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夫仁 赛罕 +4 位作者 贺伟 张正一 冯中华 张梓琪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更好地监测马鹿(Cervus elaphus)的生存状态,有效促进隔离小种群复壮,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9.55%)、变形菌门(Prote... 为更好地监测马鹿(Cervus elaphus)的生存状态,有效促进隔离小种群复壮,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夏季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9.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30%)、厚壁菌门(Firmicutes,29.30%)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78%)是马鹿主要优势菌门;拟杆菌属(Bacteroides,4.30%)、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 UCG-005,3.34%)、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2.87%)、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2.62%)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2.43%)是马鹿主要优势菌属。变形菌门、柠檬酸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等与肠道疾病相关的菌群丰度偏高,推测该地区马鹿或许存在肠道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夏季 肠道菌群多样性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5 位作者 王晓玲 洪美静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法 季节变化 适应性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行为节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婧 陈照娟 +6 位作者 乌力吉 王晓玲 穆丽光 向昌林 刘波 陈琛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2,共7页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行为节律进行观察,了解其行为适应对策。记录了7类中华斑羚行为,包含27种具体行为内容,通过对每种行为进行描述,建立了行为谱。中华斑羚的行为节律具有月度变化特点,摄食行为11月比例最高、站立行为8月比例最高、移动行为12月比例最高,发情行为在10月、12月出现。研究表明,中华斑羚的行为特点是对该区域生态条件与捕食风险的有效适应,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救护措施、促进隔离种群恢复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行为谱 红外相机 捕食风险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淑杰 杨小丹 +3 位作者 李明 周梅 李桂林 赵鹏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73,共5页
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行研究,在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从科、属、种3个层次对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地理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 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行研究,在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从科、属、种3个层次对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地理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792种(包括8亚种、48变种、2变型),隶属于348属,91科,其中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优势科明显,中生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明显,并与其他成分有较广泛的联系,过渡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区系 地理成分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梦霄 王晓玲 +6 位作者 穆丽光 姜秀丽 胡磊 乌力吉 王翠 孟和达来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4-219,共6页
为探究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与行为的季节变化对生存环境和捕食者的适应,2013年3—12月,在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狍Capreolus pygargus进行了行为特征监测研究。共得到3 439份野生动物有效影视数据... 为探究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与行为的季节变化对生存环境和捕食者的适应,2013年3—12月,在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狍Capreolus pygargus进行了行为特征监测研究。共得到3 439份野生动物有效影视数据,鉴别出狍个体共693只次。数据显示:(1)狍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每日相对活动强度的2个高峰期分别为04∶00—06∶00和17∶00—19∶00;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相对活动强度高峰均推迟,主要受夏季高温以及捕食者的胁迫因素影响。(2)狍的日活动强度不存在季节差异,但春季的相对活动强度(49.64%)最大,其次为冬季(27.99%),夏季(10.68%)与秋季(11.69%)接近,温度、捕食风险、发情期和食物需求等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狍的行为以取食、舔食营养盐和警戒为主,行为比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生狍的生活习性,为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为类型 红外相机 相对活动强度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唐书培 李春华 +2 位作者 刘威 乌力吉 鲍伟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种群生存力分析 漩涡模型 敏感度分析 保护措施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简报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婧 李春华 +5 位作者 姜秀丽 穆丽光 乌力吉 向昌林 张书理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类98种,内蒙古鸟类新纪录2种,内蒙古蛇类新纪录1种。但也未发现一些以往有记录的物种,需要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探明物种变化的原因。后续监测工作引入了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技术,从而深入了解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稳定的遗传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监测 内蒙古新纪录 自然保护区管理 赛罕乌拉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东北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性别结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沼 张蕊 +4 位作者 李晓宇 赛罕 杨振东 韩志庆 鲍伟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0,共9页
