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1 位作者 金艳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19,共7页
为评价2017年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增殖效果,依据2014—2017年每年5月上旬和8月下旬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2017年和2014—2016年的8月下旬(休渔后期)的渔业资源密度、资源结构和资源补充能力的同比差异,以及5月... 为评价2017年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增殖效果,依据2014—2017年每年5月上旬和8月下旬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2017年和2014—2016年的8月下旬(休渔后期)的渔业资源密度、资源结构和资源补充能力的同比差异,以及5月上旬和8月下旬的资源密度环比差异。结果表明,总渔业资源、鱼类及3种典型资源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资源密度同比和环比均以2017年为高;2017年资源密度相对增长率鱼类>甲壳类>头足类;2017年休渔后期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量或尾数合计比例均高于2014—2016年,生态优势种更为集中;以带鱼、小黄鱼和银鲳为代表种的休渔后期资源补充数量和单位亲鱼量补充量均以2017年为最高。研究认为,东海区延长伏季休渔期具有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其中对鱼类的贡献最大;但现有休渔制度对渔业资源仅起到短期暂养的养护作用,延长休渔期的渔业增产效果仅仅限于当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季休渔 增殖效果 拖网调查 东海区
下载PDF
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6-810,共15页
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 EBFM 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 2014―2015 ... 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 EBFM 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 2014―2015 年 4 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 EBFM 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 5 个类群,类群 1 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 2 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 3 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 4 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 5 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 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 5 相对偏冷水,类群 4 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 2 和 3 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著,类群 3、4 和 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 1 和 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 1 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 2 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 3 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 4和类群 5 均只有 1 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类群划分 水文环境 东海
下载PDF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1 位作者 金艳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季休渔 渔业资源 养护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东海
下载PDF
江苏省渔港监督管理助力渔业安全生产的思考
4
作者 王春雷 杨林林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渔业是高风险行业,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稳定,受到广大渔民和社会各界深切关注。随着国家、社会对渔业安全生产的重视加强,渔港监督管理在渔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逐渐成为渔船安全风... 渔业是高风险行业,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稳定,受到广大渔民和社会各界深切关注。随着国家、社会对渔业安全生产的重视加强,渔港监督管理在渔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逐渐成为渔船安全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为更好适应渔港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江苏省渔港监督管理适应新环境、面对新挑战,分析了渔港监督工作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梳理了江苏省海洋渔业渔船、船员、渔港和管理机构现状,阐明了存在渔港基础设施不完善、执法人员不足等难点问题;提出了规范渔船停泊行为、加强执法站点建设、完善监督法律法规、搭建信息管理平台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港监督 江苏省 渔业 安全生产
下载PDF
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2 位作者 杨林林 严利平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1-635,共15页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有限数据方法 资源评估 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
下载PDF
东黄海日本鲭资源和群体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6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张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1,共9页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10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1999年达到高峰值3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954.60 t·单位船组^(-1),20世纪90年代升高至2839.80 t·单位船组^(-1),21世纪00年代又急剧降低至1701.10 t·单位船组^(-1),21世纪10年代继续降低为1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1982年的337.15 mm减小为2009年的309.67 mm,到2019年再继续减小至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年的547.21 g减小为2009年425.55 g,其后到2019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1982年的320~360 mm减小为2009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世纪80—90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 日本鲭 捕捞产量 群体结构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细纹狮子鱼栖息地分布的季节变化
