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荒漠绿洲区大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药效评价
1
作者 沈煜洋 王仙 +7 位作者 陈利 郭小玲 苗雨 董裕生 陈智军 方伏荣 向莉 高海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药后50 d,20%双氟·氟氯酯WG 19.50 g/hm^(2)、10%双唑草酮OD 37.5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210.00 g/hm^(2)、22%氟吡·双唑酮OD 165.00 g/hm^(2)、50%2甲·氯·双氟SC 450.00 g/hm^(2)、87.5%2,4-滴异辛酯EC 577.50 g/hm^(2)、25%辛酰溴苯腈EC 562.50 g/hm^(2)和75%苯磺隆WG 22.50 g/hm^(2)对阔叶杂草灰绿藜和卷茎蓼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90.87%~96.02%和94.15%~98.08%,各处理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0%双氟·氟氯酯WG、10%双唑草酮OD、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22%氟吡·双唑酮OD、50%2甲·氯·双氟SC、87.5%2,4-滴异辛酯EC、25%辛酰溴苯腈EC和75%苯磺隆WG可防除大麦田灰绿藜、卷茎蓼等阔叶杂草,且对大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区 大麦 阔叶杂草 除草剂 药效评价
下载PDF
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桃小食心虫转移规律
2
作者 赵雯慧 吐尔逊·阿合买提 +7 位作者 阿尔孜姑丽·肉孜 刘旭坤 朱晓锋 付开赟 丁新华 贾尊尊 阿地力·沙塔尔 郭文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09,共8页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及转移规律,2021年-2022年在新疆南部荒漠生态区桃小食心虫主要发生区域,利用性诱剂和粘虫板进行桃小食心虫成虫监测及越冬茧分布调查,并于2021年调查了各寄主果园中幼虫为害规律。结果显示,在新疆...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及转移规律,2021年-2022年在新疆南部荒漠生态区桃小食心虫主要发生区域,利用性诱剂和粘虫板进行桃小食心虫成虫监测及越冬茧分布调查,并于2021年调查了各寄主果园中幼虫为害规律。结果显示,在新疆桃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8月中旬;桃小食心虫第一代幼虫在蟠桃园为害最严重,越冬代幼虫集中在红枣园为害;桃小食心虫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物候期密切相关,越冬幼虫集中在红枣园,越冬代成虫在红枣园羽化后,根据寄主物候期扩散至其他寄主果园内产卵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转移规律 发生分布 寄主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4种主要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武 蒋旭东 +5 位作者 丁新华 袁梓涵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2,共8页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螟的毒力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述菌株依次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和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attenuatum。其中红绶曲霉菌落生长速率最快(10.10mm/d),48h孢子萌发率最高(96.83%),14 d产孢量最大(1.84×10^(10)孢子/mL);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红绶曲霉毒力最强,其对玉米螟3龄幼虫LT50、LC50依次为4.16 d、4.283×10^(2)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高达93.94%;球孢白僵菌其次,LT50、LC50分别为5.03 d、1.724×10^(4)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73.48%;渐狭蜡蚧菌与球孢白僵菌则对玉米螟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其LT50、LC50和7 d累计死亡率依次为5.04 d、1.829×10^(4)孢子/mL、69.80%;雷斯青霉毒力最差,7 d累计校正死亡率仅为53.03%。进一步观察发现,接种1×10^(8)孢子/mL红绶曲霉孢悬液2 d后,玉米螟3龄幼虫行动缓慢,不取食并逐渐开始死亡;尾部出现黑褐色斑点,虫体干瘪,7d时虫体尾部和腹部开始长出黄绿色菌丝,随后虫体产生大量孢子。综上,红绶曲霉对3龄玉米螟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具有很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4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7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卢屹 魏新振 王志慧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6,共13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亚洲玉米螟 灾变机制 驱动因素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中亚地区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5
作者 丁瑞丰 ANORBAYEV AZIMJON RAIMQULOVICH +4 位作者 阿克旦·吾外士 李海强 潘洪生 王冬梅 李号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1,共9页
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在地理位置上均为远离海洋的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亚五国与新疆在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和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似性。本课题组自2000年起与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检疫及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在地理位置上均为远离海洋的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亚五国与新疆在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和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似性。本课题组自2000年起与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检疫及植物保护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针对棉田有害生物防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合作研究。文章总结了中亚地区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种类和为害特点,尤其是以天敌繁育释放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棉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了思路。同时提出了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背景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加强棉花害虫防控技术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乌兹别克斯坦棉田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共同推进棉花重大害虫区域性综合防控技术进步的设想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一带一路 棉花害虫 综合防治 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旭东 丁新华 +12 位作者 王小武 付开赟 袁梓涵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贾尊尊 郭文超 王志方 杨新平 代金平 谢玉清 周留艳 冯蕾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8,共11页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玉米螟 病原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旋幽夜蛾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杨安沛 张航 +2 位作者 白微微 王锁牢 李广阔 《中国糖料》 2023年第2期75-81,共7页