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nsis)种群面临着地理隔绝和生境破碎化等问题,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性别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 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nsis)种群面临着地理隔绝和生境破碎化等问题,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性别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56份马鹿粪便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识别出2015年冬季56只个体,2016年秋季41只个体;微卫星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3 5,表明该地区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053 99、近交系数为0.086 67、基因流为2.942 11,说明该马鹿种群基因交流普遍,近交水平低。基于SRY基因的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种群雌雄性比在冬季为1.8∶1,秋季为0.71∶1。本研究显示,该区域马鹿种群目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现有种群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长期发展则存在种群内部近交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种群遗传结构和生存状态的监测,并促进与附近区域马鹿个体的交流,将有助于保持区域性东北马鹿种群长期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马鹿 非损伤性取样法 微卫星分子标记 性别比例 遗传结构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生态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磊 李明 +6 位作者 王安梦 张逦嘉 张书理 杨永昕 李桂林 巴特尔 鲍伟东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12年第3期9-12,共4页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91.3cm,巢内径平均为13.5cm,巢外径平均为15.0cm,巢深平均32.0cm(n=4)。平均窝卵数为3.75,对其中一窝进行测量,4枚卵平均量度是28.9mm×24.6mm,重量9.5g。雏鸟孵出后,雌性亲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雄性亲鸟日间停歇于离巢不远的树上负责警戒工作,夜间与雌鸟共同哺育雏鸟。小型鼬科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干扰红角鸮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红角鸮 巢址选择 育幼行为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5
10
作者 唐书培 穆丽光 +4 位作者 王晓玲 张静 刘波 孟和达来 鲍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 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 891. 23hm2,占研究区域的4. 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 685. 14 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中华斑羚 生境评价 干扰因子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和达来 曹立春 +7 位作者 乌力吉 宋景良 鲍清泉 李小伟 孟和 李桂林 巴特尔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啄木鸟为森林益鸟,开展行为生态研究有助于提高物种保护成效。2014年6月中旬,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小斑啄木鸟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观察法与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两巢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结果表明,小斑啄木鸟的... 啄木鸟为森林益鸟,开展行为生态研究有助于提高物种保护成效。2014年6月中旬,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小斑啄木鸟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观察法与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两巢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结果表明,小斑啄木鸟的育雏与清理巢穴工作由双亲共同承担,喂食高峰期集中在9:00~13:00,双亲平均喂食次数(13±6)次/h;喂食种类包括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膜翅目昆虫、天牛等林木害虫,以毛虫、蚜虫和蝇类较多。通过t-检验分析显示,双亲在清理巢穴次数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正沟巢穴t=0.128,P=0.901;西沟巢穴t=1.390,P=0.195)。此外,小斑啄木鸟在育雏期有护巢行为,对进入其巢穴附近的观察者进行警告驱赶。本研究初步获得了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信息,为后续深入开展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斑啄木鸟 育雏 行为 观察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立红 王志玲 +4 位作者 张帆 李桂林 杨永昕 贺伟 张书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857-2863,共7页
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以少数几个大科为主组成,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东亚植物区系在组成上占有突出地位,草原植物区系成分对植被有强烈影响,植物区系... 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以少数几个大科为主组成,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东亚植物区系在组成上占有突出地位,草原植物区系成分对植被有强烈影响,植物区系年轻,无特有种,过渡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区系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蕊 陈照娟 +6 位作者 姜秀丽 王晓玲 乌力吉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4,共5页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0份样品,测定了其中的性激素水平。发现2016年度睾酮水平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36.21+23.31)ng/g,但9月睾酮水平与2013年11月差异不显著( P >0.05),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孕酮水平峰值出现在5月,为(398.24+39.11 )ng/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月( P <0.05),雌二醇水平在3月出现峰值,为(36.36+3.18)ng/g,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 P <0.05),7月水平最低。研究中性激素的季节变化印证了当地文献关于斑羚10月份发情,5月份产仔的记载;同时也表明采集斑羚粪便样品,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的性激素含量,分析斑羚性激素季节变化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睾酮 孕酮 雌二醇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家域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滕扬 张帅 +2 位作者 赛罕 韩志庆 鲍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82,共10页
【目的】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 【目的】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结果】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中3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结论】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狍 家域面积 无线电遥测 最小凸多边形法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繁殖记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和达来 李晓宇 +7 位作者 孟和 韩志庆 居文华 刘威 于春丽 张静 李金洋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6-809,共4页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栖息地 繁殖巢 行为
原文传递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猞猁食物构成初步分析