7
作者 李建生 袁兴伟 张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4-661,共8页
为了解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生态学特征,根据2018—2019年4个季节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同步采集的表层水温(SST)、表层盐度(SSS)、底层水温(SBT)、底层盐度(SBS)和水深等5个环境因子以及资源密度数... 为了解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生态学特征,根据2018—2019年4个季节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同步采集的表层水温(SST)、表层盐度(SSS)、底层水温(SBT)、底层盐度(SBS)和水深等5个环境因子以及资源密度数据,开展了细纹狮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各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对细纹狮子鱼适宜栖息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贡献率分别为84.05%、54.60%和60.74%;冬季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表层水温,贡献率为34.71%。春季,细纹狮子鱼最适栖息底层水温9.60~11.37℃;夏季,最适栖息底层水温7.64~10.46℃;秋季,最适栖息底层水温8.92~9.92℃;冬季,最适栖息表层水温9.82~12.34℃。根据交叉验证评估结果,春季和夏季选取AMM算法、秋季和冬季选取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研究其栖息地适宜性。细纹狮子鱼的最适栖息地(HSI≥0.7)随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春夏秋3个季节面积较小,占研究海域面积的13.43%~23.53%,主要栖息地位于受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冬季,最适栖息地相对其他季节明显扩大,占研究海域面积的45.31%,从黄海南部向东海北部延伸,南端达长江口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细纹狮子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夏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研究
8
作者 高阳 张翼 +3 位作者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4,共9页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8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30°30′N~35°00′N、120°00′E~127°00′E)小黄鱼幼鱼与环境调查数据,运用3种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Tweedie-GAM、Delta Gamma-GAM和Delta Lognormal-GAM探究资源丰度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看,Delta Gamma-GAM最优(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2 014.43,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461,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值为0.699)。小黄鱼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集群性,集中分布范围在32°N~34°N、122°E~124°E的海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呈递减扩散分布。各环境因子中,小黄鱼幼鱼分布只与水深有显著性关联,表现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反映了小黄鱼幼体偏好近岸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幼鱼 广义可加模型 环境因子 黄海南部
下载PDF
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9
作者 张东 刘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7-545,共9页
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 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化。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分为距离性外激素和接触性外激素两种,前者为水溶性的化合物;后者不溶于水,存在于甲壳动物体表。近年来,尿苷-5’-三磷酸,尿苷-5’-二磷酸和N-乙酰基-氨基-1,5-葡糖胺被认为是十足目甲壳动物距离性外激素的主要组分,而接触性外激素则由亲脂性碳氢化合物组成。近年来关于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文章梳理了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性外激素 交配 繁殖行为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栖息生境选择与行为特征
10
作者 伍烨菱 王思凯 +2 位作者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大眼幼体 仔蟹 生境选择 行为
下载PDF
基于TensorFlow的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APP开发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胜茂 刘洋 +3 位作者 樊伟 邹国华 张衡 杨胜龙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0年第2期60-67,共8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带动了目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目标检测技术开发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APP,可以增强游客参观体验,提升科普效果。针对水族馆拍摄的80种鱼类,首先,使用LabelImg软件进行目标标记,再利用...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带动了目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目标检测技术开发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APP,可以增强游客参观体验,提升科普效果。针对水族馆拍摄的80种鱼类,首先,使用LabelImg软件进行目标标记,再利用标记的目标导出成tfrecord数据;其次,选择ssd_mobilenet_v1模型进行数据训练,通过20万次的迭代训练获取到鱼类目标检测模型;最后,利用TensorFlow多目标检测API调用模型,定义2个接口和12个类,开发出Android系统手机APP。经过80种鱼类1620张图片测试,正确率为92.59%,华为MHA-AL00手机目标检测平均时间40 ms。使用鱼类目标检测APP,能实现水族馆鱼类快速识别、多鱼类目标实时检测,可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辅助科普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馆 目标检测 TensorFlow APP
下载PDF
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12
