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昼夜节律紊乱的小分子调节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晴 付波 +1 位作者 杨丹凤 彭晖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昼夜节律紊乱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患病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小分子调节剂可靶向作用于昼夜节律系统,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新策略也已用于发现和研究更多新的小... 昼夜节律可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昼夜节律紊乱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并增加患病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小分子调节剂可靶向作用于昼夜节律系统,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新策略也已用于发现和研究更多新的小分子昼夜节律调节剂。本综述介绍了昼夜节律系统的基本组成,运行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钟小分子调节剂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各种慢性疾病与生物钟的关系,以及生物钟小分子调节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 钟控基因 小分子调节剂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志宏 陈国江 彭晖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1,共7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髓祖细胞和病理状态下积累的未成熟髓细胞组成的异质细胞群。MDSC通过主动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以及促肿瘤形成的T调节细胞(Treg)的增殖从而抑制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此外MDSC还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肿瘤...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髓祖细胞和病理状态下积累的未成熟髓细胞组成的异质细胞群。MDSC通过主动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以及促肿瘤形成的T调节细胞(Treg)的增殖从而抑制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此外MDSC还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因此又是多种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本综述对MDSC的生物学功能、靶向MDSC的抑制剂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癌症免疫治疗
下载PDF
靶向CD47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志宏 罗龙龙 彭晖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65-570,共6页
随着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类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免疫治疗逐渐成为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分化簇47(CD47)作为天然免疫检查点分子,几乎在... 随着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类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免疫治疗逐渐成为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分化簇47(CD47)作为天然免疫检查点分子,几乎在所有人类恶性肿瘤(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高表达,影响肿瘤进展和转移,并参与细胞凋亡、增殖、黏附和迁移等过程,因此,CD47成为研究人类肿瘤的重要靶标。目前,多个国家正在积极开展靶向CD47抗体及Fc融合蛋白药物的多项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本综述对CD47分子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进行简单介绍,重点总结CD47治疗性抗体类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簇47(CD47) 抗体 肿瘤免疫治疗
下载PDF
低氧对线粒体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嵘 虞立霞 彭晖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21-1026,1032,共7页
运动性低氧(如剧烈运动)、环境性低氧(如高原环境)、病理生理性低氧等因素都会导致机体处于低氧状态,而机体的低氧应答主要通过低氧诱导因子(HIF)信号转导通路来调控。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对低氧极其敏感。本文总结了HI... 运动性低氧(如剧烈运动)、环境性低氧(如高原环境)、病理生理性低氧等因素都会导致机体处于低氧状态,而机体的低氧应答主要通过低氧诱导因子(HIF)信号转导通路来调控。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对低氧极其敏感。本文总结了HIF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形态、分布等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以及线粒体代谢产物对HIF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明确低氧调节线粒体的作用机制,为开展相关的低氧适应研究以及开发抗低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低氧诱导因子 线粒体 活性氧
下载PDF
某密闭环境长期作业军人环境适应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安改红 范利君 +5 位作者 李超 陈学伟 余涛 袭著革 马强 王静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81-888,共8页
