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花生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桑素玲 王振宇 +5 位作者 李绍建 范腕腕 高蒙 崔小伟 张海燕 冯兰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有青枯病菌株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和番茄,但不侵染姜,属于生理小种1号;根据能否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可将其中4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Ⅱ,10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Ⅲ,16个菌株归于生化型V;所有青枯病菌株均能用多重PCR扩增得到144 bp演化型Ⅰ特异条带和280 bp茄科雷尔氏菌特异条带,表明青枯病原菌均属于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组13;利用eg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来自河南的30个菌株与Gx525、Ah-XnJn-12-6、HA2-1聚为一支,属于序列变种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茄科雷尔氏菌 生理小种 生化型 演化型 序列变种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冯超红 李丽娟 +8 位作者 张姣姣 王俊美 李亚红 刘露露 韩自行 石瑞杰 万鑫茹 徐飞 宋玉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重大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课题前期明确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 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重大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课题前期明确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促生增产,但其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茎基腐病田中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对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根际微生物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分蘖期镰孢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提高了细菌网络的复杂性,降低了真菌网络复杂性,使植株根际微生物网络更接近健康植株根际的特征。该研究从根际微生物的角度为苯醚甲环唑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机制研究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苯醚甲环唑 根际微生物 镰孢属 共现网络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下载PDF
我国芝麻田杂草防控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新涛 赵辉 +4 位作者 倪云霞 赵新贝 王婧 李永冬 刘红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6,45,共8页
本研究对我国主要芝麻产区杂草发生情况和防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芝麻田杂草共计31科86种,使用的除草剂共15种,普遍存在阔叶杂草难防控等问题。芝麻田杂草防控难与科研基础薄弱和可用除草剂品种严重不足有关。针对上述情况,... 本研究对我国主要芝麻产区杂草发生情况和防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芝麻田杂草共计31科86种,使用的除草剂共15种,普遍存在阔叶杂草难防控等问题。芝麻田杂草防控难与科研基础薄弱和可用除草剂品种严重不足有关。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重视除草剂筛选登记工作、加强抗除草剂育种、加速植保机械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和推广注重芝麻田生态系统保护的标准化防控技术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杂草 防控现状 建议
下载PDF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RP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5
作者 王永江 乔奇 +4 位作者 王爽 赵付枚 田雨婷 张德胜 张振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81-2790,共10页
【目的】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 【目的】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 strain,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方法】根据SPCSV-WA外壳蛋白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扩增效果好、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探针。然后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扩增体系、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SPCSV-EA、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等常见的甘薯病毒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将感染SPCSV-WA甘薯叶片样品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分别采用RT-PCR和RT-RPA-LFD进行检测,比较RT-PCR和RT-RPA-LFD方法的灵敏度;对采自田间的甘薯样品和试管苗样品进行RT-RPA、RT-RPA-LFD和RT-PCR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最适引物为CSV357F/R,探针CSV-CP-Probe(47 bp),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分别为0.2和0.06μmol·L^(-1),温度为42℃,时间5 min。该方法可对SPCSV-WA进行特异性检测,与甘薯上其他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RT-RPA-LFD最低可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4)溶液,而RT-PCR最低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3)溶液,RT-RPA-LFD灵敏度是RT-PCR的10倍。田间采集的22份甘薯样品经RT-PCR、RT-RPA和RT-RPA-LFD检测,均检出11份阳性样品,3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28份试管苗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PCR和RT-RPA-LFD检测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阳性样品。【结论】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可视的特点,既可用于甘薯脱毒试管苗样品的病毒检测,也适用于基层单位田间甘薯病毒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 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层析 快速检测 甘薯
下载PDF
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药剂浸种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6
作者 张德胜 田雨婷 +3 位作者 马占宽 赵付枚 王英志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6,355,共7页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增加产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长喙壳 甘薯苗期黑斑病 浸种 产苗量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小麦籽粒DON含量检测