作者 宋小晶 凌建忠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A+T的含量均超过50%,并存在反G偏倚现象。通过对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在COⅠ基因中有一段6 bp的碱基插入和缺失;D-loop基因的进化速率介于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ND4、ND5、Cyt b和D-loop等基因适合作为本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以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11个种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九龙江拟腹吸鳅(P.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与梅花山拟腹吸鳅(P.meihuashanensis)应为拟腹吸鳅(P.fasciatus fasciatus)的同物异名。9个有效种可以分为两大类:颏部吸附器为品字型的3种属于品唇鳅亚属(Labigastromyzon),另外6种颏部吸附器为叠波型属于拟腹吸鳅亚属(Pseudogastromy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腹吸鳅属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特征 有效种厘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东海区电脉冲与桁杆虾拖网渔获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惠玉 张翼 +1 位作者 戴阳 刘尊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1-434,共14页
为定量阐明电捕作业方式损害渔业资源的科学依据,通过2019年7月1—7日在东海北部近海进行的平行拖网同步试验,分析比较电脉冲虾拖网(电捕网)和对照虾拖网(对照网)渔获组成及捕捞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渔获组成和渔获率随不同渔具和昼夜均... 为定量阐明电捕作业方式损害渔业资源的科学依据,通过2019年7月1—7日在东海北部近海进行的平行拖网同步试验,分析比较电脉冲虾拖网(电捕网)和对照虾拖网(对照网)渔获组成及捕捞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渔获组成和渔获率随不同渔具和昼夜均呈显著性差异。电捕网渔获种类73种,对照网渔获种类80种,两种渔具共有种类58种;两种渔具主要渔获种类均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6种虾类所占渔获量比例仅为2.8%~3.2%;电捕网和对照网渔获的种类组成平均相异性为43.85%,主要相异性分歧种有三疣梭子蟹、绿鳍鱼、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等;电捕网和对照网昼夜渔获种类组成平均相异性分别为44.60%和40.73%。相比对照网,电捕网渔获率提高了81.9%,主要渔获物中绿鳍鱼、三疣梭子蟹和鹰爪虾渔获率有显著提高;电捕网和对照网夜间渔获率较日间分别提高了54.4%和31.4%。研究结果表明,电捕作业可有效提高捕捞效率(尤其在夜间),但渔获物仍以底层鱼类和蟹类为主,而主要目标物种虾类比例很低,目标选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电捕 桁杆拖虾 渔获组成 渔获率
下载PDF
高功效LED集鱼灯制作工艺流程的分析
14
作者 司泰来 张胜茂 +4 位作者 唐峰华 何元武 王晓华 宋建勇 董康忠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年第2期150-152,共3页
光诱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尤其是远洋灯光捕捞业体量巨大,渔船数量众多,集鱼灯作为重要的助渔装备之一,实现快速高效集鱼功能。随着新技术的更新与介入,LED集鱼灯(发光二极管集鱼灯,Light Emitting Diode Fish Lamp)是未来渔业... 光诱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尤其是远洋灯光捕捞业体量巨大,渔船数量众多,集鱼灯作为重要的助渔装备之一,实现快速高效集鱼功能。随着新技术的更新与介入,LED集鱼灯(发光二极管集鱼灯,Light Emitting Diode Fish Lamp)是未来渔业装备与工具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LED集鱼灯相较于金卤灯优势巨大,未来LED集鱼灯逐步取代金卤灯是必然趋势。研究通过前期比较,开展外观设计与基本参数设定,通过SMT(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车间工艺和生产组装车间工艺等设计研究方法,制作出了高功效LED秋刀鱼集鱼灯,并完成对生产成品多层质量检测,高功率和组装式集成模块的设计,使产品更具备发光高效性和容错率。但LED集鱼灯仍在多个交叉学科面临诸多难题,包括散热、安装、集鱼效果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诱渔业 传统金卤灯 LED集鱼灯 工艺流程 SMT
下载PDF
2014年江苏省帆式张网渔业时空分布特征
15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张寒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0-801,共12页
帆式张网因其作业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等优点,成为江苏省海洋渔业的重要渔具之一,但因其对幼鱼资源的极大破坏,受到严格管控和限制。基于2014年江苏沿海帆式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对日产量及渔获物结构与渔场时空分布... 帆式张网因其作业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等优点,成为江苏省海洋渔业的重要渔具之一,但因其对幼鱼资源的极大破坏,受到严格管控和限制。基于2014年江苏沿海帆式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对日产量及渔获物结构与渔场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帆式张网渔船生产水域相对集中于大沙渔场,个别月份会根据渔业资源变动,向南部、外海或近岸水域进行渔场拓展。渔船分布相对集中的水域,水深范围为30~50 m,所占比例超过50%。渔场范围在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的跨度呈此消彼长关系;渔船作业所覆盖的渔区数量与平均日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当产量高时相对集中,产量低时相对分散。渔获组成随季节发生一定的变化,主捕经济鱼种资源时空变化是影响帆式张网渔场变动的主要原因。冬季和春季,帆式张网以小型中上层鱼类、小型虾类和经济鱼类幼鱼为主要捕捞对象;秋季,则以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经济鱼种作为主捕对象。帆式张网作业对经济幼鱼的破坏严重,应进一步加强网囊网目尺寸的严格管理,严格控制渔船携带网具数量,最大限度降低其捕捞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帆式张网 抽样调查 日均产量 渔获组成 渔场分布
下载PDF
基于GEE的东海渔场长时间序列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胜茂 常卫东 +1 位作者 王斐 杨胜龙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21年第1期17-20,共4页
地球环境变化分析研究中,大尺度长时间序列遥感是研究的数据基础。Google Earth Engine(GEE)借助谷歌公司高性能的并行计算与高效率的数据管理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在线可视化计算和分析处理的云平台。文章利用GEE提取MODIS-Terra的L3SM... 地球环境变化分析研究中,大尺度长时间序列遥感是研究的数据基础。Google Earth Engine(GEE)借助谷歌公司高性能的并行计算与高效率的数据管理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在线可视化计算和分析处理的云平台。文章利用GEE提取MODIS-Terra的L3SMI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数据,根据东海渔场范围计算20年的年平均温度和叶绿素。通过分析表明:我国东海的渔场的年平均海表温度由北向南逐渐升高,近海渔场年平均温度在20~26℃,外海渔场年平均温度在22~28℃,外海年平均温度高于近海。东海的渔场年平均叶绿素浓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近海渔场年平均叶绿素浓度在0.8~4 mg/m3,外海渔场年平均叶绿素浓度在0.1~1.2 mg/m3,外海渔场低于近海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渔场 GEE平台 海表温度 叶绿素
下载PDF