旋幽夜蛾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害虫,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该虫在我国甜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间隙暴发危害,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糖分积累。因此,本文综述了该虫在我国甜菜上的发生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生态... 旋幽夜蛾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害虫,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该虫在我国甜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间隙暴发危害,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糖分积累。因此,本文综述了该虫在我国甜菜上的发生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了植物-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这将是今后研究旋幽夜蛾防控策略的热点方向。基于介导植物-昆虫-天敌三者联系的化学通讯物质,研发旋幽夜蛾的行为调控剂,这不仅可以丰富旋幽夜蛾综合防控技术,而且对环境友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旋幽夜蛾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 防治技术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茎腐病发生分布与危害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子硕 杨杰 +4 位作者 丁新华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何江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0-956,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各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田间最新发生分布与危害,为新疆灌溉玉米产区玉米茎腐病科学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系统调查新疆南北疆6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玉米茎腐病的最新发病情况,并...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各玉米主产区玉米茎腐病田间最新发生分布与危害,为新疆灌溉玉米产区玉米茎腐病科学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系统调查新疆南北疆6个地州市17个县市区玉米茎腐病的最新发病情况,并综合分析栽培模式、品种因素与其发病程度的关联性。【结果】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茎腐病平均病田率为77.32%,平均病株率为39.66‰,其中北疆春播玉米产区(97.22%、51.86‰)显著重于南疆复播玉米产区(30.00%、17.70‰),且各地州病害发生程度不同,博州(100%、78‰)、伊犁州(100%、68.04‰)发病最重,其次是乌鲁木齐(100%、55.50‰)、塔城地区(93.33%、38.80‰)中度发生,而昌吉州(92.86%、13.43‰)、喀什地区(30%、17.70‰)整体发病较轻。以县市为单位统计,全疆范围内新源县危害(100%、126.2‰)最重,其次为博乐市(100%、117.14‰),而伽师县、疏勒县、疏附县暂未发现玉米茎腐病发生。商品玉米平均病株率(48.12‰)是制种玉米(15.56‰)的3.09倍。4种栽培模式(滴灌覆膜、滴灌无膜、漫灌覆膜、漫灌无膜)的病株率无显著差异(P>0.05),滴灌覆膜(95.12%)、漫灌覆膜(31.82%)分别低于滴灌无膜(100%)、漫灌无膜(69.77%)。【结论】玉米茎腐病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且北疆重于南疆。商品玉米品种整体抗病不强,覆膜栽培条件有利减轻病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 玉米茎腐病 病田率 病害调查
下载PDF
3种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分析
9
作者 杨安沛 张航 +2 位作者 白微微 丁瑞丰 李广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4,218,共8页
为探究植物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组分,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藜、甜菜和棉花植株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鉴定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 为探究植物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组分,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藜、甜菜和棉花植株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鉴定寄主挥发物中引起旋幽夜蛾嗅觉反应的活性组分。结果表明,藜挥发物中有6种活性组分,甜菜和棉花挥发物中各有5种,其中乙酸叶醇酯、1,2-二乙苯、对二乙苯、壬醛、二乙二醇丁醚为3种植物共有的挥发物组分,异佛尔酮仅在藜挥发物中发现。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显示,以上6种组分都能引起旋幽夜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且随浓度增加EAG相对反应值增大。雌雄成虫对壬醛和异佛尔酮的EAG反应最强烈,其次是乙酸叶醇酯和1,2-二乙苯。在相同浓度条件下,雌雄成虫对同种化合物的EAG反应无性别特异性。本研究为探明旋幽夜蛾定位寄主机制及开发行为调控产品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幽夜蛾 植物挥发物 触角电位 GC-EAD
下载PDF
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的种群结构及地理分布
10