7
作者 刘艮森 聂晓 +7 位作者 王奥霖 贾镇宇 危学华 徐飞 范洁茹 马东方 刘伟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5,共9页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 为探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小麦籽粒中DON含量定量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在25℃和40℃平衡温度下对DON含量不同的80个小麦籽粒样品的顶空气体进行电子鼻检测,并结合由UPLC-MS/MS测得的各样品DO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4号和5号传感器外,其余8个传感器的响应值均与样品DON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1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及其参数与样品DON含量的相关性最强,表明1号传感器可以作为检测小麦籽粒样品DON含量的关键气体传感器。以1号传感器的参数为主,分别建立了在两平衡温度下样品DON含量的回归模型。对各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发现,在40℃平衡温度下基于X_(17)(1号传感器21~60 s响应值的和)所建一元回归模型最好;在25℃平衡温度下,基于X_(1)(1号传感器20~40 s响应值的平均值)和X_(12)(8号传感器1~5 s响应值的和)所建二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基于X_(1)所建的一元回归模型。该研究可为电子鼻技术在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小麦籽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毒素检测 回归模型
下载PDF
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效果初步研究
8
作者 赵新贝 倪云霞 +6 位作者 刘新涛 赵辉 何碧珀 闫文庆 申桐 王婧 刘红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7,共6页
种衣剂处理是防治由土壤、种子带菌引起的作物苗期枯萎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培养和盆栽试验评估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培养皿培养法筛选芝麻种衣剂可行,与盆栽试验相比,培养皿方法简单快速。盆栽... 种衣剂处理是防治由土壤、种子带菌引起的作物苗期枯萎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培养和盆栽试验评估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培养皿培养法筛选芝麻种衣剂可行,与盆栽试验相比,培养皿方法简单快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6种种衣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为15%多·福FSC,其次为30 g/L苯醚甲环唑FSC和25%噻虫·咯·霜灵FSC。15%多·福FSC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后15 d达97%,播种后45 d仍在50%以上。15%多·福FSC、30 g/L苯醚甲环唑FSC和25%噻虫·咯·霜灵FSC包衣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1.11、7.50 mL/kg和30 mL/kg。本研究为芝麻种衣剂的初筛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并筛选出3种防效良好的种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枯萎病 种衣剂 皿内培养法
下载PDF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9
作者 王奥霖 商昭月 +8 位作者 张美惠 王贵 胡小平 徐飞 孙振宇 曹世勤 刘伟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72,共9页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下载PDF
丹参根腐病菌拮抗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v1-4的筛选及盆栽防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飞 杨瑾 +7 位作者 李绍建 李雪梦 文艺 赵莹 秦艳红 高素霞 刘玉霞 鲁传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8-1407,共10页
为筛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健康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Bv1-4。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序列分析,将菌株Bv1-4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 为筛选防治丹参根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健康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Bv1-4。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序列分析,将菌株Bv1-4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菌层出、腐皮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54%、68.28%和66.87%;进一步的抑菌谱测试表明Bv1-4对菜豆壳球孢、齐整小核菌、细极链格孢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Bv1-4后,丹参茎叶和根系鲜重较无菌水对照组均有显著提升,提升率分别为70.97%和70.37%;Bv1-4分别与丹参根腐病三种病原菌先后混合接种后,调查发病等级计算防效均可达80.00%以上。综上,Bv1-4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较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丹参 根腐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溪岸蠼螋对棉铃虫的捕食能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彩红 张俊逸 +7 位作者 徐存翊 李国平 黄建荣 刘毅 王根松 封洪云 尹新明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Labidura riparia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Labidura riparia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岸蠼螋 棉铃虫 捕食能力 捕食选择性
下载PDF
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13
作者 孙静 谢淑娜 +4 位作者 李保叶 钱蕾 茹艳艳 刘桂珍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230,共8页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简易...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简易制备的接种体接种后可获得与常规制备接种体相当的接种效果,且在-18℃冻存15 d仍可达到新鲜的常规制备接种体接种后的水平。使用简易制备接种体对3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穗腐病抗性鉴定,21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制备接种体的方法相比,本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用时短,成本低,无需专业仪器设备,能够一次制备大量接种体,可广泛用于玉米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及抗性材料筛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拟轮枝镰孢 接种体