基于RDA与GAMs模型的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与温盐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杰青 史赟荣 +1 位作者 全为民 王云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84,共13页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 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 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 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 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与温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季节演替较为明显,由春季2 种演替成夏季10 种,再更替为冬季5 种,春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种类和生态类群相对单一,夏季较为丰富。(2)优势种时空分布是综合多层环境因子的结果,如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正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和底层温度负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正相关;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夏季盐度是决定暖水性和高温高盐性优势种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冬季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与表层温度关系密切,并呈现较强的负相关。(3)春季和冬季香农–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4)温度和盐度对生物多样性参数影响显著,但季节上又呈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参数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幼鱼的空间连通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鹏凯 李圣法 +4 位作者 刘尊雷 金艳 姜亚洲 张辉 张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为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 为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与Ca的比值(Sr∶Ca、Ba∶Ca、Mn∶Ca和Mg∶Ca),应用非参数的单因素统计方法和非参数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随机森林分类和无监督的随机森林聚类方法,分析了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样本的空间连通性,并评估它们的出生地来源。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耳石边缘元素比值呈极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随机森林分类的总分类准确度为63%,各采样点的分类准确度在50%~75%之间,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差异主要由Mn、Ba等元素的差异引起。基于耳石近核区元素比值的无监督随机森林聚类的结果显示,小黄鱼幼鱼主要源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近海的产卵场,Ba是驱动小黄鱼幼鱼出生源空间差异的主要元素。不同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小黄鱼种群连通性表现出种群隔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耳石微化学 空间连通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竹䇲鱼微卫星标记开发与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啸兰 李敏 +3 位作者 陈作志 张俊 许友伟 江艳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0-658,共9页
通过对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9920条微卫星序列,其中2、3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最多(82.11%)。选取89条2、3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 通过对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9920条微卫星序列,其中2、3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最多(82.11%)。选取89条2、3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一个竹䇲鱼群体对通过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学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7对引物扩增的序列中21个位点为2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10~13次,6个位点为3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为7~9次,等位基因数为3~19(平均9.8),表观杂合度(Ho)为0.344~0.938(平均0.654),期望杂合度(He)为0.336~0.880(平均0.72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18~0.882(平均0.707),表明开发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测结果显示,25个标记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WE。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研究开发的27个微卫星标记可为竹䇲鱼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䇲鱼 RAD-Seq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和资源补充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丽芝 姜伟 +5 位作者 施文静 祁拥华 叶春宇 范瑞良 李楠楠 全为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了解牡蛎在潮间带的生态特性及资源分布情况,调查了浙江三门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并检验附苗器类型和地点对牡蛎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定量调查共记录到3种牡蛎,即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 为了解牡蛎在潮间带的生态特性及资源分布情况,调查了浙江三门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并检验附苗器类型和地点对牡蛎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定量调查共记录到3种牡蛎,即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首次在浙江海域记录到香港牡蛎的自然分布。熊本牡蛎在调查的5个潮区(1.4 m、2.2 m、3.0 m、3.8m、4.6 m)均有分布,其平均密度沿增加的高程梯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4.6 m潮区熊本牡蛎密度显著高于1.4 m和2.2 m潮区(P<0.05)。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仅分布于最底层的1.4 m和2.2 m潮区。牡蛎资源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该湾区具有很高的熊本牡蛎资源补充量,采苗地点(P<0.05)和附苗器类型(P<0.05)均显著影响牡蛎苗的密度和壳高,总体上水泥片的附苗效果要好于塑胶轮胎,上游S1点附苗效果优于下游S2点,推荐上游S1点作为熊本牡蛎附苗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香港牡蛎 牡蛎礁 补充 密度 贝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