作者 田梦 贾文捷 +3 位作者 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 罗影 贾培松 倪志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6-1002,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有量等,为野生阿魏菇资源保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普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方法,采集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收集菌株进行种类鉴定,...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有量等,为野生阿魏菇资源保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普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方法,采集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收集菌株进行种类鉴定,运用统计学分析,阐明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有量等。【结果】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由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两个种群组成,白灵侧耳为优势种群,占鉴定总数97.23%,阿魏侧耳为弱势种群,占鉴定总数的2.77%;野生白灵侧耳种群广泛分布在新疆石河子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福海县、富蕴县和青河县等7个区域,而野生阿魏侧耳种群仅分布在托里县、裕民县和额敏县等3个区域;野生白灵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分布区差异明显,其中石河子市、托里县和额敏县下降幅度最大,样方内年度采集数量最低年份只有0~1株,保育形势严峻;野生阿魏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极少,5年内在3个分布区样方内仅采集到3株野生菌株,保育形势尤为严峻。【结论】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由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2个种群组成,白灵侧耳为优势种群,且为广布种;野生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菇复合群 白灵侧耳 阿魏侧耳 地理分布
下载PDF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实蝇类害虫检疫鉴定中的应用
11
作者 姜帆 丁新华 +3 位作者 梁亮 付开赟 郭文超 朱水芳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一种,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及微生物检测等领域。本研究以实蝇这一类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例,探究该技术在昆虫检疫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昆虫检疫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分... 【目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一种,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及微生物检测等领域。本研究以实蝇这一类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例,探究该技术在昆虫检疫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昆虫检疫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一代测序技术和纳米孔测序技术,对14种经形态学鉴定的实蝇成虫进行DNA条形码测序,通过BOLD和NCBI数据库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比较2种测序技术所得序列结果准确性的差异。【结果】通过纳米孔测序,14个实蝇样品在44 min内获得181Mb bases,每个样品平均得到11280条reads,单个reads的准确度为92.10%~94.53%;经一致性序列校正,所有实蝇样品均可得到与一代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采用本研究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纳米孔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实蝇类害虫的检疫鉴定,测序结果准确、高效;本研究提供的实验方案同样适用于基于扩增子测序的物种鉴定,满足大规模样品的高通量精准鉴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测序 实蝇 昆虫 鉴定 扩增子
下载PDF
砜吡草唑与二甲戊灵混配对棉田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12
作者 钱涛 吴莉莉 +2 位作者 李磊 安尼瓦尔·库尔班 丁瑞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868,共8页
【目的】研究砜吡草唑与二甲戊灵混配对棉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设置40%砜吡草唑SC和330 g/L二甲戊灵EC混配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各处理对棉田龙葵、灰绿藜、反枝苋、马齿苋和苘麻等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其对棉花生产... 【目的】研究砜吡草唑与二甲戊灵混配对棉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设置40%砜吡草唑SC和330 g/L二甲戊灵EC混配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各处理对棉田龙葵、灰绿藜、反枝苋、马齿苋和苘麻等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其对棉花生产的安全性。【结果】各处理棉花出苗率为80.56%~83.61%,与对照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砜吡草唑SC 120、180和240 g a.i./hm^(2)分别与330 g/L二甲戊灵EC 742.5 g a.i./hm^(2)混配后,药后30 d对棉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89.15%、92.03%和97.83%,药后45 d株防效分别为87.94%、91.49%和95.56%,鲜重防效分别为90.80%、93.16%和95.65%,混配药剂对棉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优于单剂处理。各供试处理与对照相比,棉花增产幅度达9.89%~16.45%。【结论】40%砜吡草唑SC 120~180 g a.i./hm^(2)与330 g/L二甲戊灵EC混配可用作棉花田防除阔叶杂草,对棉花出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砜吡草唑 二甲戊灵 阔叶杂草 防治效果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甘肃临洮县马铃薯疮痂病致病链霉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13
作者 郭瑞 何伟 +4 位作者 罗文芳 周军辉 汪雪晶 许建军 宋素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58-164,共7页
为给甘肃马铃薯疮痂病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研究依据,从甘肃临洮县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根际土壤,利用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 为给甘肃马铃薯疮痂病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研究依据,从甘肃临洮县采集马铃薯种植区病薯根际土壤,利用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菌株,并检测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结合小萝卜幼苗法和小薯片法测定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DW1、DW2、DY4、DY6菌株含有致病基因;其中菌株DW1、DW2、DY4能使小薯片表面变褐,坏死;DW2、DY4、DY6能明显抑制萝卜幼苗生长。其中,菌株DY4同时具有nec1、tomA等2种致病基因,其余菌株只具有nec1致病基因。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DW1为Streptomyces nigra,菌株DW2为S.albogriseolus,菌株DY4为S.scabiei,菌株DY6为S.europaeiscabiei。其中,菌株S.nigra、S.albogriseolus,均为首次报道具有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性的链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分离鉴定 致病基因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