下载PDF
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新贝 赵辉 +7 位作者 倪云霞 刘新涛 何碧珀 贾敏 张春艳 李永冬 赵世魁 刘红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 47M-1是具备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能力的高效生防菌株,但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对芝麻病害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拜赖青霉47M-1的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在明...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 47M-1是具备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能力的高效生防菌株,但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对芝麻病害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拜赖青霉47M-1的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在明确菌株47M-1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以芝麻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47M-1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的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在25℃~28℃,p H 5.0~7.0,光周期中0~16 h光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在25℃~28℃,p H 3.0~10.0,光周期中8 h光照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菌株47M-1最佳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液配方为:蔗糖30 g,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5 g,KCl 0.5 g,Mg SO_(4)·7H_(2)O 0.5 g,Fe SO_(4)·7H_(2)O 0.01 g,蒸馏水1000 m L。将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按2%或3%接种至p H 7.0的75~125 m L优化后的培养液中,在25℃~27℃的恒温摇床上培养5 d时,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及其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拜赖青霉47M-1是具备良好防治效果的潜力生防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为该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菌剂生产和田间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赖青霉 芝麻枯萎病 生物学特性 培养条件优化 防治效果
下载PDF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在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子囊壳形成的比较
15
作者 茹艳艳 谢淑娜 +3 位作者 刘佳中 李保叶 孙静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61,200,共11页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HX5-1,NIV型)和2株F.asiaticum菌株(M4A,3-ADON型;M31-2,NIV型),用其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放置于花泥和地表两种环境条件下,比较接种不同菌株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情况及5个菌株对‘郑麦366’(高感小麦赤霉病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花泥环境下产生子囊壳的速度要快于地表,以玉米秸秆为载体子囊壳产生速度比水稻秸秆快且多数密度大,3个F.graminearum菌株(SE81、LcA-2和HX5-1)在同种秸秆相同环境下比2个F.asiaticum菌株(M4A和M31-2)产生子囊壳的速度快且子囊壳密度大。5个菌株在不同环境的不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的成熟度均无规律,接种‘郑麦366’后其病情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花泥和地表的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3次调查的子囊壳密度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子囊壳产生速度(AUPGC)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将为阐明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在中国小麦赤霉病上表现区域性地理分布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asiaticum 玉米秸秆 水稻秸秆 子囊壳
下载PDF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抑菌活性成分
16
作者 赵新贝 倪云霞 +4 位作者 刘新涛 赵辉 闫文庆 何碧珀 刘红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6-1171,共16页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据库的分类情况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情况,进一步锁定潜在的活性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部分上调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05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超类中富集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ABC转运体等通路。通过含药平板法对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验证,其中柚皮素、原儿茶酸、D-(-)-奎宁酸、橙皮素、3-(3-羟基苯基)丙酸、3, 4-二羟苯基丙酸、4’, 5, 7-三羟黄烷酮、迷迭香酸、佛手苷内酯和圣草酚,对芝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菌株47M-1产生的潜在抑菌活性代谢物的主要类群和关键代谢通路,并验证了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菌株47M-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赖青霉 代谢组 抑菌活性物质 苯丙素和聚酮类 代谢途径
下载PDF
