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靶标质粒分子的转基因大豆快速筛查方案 被引量:1
1
作者 史宗勇 刘璇 +8 位作者 许冬梅 李夏莹 陈子言 梁晋刚 王颢潜 张雨琪 温洪涛 张秀杰 高建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40-1554,共15页
随着我国批准进口和自主研制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体数量不断增加,亟需建立覆盖全面、检测靶标数量较少且符合国情的快速筛查方案。另外,为了控制检测工作量,还需构建对应的多靶标质粒(multi-targets plasmid,MTP)分子,作为大豆转基因成分... 随着我国批准进口和自主研制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体数量不断增加,亟需建立覆盖全面、检测靶标数量较少且符合国情的快速筛查方案。另外,为了控制检测工作量,还需构建对应的多靶标质粒(multi-targets plasmid,MTP)分子,作为大豆转基因成分检测的阳性物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转化体的分子特征信息,获得了29种转基因大豆独立转化体的外源转化元件信息。全面分析其组成情况及使用频率,同时结合我国转基因检测相关标准方法,从而确定一套新的筛查方案。该方案包括8个检测靶标,CaMV 35S启动子(P-35S)、NOS终止子(T-nos)、耐除草剂基因pat、E9终止子(T-E9)、抗虫基因cry1Ac、AHAS启动子(P-AHAS)、pinⅡ终止子(T-pinⅡ)和DP305423转化体的特征序列,以及1个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通过这9个靶标序列的检测,可全面筛查上述29种转基因大豆独立转化体。本文将其称为转基因大豆筛查的"8+1"方案。将这9种靶标的检测序列串联并接入pUC18质粒,获得MTP分子pDDSC-1910。为了验证该分子作为阳性物质的适用性,以其为模板,对9种靶标进行定性PCR分析,结果均能获得预期的特异性扩增产物,且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因此,本文建立了一个覆盖全面的转基因大豆筛查新方案,并成功构建了相应的MTP分子作为阳性物质,为转基因大豆的高效筛查和检测工作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筛查 外源元件 阳性物质 质粒
下载PDF
基于BOPPPS+翻转课堂的“蛋白质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袁建琴 唐中伟 +2 位作者 史宗勇 李毛 唐锐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37-3048,共12页
“蛋白质工程”是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了解决“蛋白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传授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够、听课不认真、授课时间缩短、实验价格昂贵等问题,课程团队进行了“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 “蛋白质工程”是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了解决“蛋白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传授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够、听课不认真、授课时间缩短、实验价格昂贵等问题,课程团队进行了“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提出了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的“蛋白质工程”教学新策略:构建了基于BOPPPS+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讲授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完成作业、章节测验和讨论等相结合,全面融入翻转课堂;特别是在“金课”两性一度标准的指导下,课程团队自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课程资源,利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展BOPPPS+翻转课堂的“蛋白质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构建了全面、系统及动态的“蛋白质工程”课程新教学体系。经过3轮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团队在“蛋白质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探究性实验辅导、课堂研讨设计,以及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可复制、科学、合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BOPPPS+翻转课堂的“蛋白质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对“蛋白质工程”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蛋白质工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工程 BOPPPS模式 翻转课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改革
原文传递
基于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探究双酚A慢性暴露致小鼠肾毒性作用机制
3
作者 唐中伟 王慧敏 +3 位作者 张卓 孔艳彪 雷雪配 袁建琴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2-385,共14页
双酚A(bisphenol A,BPA)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塑料等制品,在强酸、强碱或高温条件下,BPA被释放出来,然后渗入环境中。在大多数生物液体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BPA,BPA的存在已被证明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慢性肾病(... 双酚A(bisphenol A,BPA)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塑料等制品,在强酸、强碱或高温条件下,BPA被释放出来,然后渗入环境中。在大多数生物液体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BPA,BPA的存在已被证明与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然而,关于BPA的有害作用及其对CKD的不良影响知之甚少。为了探讨BPA对动物肾毒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向饮水中加入0.01、0.1和1 mg/L的BPA,暴露于雌性小鼠4周后,交配和怀孕的雌性小鼠持续接触BPA,直到断奶;F1代3周龄雄性仔鼠继续口服相同剂量的BPA,持续10周。结果表明,0.1mg/L和1mg/LBPA处理组小鼠的肾脏损伤严重,血清中肾脏功能指标尿素氮(urea nitrogen,UN)、肌酐(creatinine,CR)和尿酸(uric acid,UA)的含量均发生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形态结构被损害;肾脏抗氧化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包括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的含量和凋亡指数(Caspase-3和Bax/Bcl-1的比值)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强。以上研究结果证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在BPA慢性暴露诱导的动物肾毒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细胞凋亡 慢性暴露 肾毒性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