14
作者 卡地尔阿依·买买提 周婷婷 +2 位作者 韩盛 梅丽克汗·热西提 玉山江·麦麦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66-167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方法】选用巴吾顿、老汉瓜、其里甘、新密杂11号(86-1)4个甜瓜品种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甜瓜子叶,采用组织培养法建立老汉瓜的遗传转化再... 【目的】研究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方法】选用巴吾顿、老汉瓜、其里甘、新密杂11号(86-1)4个甜瓜品种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甜瓜子叶,采用组织培养法建立老汉瓜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运用PCR法检测获取基因编辑植株。【结果】从4个甜瓜品种中筛选出老汉瓜为优势品种作为外植体,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培养基预培养2 d和共培养3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筛选培养基上继续培养7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周可见长出的小芽,将诱导芽分别放置于不加潮霉素和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培养,诱导芽在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加潮霉素的培养基生长快,可使芽生长至2叶苗期缩短3周,在无菌环境下剪去一个芽提取DNA,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获得21株转化植株。【结论】筛选出基因编辑植株嫩芽,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可将获得基因编辑植株周期缩短3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农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基因编辑植株
下载PDF
新疆农田杂草治理的主要问题及防控建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广阔 张航 +2 位作者 杨安沛 白微微 王锁牢 《杂草学报》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新疆地处内陆,属典型的荒漠绿洲生态,各生态区杂草种群结构及危害种类差异较大,杂草的治理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新疆农田杂草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在杂草防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化学除草剂... 新疆地处内陆,属典型的荒漠绿洲生态,各生态区杂草种群结构及危害种类差异较大,杂草的治理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新疆农田杂草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在杂草防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化学除草剂的大量施用导致杂草种群演替及抗药性风险加大、除草剂的药害问题突出、智能化和机械化的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不充分、杂草防控人才队伍不健全等。针对新疆农田杂草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持续开展农田杂草种群演潜动态的系统性监测;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加强棉花、小麦及玉米等农田杂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推广除草剂的药害诊断及治理技术;针对不同生态区,研究提出适宜的绿色防控技术;增加不同部门的协作及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新疆农田杂草的治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杂草 群落结构 抗药性 监测 防控技术
下载PDF
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纯化与理化特性及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能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 郝敬喆 +3 位作者 贾文捷 陈浩宇 罗影 贾培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2-439,共8页
【目的】研究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的生物学特性、漆酶理化性质及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能力,为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的栽培驯化以及栽培料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纤维素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以及Superdex... 【目的】研究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的生物学特性、漆酶理化性质及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能力,为野生巴尔喀什蘑菇的栽培驯化以及栽培料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纤维素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以及Superdex 75凝胶层析过滤纯化技术,纯化分析该漆酶的降解代谢底物与抗金属离子抑制能力,确定该漆酶活性最适温度与pH值。【结果】获得本漆酶为65 kDa的单亚基蛋白,总纯化倍数为354.58,比活力17.02 U/mg,该酶N端10个氨基酸的序列为SGGPEQNTTA,经过NBCI-BLAST后发现该漆酶与糙皮侧耳、杂色云芝等的漆酶具有同源性。本漆酶底物差异性较大,从强到弱主要为ABTS>二甲氧基酚>甲苯胺。最适pH值为2.2,属中低温活性;最适反应温度为40℃,为中低温活性漆酶。Cu^(2+)对该漆酶催化ABTS有轻微促进作用,Hg^(2+)对其催化ABTS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巴尔喀什蘑菇子实体漆酶为65 kDa的单亚基蛋白,是一种中低温活性耐酸性漆酶,底物特异性为ABTS>二甲氧基酚>甲苯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喀什蘑菇 漆酶 纯化 天然底物
下载PDF