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德胜 白瑞英 +4 位作者 乔奇 田雨婷 王永江 王爽 张振臣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果的变化关系,并在病圃中验证部分试验结论。结果表明:当甲基硫菌灵浸苗时间少于6 h、百菌清浸苗时间少于3 h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浸苗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甲基硫菌灵药液浓度低于600 mg/L、百菌清药液浓度低于700 mg/L时,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随药液浓度提高而增加。使用甲基硫菌灵浸苗时,各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由强到弱为孢子浓度>浸苗时间>药液浓度;而使用百菌清浸苗时,则表现为孢子浓度>药液浓度>浸苗时间,三因素对薯苗发病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甲基硫菌灵700 mg/L与400 mg/L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随浸苗时间延长逐渐加大,最高相差26.8%;浸苗时间360 min与30 min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距也随药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加大,最高相差42.8%,而百菌清的试验结果无上述两种趋势。病圃验证试验中,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6 h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6%和85.2%,单株鲜重分别为60.1 g和58.8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浸苗2 h和10 min时,百菌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甲基硫菌灵,与盆栽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在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时,浸苗时间、药液质量浓度、孢子浓度均为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发病的影响随药剂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甲基硫菌灵对浸苗时间的要求显著高于百菌清。不同类型杀菌剂需配套相应的浸苗技术才能保证药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硫菌灵 百菌清 浸苗 甘薯黑斑病 甘薯长喙壳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飞 韩自行 +6 位作者 宋玉立 刘伟 周益林 李丽娟 王俊美 秦志英 程燕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6-302,共7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为63.6%~100%。药剂拌种对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地点的影响。2018年开封和2020年内黄的25%氰烯菌酯SC、2019年温县和2020年内黄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2020年内黄的30%丙硫菌唑OD拌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灌浆期的病情指数;在2019年温县的25%氰烯菌酯SC和2018年开封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病情指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25%氰烯菌酯SC、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30%丙硫菌唑OD拌种处理的灌浆期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为12.8%~85.1%,增产1.2%~13.1%。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30%多·酮SC、30%丙硫菌唑OD和50%多菌灵WP在小麦拔节期喷雾防治能够显著降低灌浆期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防效为49.5%~59.2%;白穗率防治效果为9.5%~17.9%;病茎率防治效果为46.7%~61.4%;除30%丙硫菌唑OD外,其他2种药剂处理可使小麦增产5.0%~6.1%。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药种比5∶1000)单独拌种处理或30 g/L苯醚甲环唑FS(药种比3∶1000)拌种结合拔节期30%多·酮SC(1200 mL/hm^(2))喷雾能够有效降低病情指数24.1%~26.0%,并提高产量10.0%~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药剂防治 杀菌剂 氰烯菌酯 丙硫菌唑
下载PDF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佳中 李永强 +5 位作者 谢淑娜 李保叶 孙静 房新强 朱伟岭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杀菌剂 杀虫剂 防治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O株系和RC株系中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遗传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艳红 王永江 +4 位作者 王爽 乔奇 田雨婷 张德胜 张振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07-2218,共12页
【目的】对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O株系中国分离物(SPFMV-O-Ch1)和RC株系中国分离物(SPFMV-RC-Ch1)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克隆,明确SPFMV-O-Ch1和SPFMV-RC-Ch1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遗传变异情况,为... 【目的】对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O株系中国分离物(SPFMV-O-Ch1)和RC株系中国分离物(SPFMV-RC-Ch1)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克隆,明确SPFMV-O-Ch1和SPFMV-RC-Ch1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遗传变异情况,为研究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SPFMV基因组全序列设计2对简并引物和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从感染SPFMV的甘薯叶片中扩增SPFMV O株系和RC株系中国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将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上,经序列测定、分析和拼接,获得SPFMV-O-Ch1和SPFMV-RC-Ch1的全序列,利用DNAMAN和MEGA7对SPFMV基因组全序列及不同编码区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RDP软件分析SPFMV基因组重组情况。【结果】经序列测定和拼接,结果表明SPFMV-O-Ch1和SPFMV-RC-Ch1基因组分别包含10922和10851 nt,均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由10557和10482 nt组成,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分别由3518和349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两个分离物均在P1蛋白内编码一个P1N-PISPO蛋白,在P3蛋白内编码一个P3N-PIPO蛋白。基因组全序列核苷酸一致性分析表明,SPFMV-O-Ch1与SPFMV-RC-Ch1的一致性为87.3%,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一致性为86.0%—95.8%,与Ruk73分离物的一致性最高,为95.8%,与11-1分离物的一致性最低,为86.0%。SPFMV-RC-Ch1与GenBank登录的其他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一致性为85.9%—98.7%,与IS90分离物的一致性最高,为98.7%,与Aus1-2B分离物的一致性最低,为85.9%。基于多聚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SPFMV-O-Ch1与Ordinary、10-O和17-O等O株系的分离物形成一个分支,SPFMV-RC-Ch1与S、IS90和CW137等RC株系的分离物形成一个分支。重组分析结果表明,O-Ch1分离物中发现3个重组事件,分别发生在7731—9710、135—10012和4825—6948 nt,RC-Ch1没有发现重组事件。【结论】我国的SPFMV-O-Ch1和SPFMV-RC-Ch1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与其他分离物相同,O-Ch1与O株系分离物一致性较高,RC-Ch1与RC株系分离物一致性较高,O-Ch1分离物检测到3个重组事件,RC-Ch1未发现重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株系 全基因组序列 遗传变异 重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