目的分析密闭舱室长期作业军人环境适应性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一种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为保障密闭环境军人作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名男性军人在任务前、初期、中期、末期、后期共5个时间点,采用红外体温计测量体温,心电记录仪测... 目的分析密闭舱室长期作业军人环境适应性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一种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为保障密闭环境军人作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名男性军人在任务前、初期、中期、末期、后期共5个时间点,采用红外体温计测量体温,心电记录仪测量心电图;采用环境舒适度问卷测量作业军人对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光照强度、出汗、正向情绪等的感觉分数和热舒适度,用以表征军人主观环境适应性;采用热舒适度仪测量环境微小气候,以及预期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和预期不满意百分比(PPD),以表征客观环境适应性。结果(1)密闭环境大部分区域处于人体舒适范围,温度介于23~26℃,湿度为30%~70%;(2)任务期军人主观感受显示,在任务初期、中期,军人自感温度较低,且温度感觉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2=0.9812,P<0.05);湿度感受适中,中期略微干燥,且与空气湿度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光照感觉末期偏弱;在中末期,闷热感增加;末期军人情绪烦躁感增强;(3)PMV及PPD显示,在任务初期、中期感觉凉,但任务前期、末期、后期较舒适;在任务过程中主观环境舒适感持续降低;(4)各测量时间点口温无明显变化,在任务前、初期、中期,平均皮温明显低于任务末期及后期(P<0.05);平均皮温与环境温度和温度感觉均成显著正相关(r2=0.9319,P<0.05;r2=0.805,P<0.05);(5)影响军人环境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为出汗感、光照强度感受、环境温度、热感觉、平均皮温及空气湿度;其中不舒适的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出汗感、热感觉降低军人环境适应性;而正向情绪、心率变异性良好则对军人环境适应性有促进作用。结论随任务时间的延长,军人环境适应性降低,其受微小气候影响,亦受到心理适应过程的影响。针对密闭环境长期作业人员环境适应性的变化特征,可在任务不同时期调整密闭环境微小气候要素,以维护作业人员舒适度,稳定军人情绪,维护作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环境 环境适应性 热舒适性 军人 评价
原文传递
潜艇艇员出航前心理生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安改红 王静 +2 位作者 陈学伟 袭著革 马强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4-459,共6页
目的探讨潜艇艇员出航前心理生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潜艇男性艇员6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境量表(POMS)、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心理运动警觉性(PVT)进行情绪、睡眠、疲劳状况... 目的探讨潜艇艇员出航前心理生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潜艇男性艇员6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境量表(POMS)、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心理运动警觉性(PVT)进行情绪、睡眠、疲劳状况和认知反应能力的测试。结果艇员情绪状态良好,愤怒(4.06±2.93)、抑郁(2.18±1.44)、慌乱(3.02±2.13)及情绪纷乱总分(96.73±19.23)低于常模(P<0.001),疲劳(5.68±3.53)、精力(13.78±5.02)、自尊(10.50±3.14)高于常模(P<0.001);睡眠状态良好,PSQI(4.17±1.99)低于常模(P<0.001),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2.7%;疲劳自觉症状整体较轻,自感有轻度、中度疲劳感发生率分别为81.25%、7.81%;人员反应能力良好,PVT平均反应时(303.90±49.26 ms)高于常模(P<0.001)。已婚艇员或年龄≥25岁的艇员较未婚或<25岁的艇员负向情绪(P<0.01)和疲劳程度(P<0.05)明显加重、睡眠质量显著变差(P<0.05);学历较高的艇员睡眠较差,疲劳感显著加重(P<0.05);非独生子女艇员心理运动警觉性准确率显著低于独生子女艇员(P<0.05)。情绪、睡眠、疲劳及认知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各不一致。结论艇员出航前情绪、睡眠、疲劳状况和反应能力状态整体良好;年龄、军龄、婚姻状况是影响艇员心理生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艇艇员 心境状态 疲劳 睡眠 心理警觉性
原文传递
724例当代男性军人体质状况调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安改红 陈学伟 +6 位作者 李超 陈佩延 安芳红 张文正 李正东 王静 马强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了解当代男性军人体质状况,分析其体质状况变化特征,为科学、合理、针对性施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国标、军标《部队健康综合评价GJB2125-94》《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及部队日常训练内容,对某部队724名男性军人体质进行了现... 目的了解当代男性军人体质状况,分析其体质状况变化特征,为科学、合理、针对性施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国标、军标《部队健康综合评价GJB2125-94》《军事体育训练与考核大纲》及部队日常训练内容,对某部队724名男性军人体质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评价。结果(1)当前军人身高、体质量、胸围分别为(172.64±5.73)cm、(67.20±7.87)kg、(91.78±11.24)cm,显著高于军标(P<0.001);BMI大幅增加,显著高于10年前调研结果;(2)军人100 m[(13.92±0.83)s]、3000 m[(12.80±0.98)min]、引体向上[(14.91±5.10)个]、立定跳远[(2.35±0.24)m]成绩较军标显著提高(P<0.001);5000 m、5000 m武装越野、俯卧撑、仰卧起坐、400 m障碍、30 m×2往返蛇形跑和5×10 m折返跑成绩优于10年前结果(P<0.001);(3)BMI和军龄影响3000 m、5000 m、5000 m武装越野、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30 m×2往返蛇形跑和5×10 m折返跑成绩;随BMI增加、服役时间延长而降低。但100 m、立定跳远和400 m障碍则不受BMI等级及服役时长影响。结论当前军人的发育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以往,BMI大幅增长,整体呈现偏胖趋势;体质较以前明显提高,速度、力量优于以前,但有氧耐力需增强;肥胖及服役8年以上军人尤需针对性地加强耐力及力量训练;不同军龄组训练应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军人 体质 体质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