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量对缩行带状滴灌燕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杨志雪 刘景辉 +5 位作者 米俊珍 孙婧 赵宝平 任长忠 田露 郑成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1-2847,共17页
为明确缩行带状滴灌下播量对燕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以抗倒伏品种“坝莜1号”和易倒伏品种“燕科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设90 kg hm^(-2)(S1)、120 kg hm^(-2)(S2)、150 kg hm^(-2)(S3)、180 kg hm^(-2)(S4)和210 kg h... 为明确缩行带状滴灌下播量对燕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以抗倒伏品种“坝莜1号”和易倒伏品种“燕科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设90 kg hm^(-2)(S1)、120 kg hm^(-2)(S2)、150 kg hm^(-2)(S3)、180 kg hm^(-2)(S4)和210 kg hm^(-2)(S5)5个播量,研究其对燕麦茎秆基部理化特性、抗倒伏能力、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和重心高度随播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坝莜1号”在S3处理下最高,较其他处理株分别增加了2.63%~13.36%和1.49%~12.30%;“燕科2号”在S2处理下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了2.52%~15.20%、4.67%~21.21%。两燕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随播量增加而增加,S1较其他处理降低了10.86%~96.39%,第二节间粗、干重、充实度及抗折力随播量增加而减小,S1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了1.76%~32.81%、9.08%~125.89%、26.88%~292.64%、6.48%~129.70%。随着播量的增加,燕麦茎秆基部纤维素、可溶性糖、C/N、钾、硅含量逐渐降低,氮含量相反。与其他处理相比较,S1处理各化学组分含量分别增加了5.81%~74.10%、1.62%~24.34%、4.78%~55.41%、1.90%~107.78%、2.00%~17.37%,氮含量降低了2.95%~22.66%。倒伏率和倒伏级别在不同年份和品种间表现不同:2022年坝莜1号和燕科2号分别在S4~S5和S3~S5播量下发生倒伏,2023年两燕麦均发生倒伏,且倒伏率和倒伏分级随播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播量增加而降低,但籽粒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坝莜1号”和“燕科2号”分别在150 kg hm^(-2)和120 kg hm^(-2)下籽粒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燕麦茎秆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和化学组分含量显著影响茎秆基部抗折力,从而影响田间倒伏率和级别,可作为评价燕麦抗倒伏能力的关键指标。综合考虑抗倒伏能力与籽粒产量,坝莜1号最佳播量为150 kg hm^(-2),燕科2号最佳播量为120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秆基部形态 茎秆基部化学组分含量 抗折力 倒伏率 产量
下载PDF
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对燕麦根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丛植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2
作者 崔雪梅 米俊珍 +3 位作者 刘景辉 赵宝平 张兰英 胡可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5-1224,共10页
为探究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后燕麦根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丛植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izal fungi, AMF)多样性变化,在黄土高原旱作区燕麦单作田间定位试验中,连续3年进行秸秆还田(S)、单施膨润土(B)、膨润土配施秸秆(H)... 为探究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后燕麦根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丛植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izal fungi, AMF)多样性变化,在黄土高原旱作区燕麦单作田间定位试验中,连续3年进行秸秆还田(S)、单施膨润土(B)、膨润土配施秸秆(H)、不施膨润土和秸秆不还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AMF多样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H处理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和不同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粗颗粒有机碳(CPOC)和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0~20 cm土层增幅大于20~40 cm土层。与CK相比,其他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TOC、DOC、LFOC、POC、CPOC和FPOC含量,其中H处理提高显著(P<0.05),依次提高了19.55%、27.21%、54.69%、56.35%、54.72%和31.11%;各处理增加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增幅为2.59%~6.03%,但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H处理显著提高土壤LFOC/TOC、POC/TOC、CPOC/TOC和POC/MOC,增幅分别为29.71%、30.45%、30.49%和50.91%;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AMF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增幅分别为60.87%和16.05%。相关性分析表明,香农指数与土壤C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辛普森指数与LF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可不同程度提高燕麦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AMF多样性,可用于改善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AMF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作谷子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可欣 米俊珍 +4 位作者 刘景辉 赵宝平 王莹 张兰英 崔雪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旱作丘陵区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和谷子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渗水地膜(T_(1))、普通地膜(T_(2))、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T_(3))3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以不覆膜(CK)为对照,测定不同类... 为探明黄土高原旱作丘陵区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和谷子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渗水地膜(T_(1))、普通地膜(T_(2))、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T_(3))3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以不覆膜(CK)为对照,测定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处理的谷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等指标,并对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降解情况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T3)30 d后开始出现降解,到150 d地膜出现网状裂纹,大部分地膜破碎成小块,单位面积降解率平均为54.3%。覆膜处理下谷子全生育时期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16:00时土温达到最高,10 cm土层处3种地膜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升高0.5~8.0℃,20 cm土层处升高0.3~6.5℃,在气温较高时,T_(3)处理的土壤温度较T2处理降低0.5~3.5℃。与不覆膜(CK)相比,各覆膜处理均可使耕层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升高7.8%~38.1%。地膜覆盖能显著提升谷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T1、T2和T3处理相对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37.7%~91.2%、37.2%~92.1%和15.4%~56.6%。在产量方面,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处理(T3)2年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较CK增加35.4%~37.5%、30.8%~44.1%,净收入平均增加9861.71元/hm^(2)。从谷子生长、产量和水热动态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可替代普通地膜应用到黄土高原旱作谷子生产中,且能有效缓解普通地膜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产量 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 降解速率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