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据WHO(2008)新分类对371例蒙古族患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志新 刘建 +1 位作者 金志荣 周凤林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蒙古族患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HO(2008)新分类的实用性。方法:复查371例既往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观察其形态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按WHO(2008)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定性和分类,对其中126例有随访的病例进... 目的:探讨蒙古族患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HO(2008)新分类的实用性。方法:复查371例既往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观察其形态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按WHO(2008)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定性和分类,对其中126例有随访的病例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317例中,319例NHL(85.98%),其中B细胞肿瘤67.08%,T和NK细胞肿瘤32.9%,52例(14.0%)为CHL。前六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PT-un)、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滤泡性淋巴瘤(FL)、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T-LB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青少年中最常见为LBL、DLBCL淋巴瘤。不同类型NHL的生存情况在总体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与SLL的预后最佳,LBL与PT-un的预后最差,DLBCL与FL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WHO(2008)新分类实用性强、便于掌握,各亚型的形态学、免疫学指标可靠,结合临床能较好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非霍奇金 诊断 预后 分类法
下载PDF
年轻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晓耘 王颖 +3 位作者 骆丽 姜宝玉 虞有智 回允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5-557,共3页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蛋白质P53 抗原 CD44 成年人
下载PDF
AgNOR定量分析在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
作者 赵志新 刘建 +2 位作者 金志荣 李艳春 周风林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4期651-651,656,共2页
目的:利用核仁组成区技术(AgNOR)区分良性、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恶性细胞,并探讨AgNOR分型与癌细胞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胶银染色技术检测879例细胞学涂片。结果:良性细胞均数(2.84±0.68)与恶性细胞均数(9.96±2.67)差异有... 目的:利用核仁组成区技术(AgNOR)区分良性、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恶性细胞,并探讨AgNOR分型与癌细胞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胶银染色技术检测879例细胞学涂片。结果:良性细胞均数(2.84±0.68)与恶性细胞均数(9.96±2.6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说明产生假阳性机会很小。良性细胞与中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均数(3.97±0.64)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均数(5.96±0.9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有助于识别可疑癌细胞。AgNOR在腺癌细胞中颗粒粗大,色深;在鳞癌及小细胞癌中颗粒多为弥散型,细小、色浅。AgNOR分型与癌细胞分型有显著相关性(P<0.001)。用AgNOR计算标准判断良恶性其敏感性96.8%,特异性95.7%。结论:细胞学普通染色诊断困难时,AgNOR银染技术可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组成区 细胞学 肿瘤细胞
下载PDF
浅析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
4
作者 李艳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68-169,共2页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选择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44例,研究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发病率达到58.33%,临床表现中有11.90%发生排便习惯改变,有11.90%发生消化道出血,有23.81%发生...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选择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44例,研究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发病率达到58.33%,临床表现中有11.90%发生排便习惯改变,有11.90%发生消化道出血,有23.81%发生腹部包块,有38.09%发生腹部不适。在非胃部发病的患者中有20例在直肠发病,有20例在腹膜发病,有20例在小肠发病。肿瘤体积越大,核分裂象越大,危险度越大。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研究中发现,在胃部发生率较高,在非胃部发病是危险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 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