北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调查及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与种群类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1 位作者 张仁福 姚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6-283,292,共9页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疆...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疆未发生棉花黄萎病的棉田占49.2%,0%<发病率<5.0%的棉田占32.7%,发病率≥5.0%的棉田占18%。与2013年、2015年相比,2021年无病田率分别增加17.7和12.7百分点,发病率≥5%的棉田分别减少15.7和21.6百分点。从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关系来看,整体上北疆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1191);分区域看,石河子沙湾片区、奎屯乌苏片区、精河博乐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0076、0.0623,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呼图壁玛纳斯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7,呈中度正相关。土壤中的黄萎病菌菌株以菌核型为主,占57.9%,菌丝型占23.2%,中间型占18.9%。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土壤中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占97.6%,占绝对优势。本研究将为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落叶型菌株
下载PDF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发生与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新华 汪洋洲 +4 位作者 贾尊尊 王小武 付开赟 郭文超 刘小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0,54,共9页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 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相似性为99.02%~100%;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所占比例较低,且主要取食玉米,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均为纯合体。综上,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欧洲玉米螟 近缘种 种群分化 寄主
下载PDF
三种迷向装置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旭坤 阿尔孜姑丽·肉孜 +7 位作者 朱晓峰 吐尔逊·阿合买提 赵雯慧 付开赟 丁新华 贾尊尊 阿地力·沙塔尔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41-3048,共8页
【目的】筛选出新疆阿克苏地区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防控效果最佳的迷向装置,提出适宜当地基于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的防治技术。【方法】定点监测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设计在枣园选择距地面3.5与2 m处悬挂迷向丝、... 【目的】筛选出新疆阿克苏地区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防控效果最佳的迷向装置,提出适宜当地基于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的防治技术。【方法】定点监测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设计在枣园选择距地面3.5与2 m处悬挂迷向丝、迷向管以及缓释迷向袋等不同类型迷向装置,监测并计算其迷向率与蛀果率,筛选适宜高效迷向装置和悬挂高度。【结果】迷向丝、迷向管和缓释迷向袋悬挂高度2与3.5 m蛀果减退率分别为77.36%和90.00%、98.42%和93.15%、93.69%和94.21%;不同迷向装置悬挂高度2与3.5 m,平均迷向率分别为94.81%和89.38%。三种迷向装置防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迷向管控制效果最优,其次为缓释迷向袋的防治效果,迷向丝的防治效果相对较低。不同迷向装置在悬挂高度3.5 m的防治效果优于悬挂高度2 m的防治效果。【结论】在枣园采用每667m^(2)有效成分为顺-7-二十碳烯-11-酮的三种装置中,控制有效成分含量3 g/667m^(2),配置迷向丝40个/667m^(2)、迷向管20个/667m^(2)和缓施迷向袋6个/667m^(2)均有较好的防效。生产中可使用迷向管和缓释迷向袋用于防治桃小食心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迷向干扰 防治效果 评价
下载PDF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新华 贾尊尊 +6 位作者 王小武 付开赟 汪洋洲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刘小侠 郭文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目的】通过明确当前世界唯一一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同域混生区内伴有激烈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近缘种玉米螟主要生物学特性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水平,揭示新疆混生区欧洲玉米螟种群被亚洲玉米螟快速... 【目的】通过明确当前世界唯一一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同域混生区内伴有激烈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近缘种玉米螟主要生物学特性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水平,揭示新疆混生区欧洲玉米螟种群被亚洲玉米螟快速取代的生物学驱动机制。【方法】在15, 20, 25, 30和35℃下测定比较了新疆同域环境下分离获得的两个近缘种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种群的卵历期、卵块孵化率、单块卵粒孵化率和卵块死亡率及20, 25, 30和35℃下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幼虫和蛹历期、幼虫重和蛹重等参数。【结果】欧洲玉米螟在15, 20, 25和35℃下的卵块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亚洲玉米螟的,在20, 25, 30和35℃下的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则显著低于亚洲玉米螟的;随温度的升高,欧洲玉米螟卵块孵化能力显著降低,至35℃时,卵块死亡率最大(73.42%±2.28%),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最低(48.46%±2.64%),而亚洲玉米螟卵块死亡率和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分别为41.88%±4.33%和67.99%±2.52%。在20, 25, 30和35℃下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间的产卵前期、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和产卵期均无显著差异,但欧洲玉米螟的单雌产卵块数、单雌所产单个卵块平均卵粒数以及平均单雌产卵量等主要繁殖力指标均显著低于亚洲玉米螟的。较低温度(20和25℃)下,欧洲玉米螟相比于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大的1-4龄幼虫重,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至30和35℃时欧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重显著小于亚洲玉米螟的,20, 25和35℃下欧洲玉米螟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与亚洲玉米螟的无显著差异。【结论】亚洲玉米螟较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好的温度适应能力,尤其是高温(30和35℃)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存活率更高,孵化能力更好,繁殖力和体重相比更大,竞争力相对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欧洲玉米螟 近缘种 生物学特性 种间竞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