯兰化蒙古人 族群
原文传递
首届“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会议综述
6
作者 格根珠拉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年第1期83-84,共2页
2023年9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合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宋辽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 2023年9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合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宋辽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古代思想史研究室、敦煌学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五代十国 古代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研究 会议综述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元史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申遗视角下的元上都遗址利益相关者 被引量:2
7
作者 翟禹 《前沿》 2012年第13期192-195,共4页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遗产价值,其遗产内涵包括城址本体、墓葬群、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四部分。近些年,在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时,引进了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遗产价值,其遗产内涵包括城址本体、墓葬群、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四部分。近些年,在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时,引进了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根据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运行机制的各环节,可将元上都遗址利益相关者分为行政管理系统、周边居民、学术界、经营性企业、媒体、文化遗产保护关心者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群体。根据在保护管理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上述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蛰伏和边缘三类,这三类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点和地位在实际操作工作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遗 元上都遗址 利益相关者 保护管理
原文传递
论战国之“胡”为匈奴专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通过对"匈奴驱驰楼烦之下"等史料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至迟在公元前270年时,秦、赵、燕三国都已经与匈奴相邻,没有理由质疑"三国边于匈奴";"匈奴"称谓出现前,以"胡"称在北方崭露头角,所以... 通过对"匈奴驱驰楼烦之下"等史料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至迟在公元前270年时,秦、赵、燕三国都已经与匈奴相邻,没有理由质疑"三国边于匈奴";"匈奴"称谓出现前,以"胡"称在北方崭露头角,所以,匈奴与中原发生关系可以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或者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匈奴 林胡 楼烦
原文传递
从两条史料探寻匈奴民族的五行观念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春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7-110,共4页
通过"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和"其坐,长左而北,向日,上戊己"两条史料,能够看出匈奴民族在政治、军事、日常生活中的五行观念。匈奴民族与华夏民族是水乳相融的关系,虽然二者... 通过"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和"其坐,长左而北,向日,上戊己"两条史料,能够看出匈奴民族在政治、军事、日常生活中的五行观念。匈奴民族与华夏民族是水乳相融的关系,虽然二者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但却不能阻碍其文化的传播、融合与共鸣。匈奴民族的文明沉淀,为继之而起的其他民族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白登之围 戊己 五行观念
原文传递
儒家在现代中国国族认同建构中的责任担当
10
作者 班布日 《原道》 CSSCI 2016年第4期140-145,共6页
一、前近代的国家建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兴之前,无论东方西方,国家的组成都不是以民族认同为依归,甚至都不是简单以宗教和文化为依归,而往往是以认同一种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而这种政治秩序,均是以一个超级大国的长... 一、前近代的国家建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兴之前,无论东方西方,国家的组成都不是以民族认同为依归,甚至都不是简单以宗教和文化为依归,而往往是以认同一种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而这种政治秩序,均是以一个超级大国的长期存在为基础,并以其为中心,在一地区长时间稳固的存在。虽然超级大国的统治集团会有所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秩序 罗马皇帝 现代民族主义 东罗马帝国 国族认同
原文传递
儒家在现代中国国族认同建构中的责任担当 被引量:1
11
作者 班布日 《原道》 CSSCI 2017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一、前近代的国家建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兴之前,无论东方西方,国家的组成都不是以民族认同为依归,甚至都不是简单以宗教和文化为依归,而往往是以认同一种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而这种政治秩序,均是以一个超级大国的长... 一、前近代的国家建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兴之前,无论东方西方,国家的组成都不是以民族认同为依归,甚至都不是简单以宗教和文化为依归,而往往是以认同一种文化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而这种政治秩序,均是以一个超级大国的长期存在为基础,并以其为中心,在一地区长时间稳固的存在。虽然超级大国的统治集团会有所更迭。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