16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4 位作者 章庚 张静 孟和达来 韩莹莹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猞猁(Lynx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 猞猁(Lynx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在2006至2008年间利用样线法在该区域收集到35份猞猁粪便样品。通过相对出现频率法对粪样进行食性分析,发现猞猁的主要食物组成以蒙古兔(Lepus tolai,30.85%)和植物(28.72%)较多;年度(χ~2=18.696,P <0.001)和季节性(χ~2=74.695,P <0.001)食物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蒙古兔在猞猁的食物组成中占最重要地位;猞猁的食物构成与季节有关,寒冷季节捕食大型猎物,而温暖季节捕食的小型猎物更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猞猁 食物构成 同域分布捕食者 食物生态位
原文传递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那顺得力格尔 王安梦 +4 位作者 巴特尔 宁宗勋 僧格 张逦嘉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8,共6页
采用固定样线法于2006~2009年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目18科51种,其中有37种留鸟,9种冬候鸟,5种旅鸟,鸟类的居留型发生变化。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保护鸟类13种,... 采用固定样线法于2006~2009年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目18科51种,其中有37种留鸟,9种冬候鸟,5种旅鸟,鸟类的居留型发生变化。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保护鸟类1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及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29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值最高的生境为山地森林,鸟类种数为37种。在动物地理分布型上划分为9种类型,较为复杂的组成与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以及动物地理区划属于蒙新区和东北区的双重过渡地带有关。与周边地区冬季鸟类调查比较,本次调查鸟类物种相对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鸟类 物种多样性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居留型
原文传递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6
18
作者 戈昕宇 洪雪萌 +2 位作者 马方舟 刘波 李俊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76-2383,共8页
为了解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下蝶类群落多样性及人为干扰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2016—2017年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地草原、河流湿地、山地森林、典型草原和湿地草甸5种生境对蝶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记录蝶类1826只7... 为了解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下蝶类群落多样性及人为干扰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2016—2017年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地草原、河流湿地、山地森林、典型草原和湿地草甸5种生境对蝶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记录蝶类1826只71种,隶属5科55属,其中粉蝶科(Pieridae)的个体数最多,蛱蝶科(Nymphalidae)的属数和种数最多。不同生境类型的蝶类群落组成有差异,山地森林的蝶类的属数和种数最多,有47属58种,典型草原最少,有9属10种。对保护区蝶类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蛱蝶科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2.93)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5.44)最高,弄蝶科(Hesperiidae)的Pielou均匀度指数(0.86)最高,凤蝶科(Papilionidae)的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0.77)最高。各生境蝶类的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山地森林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典型草原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保护区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明显的时序特征,7月的多样性指数最高,9月的多样性指数最低。通过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计算可知,山地草原与湿地草甸的蝶类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0.43)最高。蝶类群落多样性与植被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人为干扰对蝶类群落多样性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多样性 时间动态 干扰 赛罕乌拉
原文传递
内蒙古维管植物二新记录种
19
作者 刘铁志 乌兰图雅 +3 位作者 段永平 孟海龙 鲍清泉 巴特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3-714,共2页
报道了内蒙古维管植物2个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产自燕山北部山地的布朗耳蕨Polystichum braunii和产自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三花洼瓣花Lloydia triflora.提供了两个种的简要描述以及和内蒙古相近种区别的讨论.研究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植物... 报道了内蒙古维管植物2个新记录种,它们分别是产自燕山北部山地的布朗耳蕨Polystichum braunii和产自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三花洼瓣花Lloydia triflora.提供了两个种的简要描述以及和内蒙古相近种区别的讨论.研究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植物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布朗耳蕨 三花洼瓣花 维管植物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粉菌、黑粉菌和锈菌编目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铁志 田慧敏 +4 位作者 文静 杨晓坡 鲍清泉 向昌林 刘波 《菌物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238-250,共13页
报道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专性寄生真菌163种和变种。其中白粉菌1科48种,黑粉菌4科21种,锈菌5科94种,包括内蒙古新记录种3个:银色柄锈菌Puccinia argentata、点叶薹草柄锈菌P.caricis-hancockianae和早熟禾柄锈菌P.poar... 报道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专性寄生真菌163种和变种。其中白粉菌1科48种,黑粉菌4科21种,锈菌5科94种,包括内蒙古新记录种3个:银色柄锈菌Puccinia argentata、点叶薹草柄锈菌P.caricis-hancockianae和早熟禾柄锈菌P.poarum;白粉菌国内新记录寄主10种:渐狭早熟禾Poa attenuata、大黄柳Salix raddeana、锐裂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simplex var.affine、绿花山芹Ostericum viridiflorum、山黧豆Lathyrus quinquenerviu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地蔷薇Chamaerhodos erecta、库叶悬钩子Rubus sachalinensis和西伯利亚还阳参Crepis sibirica。文中列出了每种真菌的种名、常用异名、寄主植物名称、采集地点及标本号。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菌目 黑粉菌纲 微球黑粉菌目 锈菌目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